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教育,是贯通古今中西的论题。它以培养才学根底、文学想象力与创造力、形成文学审美力与理想人格为核心。北朝作为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并行的历史时期,其间的文学教育拥有独特的风貌与研究价值。从文学教育的视域进行考察,为还原北朝士人的文学生成途径、审美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灵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文学即人学,本文分别从帝王的角度分析其文学教育统筹、从学官的角度分析其王道理想追求与文学教育内容、从私学教育者的角度分析其学术传递与文化命脉承继。在此基础上,探讨北朝文学教育的典范人物、创作实绩以及与其他门类教育的汇通,从而对北朝文学教育的价值进行系统归纳,力求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
论文由绪论、正文和余论三部分组成,正文部分共七章。
第一章重点探讨北朝文学教育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对魏晋时期的文学教育源流以及十六国时期的文学教育面貌的详细分析,还原北朝文学教育的历时文化背景。此外,北朝的公私藏书以及儒学经典的传习、史学的教育与创作、文学典籍的传播均为北朝的文学教育提供了文化环境。
第二章对北朝大一统文化帝国的构建理想与官学中的文学教育进行多角度探索。由北朝帝王的文学教育统筹、中央学官的教育理想伸张、政权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地方官学中的文学教育四方面构成,系统分析北朝君臣的文化帝国建构理想与文学教育观念。帝王的文学教育统筹是时代文化力量的顶层设计核心,按照北朝自身的文化建设规律,本文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在综合考察政权文化统御力的前提下,还原文学教育的整体部署。中央学官按其官职划分,主要考察国子祭酒、帝王师和中央博士的文学教育职责及内容,并选取郑道昭、高允、常爽等人具体分析其文学教育的主体思想与王道理想追求。北朝文学教育的核心优势是文武兼备的人才培养论,这一人才观念直接作用于征服南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理想。在北朝官学的文学教育当中,还可以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博士”内涵的变迁与学术下移,地方官学参照前代中央太学而定名,这也是北朝地方文学教育发展在特定时间段的文化反馈。
第三章与第二章互为补充,考察北朝私学当中的文学教育传承。本章从早期文学教育、私人讲学及家族文学教育等角度入手,探究北朝私学系统中的文化血脉承继。相比于官学教育的时兴时废,北朝私学体系在文学教育当中发挥了重要力量。本章在早期文学教育当中选取其教育范本及“早慧”现象予以详细探讨,私人讲学中以徐遵明、刘献之、张吾贵和熊安生为主,关注他们的才学积累与传承,进而探寻其文学教育的内容与理念。在家族文化传承当中,以北朝皇族与文化世族的文学教育为代表,重点结合出土墓志,研究他们的文化信念与文学教育重点内容。
第四、五两章以北朝文学教育典范人物为主,探寻精英文学教育的思想与贡献。第四章选取北地文学教育接受与传承的典范:温子昇、邢邵、魏收为研究对象,结合他们的生平与创作考察其文学素养来源、文坛“师者形象”以及文学教育理念。第五章将研究视域置于南北文化交流中,选取集文化之大成者庾信、“典范文章”者颜之推以及王褒、徐陵、王肃等入北南士,分析他们对北朝文学教育的贡献。其中对庾信的考察以其文化反思、大一统礼乐文明建构、“性灵论”的教育引导以及范式力量为主,颜之推的考察以“典正文章”的理念取源、具体体现以及《颜氏家训》为主。
第六章在第四、五章人物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北朝整体文学教育的内容与创作实绩。文学教育的内容重点在于培养才学根基和文学创造力,因此,本章选取《诗经》教育作为才学培养的代表,选取应用文、赋类及文人诗创作作为文学创造力培养的代表,全面体察北朝文学教育的目的与实绩。通过“便于时用”的文学教育目的分析北朝应用文创作,从采诗制度、《诗经》化用与思想继承来归纳《诗经》教育反馈,并由赋学以及文人诗的创作入手,探讨北朝诗赋在文学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师法与自身演进。
