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田结束无水采油期后,将进行含水生产,其含水率会逐渐上升,这将影响油田的稳产。所以对油田来说,认识油田的含水上升规律,研究影响含水上升规律的地质工程因素,制定不同生产阶段切实可行的控水稳油,控水增油的措施,是开发油田的极为重要的工作。目前国内外对砂岩碎屑岩含水上升规律研究比较成熟,但是对于碳酸盐岩油藏含水上升规律的研究仍然是一大难点。本文针对塔河6-7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地质特征和生产动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塔河6-7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构造特征,储层特征,流体特征。截止2012年9月底,塔河油田6-7区奥陶系油藏目前有油井116口,开井94口,日产液水平6区1318t,7区595t,日产油水平6区882t,7区270t,综合含水6区33.0%,7区54.7%,采油速度6区0.63%,7区0.33%,采出程度6区12.25%,7区9.46%。其中多井单元注水井开井9口,日注水平6区725m3,7区525m3。并且有大部分井含水率到达80%以上,部分井出现水淹情况。根据产水特征将所有生产井产水类型分了四类:快速上升型、缓慢上升型、台阶上升型,和波动型;针对不同产水类型根据单井钻井,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对单井储层特征有初步认识。根据单井储集空间缝洞分布,及缝洞连通关系可以将储层类型分为:溶洞型储层,裂缝型储层,缝洞型储层。最后根据单井不同时段测试的产液剖面和生产动态资料确定油水分布。得到含水上升规律的地质影响因素有:水体来源,缝洞与生产井沟通方式,缝洞发育的规模等。利用传统的水驱曲线研究方法,对6-7区碳酸盐岩油藏各个单井进行研究发现,部分单井呈现与传统砂岩,碎屑岩油藏相似的水驱规律,而部分油藏表现出不同于传统水驱曲线的规律,考虑到传统水驱曲线的不适用性。从水驱曲线最原始的理论推导入手认为碳酸盐岩油藏的水驱规律根据储层类型不同可分为3种水驱方式:活塞式水驱,非活塞式水驱,过渡型水驱。通过对区域典型井组统计分析得出,当储层类型为裂缝型储层,周围没有沟通溶洞水体单元与其连通时,水驱方式更加接近传统非活塞水驱。甲型水驱曲线和乙型水驱曲线的拟合直线段为平行的。而如果储层类型为溶洞型,或者裂缝溶洞型,水驱更加接近活塞式水驱或者过渡式水驱。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储层类型为溶洞型,或者裂缝溶洞型时,单一水源,水驱稳定时例如边底水水驱。水驱规律呈现为活塞驱。而相同类型的储层类型条件下多套水体来源,例如两套或者多套洞缝系统产水,或者水驱不稳定,注水水驱时,水驱规律呈现为过渡型水驱。对6-7区单元整体含水上升规律研究发现两个单元在局部平面和纵向上呈现出一定推进规律,表明同一水体沿着某种优势通道推进。利用非活塞水驱水驱曲线对单元可采储量进行了相关预测,发现甲型水驱曲线小于乙型水驱曲线,丙型水驱曲线大于丁型水驱曲线,且差值较大,考虑单元整体呈现过渡水驱,利用过渡水驱公式用单元生产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目前两个单元的活塞指数,用活塞指数修正后得水驱曲线预测了目前的可采储量,与实际情况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