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英语是形合的语言,有明显的逻辑词连接词彰显讲话逻辑,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需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各信息点的逻辑或助词关系。因此,译员通常采用显化策略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源语内容。本文以2021ACCA CFO峰会模拟会议上的交传为例,探究汉英交传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显化策略,希望能为其他未来的口译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通过对本次模拟会议案例的分析和对前人研究的梳理,本文根据韩礼德(Halliday)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是形合的语言,有明显的逻辑词连接词彰显讲话逻辑,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需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各信息点的逻辑或助词关系。因此,译员通常采用显化策略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源语内容。本文以2021ACCA CFO峰会模拟会议上的交传为例,探究汉英交传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显化策略,希望能为其他未来的口译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通过对本次模拟会议案例的分析和对前人研究的梳理,本文根据韩礼德(Halliday)提出的三大类语言元功能对案例进行分类、分析和改译。最后笔者分别从译前准备、语篇联系、口译交际性三个方面分析了此次模拟会议案例中显化策略运用不足的原因,并给出了口译中加强显化策略应用的方法。
其他文献
策略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的重要研究话题。口语交际策略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Canale&Swain,1980),可以有效推进对话者之间的口头交流。口语交际策略使用的影响因素也是热点研究话题,例如性别(Yaman&(?)zcan,2015)、自我效能感(Abbasi&Nosratinia,2018)、焦虑水平(Shirkhani&Meigouni,2020)等。但是,鲜有研究调查英语水平与口语交际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现已成为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比疫情本身更严重的是,网络谣言和虚假报道的频繁出现加剧了公众的恐慌,危及社会稳定。因此,话语的应急价值被凸显出来。政治及公众人物的应急性公众话语对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具有指导作用,值得学界关注和研究。在公众话语中,修辞和隐喻与公众话语劝说存在密切联系,都对探究应急性话语的劝谏功能十分重要。以往对应急性话语的研究主要在传播学和
在英汉交替传译中,笔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录良好的笔记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地发挥作用,节省大脑的处理能力与时间,提高译语的质量。而笔记记录不当反而会无谓消耗译员的精力,进而损害译语的质量。在“新冠疫情与人工智能线上会议”模拟会议中,笔者就发生了笔记记录不当导致译语产出不佳的情况。因此,笔者以“新冠疫情与人工智能线上会议”模拟会议为案例,研究英汉交替传译中笔记记录不当的问题,并探究相应的改进措施。在
在急剧转型的当代社会,社会分工导致知识专业化,公众的风险认知和决策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的影响。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面对的一次历史性的重大健康风险事件。由于新冠肺炎的未知性,受众的风险认知更多地依赖于专业人士的解读,专家成为媒体报道的重要对象。本文将研究视角置于《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专家媒介形象建构,试图了解媒体场域建构了怎样的专家形象?采用哪些建构框架?专家媒介形象建构报道
当下,“抖音”已发展成为国民级短视频APP,其凭借超6亿的日活跃用户数位居短视频排行榜第一,并渗透至音乐、电商、餐饮、旅游等多个行业。然而,通过回溯“抖音”的发展历程可知,“抖音”在诞生之初并不具备先发优势,且不被其母公司字节跳动所看好,其何以凭借自身在短视频市场中实现快速崛起实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采用对比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对“抖音”崛起的关键进行研究分析,旨在理
本文分析了某国际一线奢侈品牌的艺术家访谈文本翻译项目。访谈类文本指的是访谈时对话双方发言内容的文字形式,具有口语特征。与书面语相比,口语较为随意,句子结构不完整、语法不严谨,因此给译者造成了翻译困难。本文首先介绍了该翻译项目的流程和特点、简要概述了目前访谈类文本的相关研究情况,接着举例分析了该项目的翻译难点,最后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行业做法,对比审校对译文进行了修改,并针对翻译难点给出了应对策略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我们迎来了教育信息化,知识的分发和扩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和便捷。如今,当我们的一切生活和学习行为产生的大量数据被沉淀,大数据时代也便悄然而至,数据作为能表征和探索人类社会乃至世界运行发展深层规律的“力量”是人类发展至今独有且宝贵的财富。再往以后的发展,就应该是基于数据的超级人工智能时代了。如今,身处大数据时代的我们期待着未来的到来,但也担负着我们自身的使命,正如教育大数据的
全球化进程推动着对外宣传的步伐,对于中国高校的对外宣传来说,英文网站的建设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其中新闻稿翻译的质量会关系到高校整体的形象。笔者通过实际参与青岛大学新闻网英译项目,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原文存在逻辑杂糅、语句冗长、信息隐藏等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译文就会缺少内容的专业性和趣味性,不利于高校在对外宣传中展示自己的形象,所以译者有必要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为此,根据这些难点出现时所包含信息量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加深,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在这个过程中,纪实类文本作为一种非虚构类文学,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在纪实类文本中,存在大量的中国特色文化表达,这些表达往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不能对其进行简单直译,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处理不妥当,译文可能无法传达出原文的信息,给读者带来大量理解困难。笔者参与《春归库布其》项目期间,遇到了
现代汉语“把”字句的独特句式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来,学习汉语的阿拉伯学生,特别是沙特学生越来越多。这对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测试各种具体研究方法,考察了阿拉伯语母语沙特学习者“把”字句习得的难度观念,以及他们对“把”字句的难度认识和实际习得效果的关系,结果发现,学生觉得把字句的最大的难点是:(1)“把”字句结构较难,包括句子顺序、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