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尼茨勒早期作品中的印象主义元素分析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pang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象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兴画派,该画派的奠基人是马奈,代表人物是莫奈、雷诺阿和德加等。该流派的艺术家反对传统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追求,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提倡到户外作画,去捕捉光线的变化,描绘瞬间的视觉印象。他们尤为重视个人印象和感受,作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重视光与色,他们将其看作绘画的根本;第二,重瞬间;第三,速写性;第四,创造性运用色块并置手法,描绘视觉的最初印象;第五,选取特殊的绘画角度,赋予绘画主观色彩。他们的绘画理念与实践为现代派绘画开辟了道路,也对音乐以及文学领域产生了影响。
  施尼茨勒是世纪末时期维也纳的一位重要作家,其主要成就是戏剧和小说。他对心理分析有着独到见解,其作品以对人物内心的细致刻画而著名。因此,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施尼茨勒的研究都侧重于心理分析,但也有一些研究者发现施尼茨勒的作品中明显具有印象主义元素。国内德语文学研究者,如韩耀成、余匡复、韩瑞祥等,都曾指出施尼茨勒的创作中具有印象主义特征。德国研究者恩斯特·欧福门斯(Ernst L.Offermanns)等也曾从人性道德等层面阐述施尼茨勒的作品和印象主义的联系。理查德·普劳特(Richard Plaut)在其著作《作家阿图尔·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 als Erzdhler,1935)中指出,施尼茨勒早期作品中具有大量印象主义元素,其人物就具有独特的印象主义特征。这些“印象主义类型人”和印象主义者一样都重视瞬间感受和印象,认为唯有瞬间是能够被感知的,是生活中的价值之源。普劳特同时指出,印象主义也存在于施尼茨勒的中后期作品中,只不过这些作品中的印象主义多体现在对人物的心理描绘上,且不如早期体现得明显。
  从其早期作品来看,施尼茨勒和印象主义画家确实具有相似的理念。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主观感受和瞬间的重视上。本文就以施尼茨勒早期作品《阿纳托尔》(Anatol,1889-1893)、《死》(Sterben,1894)和《古斯特少尉》(Leutnant Gustl,1900)为基础,对施尼茨勒早期作品中的印象主义元素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本文首先会细致梳理施尼茨勒和印象主义的关系,以《阿纳托尔》的主人公阿纳托尔为例分析施尼茨勒笔下的印象主义类型人形象。继而笔者会在第四章以《死》和《古斯特少尉》为基础,从感受描写、叙事技巧以及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来分析印象主义元素在施尼茨勒早期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施尼茨勒作品中的印象主义元素不仅展现了感官印象,描绘了外界事物;还是展现人物内心,塑造陷入危机的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Halliday与Hasan的衔接理论为指导,运用对比分析与定量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汉英现代叙事散文语篇的衔接手段作了较全面的对比,旨在分析汉英现代叙事散文语篇各衔接手段的异同及成因。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  引言,主要介绍选题来源、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与价值、相关术语。  第一章,具体阐述了国内外衔接理论的研究成果与现状,国内关于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研究成果与现状,提出了目前存
学位
在数字化信息愈加丰富的今天,多模态的应用和普及范围愈加广泛,对于多模态语篇的识读能力也就更为重要。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能够更加深入地阐释文本的内涵与意义。  与纯文字隐喻相比,多模态隐喻的表征方式更为丰富,能给人以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信息量也更大,因此本文从认知视角切入,以《青春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映射特征及意义进行研究。首先对多模态隐喻及相关隐喻理论做了详
《邶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毛诗本紧排《二南》之后,居于十三国风之首,有诗十九首。提出“《邶风》诗旨辨析”这一论题,是因为历代对《邶风》诗旨的解读众说纷纭,有些具有合理性,有些却牵强附会,给后世《诗经》学习带来许多困惑,而解决这些困惑,已经成为今天《诗经》研究的重要命题。本论文主要从“怨刺”“婚恋”“行役与思归”三个层面对《邶风》诗旨进行重新考察和辨析。  绪论部分:一是对邶国的封地及文化风俗
学位
当下已有对西安方言称谓语进行研究的成果,但较少有将西安方言称谓语系统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本文将西安方言称谓语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进行研究,对通过田野调查得到的西安方言称谓语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客观描写、比较分析、典型分析等方法,从词形、语义、语用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探究,力求对西安方言称谓语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描绘出其全貌。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西安市的地理、历史、人口方面概况;阐明
学位
本文以小说的音乐叙事为出发点,以石黑一雄的四部小说(《远山淡影》《无可慰藉》《莫失莫忘》《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理论为指引解读小说中的音乐指涉,以全新的角度窥见石黑一雄笔下所呈现出的命运悲剧、自我挣扎、身份失落、全球化景象等。  论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主体部分由三个章节构成。绪论部分主要对小说的音乐叙事在本文中的定义作了说明,回顾了石黑一雄与音乐的渊源及其
学位
莫泊桑的作品在1904年已传入中国,民国时期涌现大量译本,且出现对莫泊桑及其作品的评介。在具体的时段中,国人的莫泊桑接受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是本文探究的主题。正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考察莫泊桑及其作品在清末民初的接受。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由于“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观念影响,清末民初的多数莫泊桑及其作品接受侧重其社会价值方面;清末民初时期文坛上短篇小说的兴起,推动了国人对莫泊桑“短
学位
戏仿是一种古老的创作艺术,可追溯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主要用于滑稽表演或滑稽小品剧中,有非常通俗的喜剧色彩。现代主义之后,戏仿主要担当了文本之间互相“对话”的传达载体,戏仿的“双重特性”成为当时作家关注的重点;20世纪60年代之后,戏仿又成为了后现代对宏大叙事、主流意识形态以及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工具。戏仿此时已经不局限在文学作品里,在建筑、音乐、绘画上都逐渐出现了戏仿性的艺术作品。戏仿作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杰出诗人之一。从诗歌创作与音乐关系的角度而言,休斯诗歌音乐性研究的文学意义远超于对音乐形式及诗歌创作的影响研究。本文基于对兰斯顿·休斯诗歌的分析,重点研究休斯对于诗歌音乐性的独特处理,从形式节奏、音乐性意象、诗乐关系等角度探究休斯诗歌的音乐性表现,并论述音乐性研究在诗歌研究中的普遍意义。  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休斯诗歌作品中重要的音乐性呈现——形式
学位
艾丽丝·门罗被赞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其小说往往呈现出女性化的视点、立体化的结构和心理化的描写,在有限的叙事空间中展现出复杂、多义、深刻的审美价值。同时,门罗关注人物的个体经验,在伦理层面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本文将对其老人形象塑造的伦理意义进行探究。  引言部分梳理门罗的国内外研究角度,国外门罗研究着力在女性主义与叙事学,国内门罗研究选取的文本过于集中并且译介研究滞后,尤其是在伦理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