第七章从书法教育、佛教教育与文化地理学思想传承三方面,论述文学教育与多个门类教育之间的融通。旨在从更广阔的范畴,考察北朝其他门类教育对文学教育的影响与共生关系,从而较为全面地把握北朝士人文化心灵建构与审美思想的多元性。
余论部分收束全文,提出北朝文学教育的影响与价值。本文以隋代文学教育作为北朝文学教育余响,分析其文学精神传承,并指明北朝文学教育对隋唐文学发展及盛唐文化品格的影响。北朝文学教育的价值在于传承华夏文明、塑造审美理想人格与时代审美风尚、滋生北朝的学术与文学,同时也对当代文学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论文由绪论、正文和余论三部分组成,正文部分共七章。
第一章重点探讨北朝文学教育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对魏晋时期的文学教育源流以及十六国时期的文学教育面貌的详细分析,还原北朝文学教育的历时文化背景。此外,北朝的公私藏书以及儒学经典的传习、史学的教育与创作、文学典籍的传播均为北朝的文学教育提供了文化环境。
第二章对北朝大一统文化帝国的构建理想与官学中的文学教育进行多角度探索。由北朝帝王的文学教育统筹、中央学官的教育理想伸张、政权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地方官学中的文学教育四方面构成,系统分析北朝君臣的文化帝国建构理想与文学教育观念。帝王的文学教育统筹是时代文化力量的顶层设计核心,按照北朝自身的文化建设规律,本文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在综合考察政权文化统御力的前提下,还原文学教育的整体部署。中央学官按其官职划分,主要考察国子祭酒、帝王师和中央博士的文学教育职责及内容,并选取郑道昭、高允、常爽等人具体分析其文学教育的主体思想与王道理想追求。北朝文学教育的核心优势是文武兼备的人才培养论,这一人才观念直接作用于征服南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理想。在北朝官学的文学教育当中,还可以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博士”内涵的变迁与学术下移,地方官学参照前代中央太学而定名,这也是北朝地方文学教育发展在特定时间段的文化反馈。
第三章与第二章互为补充,考察北朝私学当中的文学教育传承。本章从早期文学教育、私人讲学及家族文学教育等角度入手,探究北朝私学系统中的文化血脉承继。相比于官学教育的时兴时废,北朝私学体系在文学教育当中发挥了重要力量。本章在早期文学教育当中选取其教育范本及“早慧”现象予以详细探讨,私人讲学中以徐遵明、刘献之、张吾贵和熊安生为主,关注他们的才学积累与传承,进而探寻其文学教育的内容与理念。在家族文化传承当中,以北朝皇族与文化世族的文学教育为代表,重点结合出土墓志,研究他们的文化信念与文学教育重点内容。
第四、五两章以北朝文学教育典范人物为主,探寻精英文学教育的思想与贡献。第四章选取北地文学教育接受与传承的典范:温子昇、邢邵、魏收为研究对象,结合他们的生平与创作考察其文学素养来源、文坛“师者形象”以及文学教育理念。第五章将研究视域置于南北文化交流中,选取集文化之大成者庾信、“典范文章”者颜之推以及王褒、徐陵、王肃等入北南士,分析他们对北朝文学教育的贡献。其中对庾信的考察以其文化反思、大一统礼乐文明建构、“性灵论”的教育引导以及范式力量为主,颜之推的考察以“典正文章”的理念取源、具体体现以及《颜氏家训》为主。
第六章在第四、五章人物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北朝整体文学教育的内容与创作实绩。文学教育的内容重点在于培养才学根基和文学创造力,因此,本章选取《诗经》教育作为才学培养的代表,选取应用文、赋类及文人诗创作作为文学创造力培养的代表,全面体察北朝文学教育的目的与实绩。通过“便于时用”的文学教育目的分析北朝应用文创作,从采诗制度、《诗经》化用与思想继承来归纳《诗经》教育反馈,并由赋学以及文人诗的创作入手,探讨北朝诗赋在文学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师法与自身演进。
第七章从书法教育、佛教教育与文化地理学思想传承三方面,论述文学教育与多个门类教育之间的融通。旨在从更广阔的范畴,考察北朝其他门类教育对文学教育的影响与共生关系,从而较为全面地把握北朝士人文化心灵建构与审美思想的多元性。
余论部分收束全文,提出北朝文学教育的影响与价值。本文以隋代文学教育作为北朝文学教育余响,分析其文学精神传承,并指明北朝文学教育对隋唐文学发展及盛唐文化品格的影响。北朝文学教育的价值在于传承华夏文明、塑造审美理想人格与时代审美风尚、滋生北朝的学术与文学,同时也对当代文学教育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