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象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兴画派,该画派的奠基人是马奈,代表人物是莫奈、雷诺阿和德加等。该流派的艺术家反对传统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追求,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提倡到户外作画,去捕捉光线的变化,描绘瞬间的视觉印象。他们尤为重视个人印象和感受,作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重视光与色,他们将其看作绘画的根本;第二,重瞬间;第三,速写性;第四,创造性运用色块并置手法,描绘视觉的最初印象;第五,选取特殊的绘画角度,赋予绘画主观色彩。他们的绘画理念与实践为现代派绘画开辟了道路,也对音乐以及文学领域产生了影响。
施尼茨勒是世纪末时期维也纳的一位重要作家,其主要成就是戏剧和小说。他对心理分析有着独到见解,其作品以对人物内心的细致刻画而著名。因此,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施尼茨勒的研究都侧重于心理分析,但也有一些研究者发现施尼茨勒的作品中明显具有印象主义元素。国内德语文学研究者,如韩耀成、余匡复、韩瑞祥等,都曾指出施尼茨勒的创作中具有印象主义特征。德国研究者恩斯特·欧福门斯(Ernst L.Offermanns)等也曾从人性道德等层面阐述施尼茨勒的作品和印象主义的联系。理查德·普劳特(Richard Plaut)在其著作《作家阿图尔·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 als Erzdhler,1935)中指出,施尼茨勒早期作品中具有大量印象主义元素,其人物就具有独特的印象主义特征。这些“印象主义类型人”和印象主义者一样都重视瞬间感受和印象,认为唯有瞬间是能够被感知的,是生活中的价值之源。普劳特同时指出,印象主义也存在于施尼茨勒的中后期作品中,只不过这些作品中的印象主义多体现在对人物的心理描绘上,且不如早期体现得明显。
从其早期作品来看,施尼茨勒和印象主义画家确实具有相似的理念。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主观感受和瞬间的重视上。本文就以施尼茨勒早期作品《阿纳托尔》(Anatol,1889-1893)、《死》(Sterben,1894)和《古斯特少尉》(Leutnant Gustl,1900)为基础,对施尼茨勒早期作品中的印象主义元素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本文首先会细致梳理施尼茨勒和印象主义的关系,以《阿纳托尔》的主人公阿纳托尔为例分析施尼茨勒笔下的印象主义类型人形象。继而笔者会在第四章以《死》和《古斯特少尉》为基础,从感受描写、叙事技巧以及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来分析印象主义元素在施尼茨勒早期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施尼茨勒作品中的印象主义元素不仅展现了感官印象,描绘了外界事物;还是展现人物内心,塑造陷入危机的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施尼茨勒是世纪末时期维也纳的一位重要作家,其主要成就是戏剧和小说。他对心理分析有着独到见解,其作品以对人物内心的细致刻画而著名。因此,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施尼茨勒的研究都侧重于心理分析,但也有一些研究者发现施尼茨勒的作品中明显具有印象主义元素。国内德语文学研究者,如韩耀成、余匡复、韩瑞祥等,都曾指出施尼茨勒的创作中具有印象主义特征。德国研究者恩斯特·欧福门斯(Ernst L.Offermanns)等也曾从人性道德等层面阐述施尼茨勒的作品和印象主义的联系。理查德·普劳特(Richard Plaut)在其著作《作家阿图尔·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 als Erzdhler,1935)中指出,施尼茨勒早期作品中具有大量印象主义元素,其人物就具有独特的印象主义特征。这些“印象主义类型人”和印象主义者一样都重视瞬间感受和印象,认为唯有瞬间是能够被感知的,是生活中的价值之源。普劳特同时指出,印象主义也存在于施尼茨勒的中后期作品中,只不过这些作品中的印象主义多体现在对人物的心理描绘上,且不如早期体现得明显。
从其早期作品来看,施尼茨勒和印象主义画家确实具有相似的理念。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主观感受和瞬间的重视上。本文就以施尼茨勒早期作品《阿纳托尔》(Anatol,1889-1893)、《死》(Sterben,1894)和《古斯特少尉》(Leutnant Gustl,1900)为基础,对施尼茨勒早期作品中的印象主义元素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本文首先会细致梳理施尼茨勒和印象主义的关系,以《阿纳托尔》的主人公阿纳托尔为例分析施尼茨勒笔下的印象主义类型人形象。继而笔者会在第四章以《死》和《古斯特少尉》为基础,从感受描写、叙事技巧以及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来分析印象主义元素在施尼茨勒早期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施尼茨勒作品中的印象主义元素不仅展现了感官印象,描绘了外界事物;还是展现人物内心,塑造陷入危机的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