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三十余年的小说创作中,李佩甫始终关注着家乡豫中平原这块土地以及生存于此的广大农民,他们的生老病死、苦乐酸甜牵引着作家一次次将笔触伸向广袤的乡村大地。土地与人的关系开始成为李佩甫艺术世界的主命题,避开苦难、民俗等民间生活形态,李佩甫选择了基层权力关系制约下的乡村生活这一最具表现力和凝聚力的图景作为自己的书写对象。在对乡村权力形态的叙事中,李佩甫洞悉了中原政治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奥秘,对底层民众“奴性”性格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全面而深刻地揭示。本文对李佩甫的乡村权力叙事进行解读,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乡村权力建构的社会文化背景。“官本位”作为一种传统因袭的思想促使乡村民众对权力趋之若鹜,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想法成为他们人生奋斗的直接动力;而广大民众的“绵羊”性格又为权势人物的专制统治提供了现实基础,他们思想上的愚昧与人格上的孱弱成为封建专制统治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重获新生的催化剂。第二部分:乡村权力建构的过程。对上“圆”的交往策略、对下“方”的统治权术、对己“忍”的修炼原则,是乡村统治者树立自己绝对权威的有效手段。在对乡村权力建构过程的揭示中,作家没有简单地、充满嘲讽地刻画出一幅买官卖官、趋炎附势的官场闹剧,而是聚焦于人情、道德、才干掩饰之下的乡村权力场的文化内驱力的揭露。第三部分:乡村权力结构中的“人”。乡村权势人物是权力结构的主动营造者,但同时,权力欲望对正常人性进行着无情的挤压,在权力的束缚下他们的人性道德丧失殆尽;底层民众则成为权力结构的营造帮凶与被奴役者,他们努力向权势人物靠拢,积极维护乡村等级结构,对自己被奴役的现状却逆来顺受、麻木不觉。第四部分:李佩甫乡村权力叙事的价值与局限。李佩甫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并超越了九十年代以来的官场小说,并对中原地域文化进行独特的表达与书写。但恋土情结下对现代文明的偏执审视,以及乡村权力结构中女性形象刻画的艺术缺陷无疑成为作家通向艺术高峰的不可忽视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