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话中,“人家”“人”“别人”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旁称代词,说话人使用它们时,言语或多或少都带有主观性。本文以三部电视剧影像和十一部小说为语料,对北京话旁称代词“人家”“人”“别人”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主观视角的角度分析其表现的两种主观认识,进一步研究其主观性的认知成因。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从旁称代词、语言的主观性两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介绍,简要介绍“人家”可以省略为“人”的规律。根据本文语料,分析和补充了北京话旁称代词“人家”“人”“别人”已有的分类条件。
第二章分析了“人家”“人”“别人”的表主观的形式和主观视角的区别。本文把表主观的形式分为了典型形式和非典型形式。典型形式可以通过视角转换和固定的结构形式确定“人家”“人”“别人”的主观性。非典型形式仅能通过对具体语境的分析确定“人家”“人”“别人”的主观性。本文以是否与现实情状对应为标准,把主观视角分为了强主观视角和弱主观视角。当它们作泛指和他指时,采用了与现实情状对应的弱主观视角;当它们作自指和对指时,采用了与现实情状相异的强主观视角。
第三章分析了“人家”“人”“别人”表现说话人认识内外分明的现象。认识的内外分明表现为对指称对象的疏离与礼貌态度。处于弱主观视角时,“人家”“别人”可以通过固定的结构形式表现认识的内外分明。处于强主观视角时,有的“人家”和“人”替换后认可度高,有的替换后认可度低。在它们指称听话人表对指称对象的疏离态度时,说话人更倾向使用“别人”表达对指称对象的疏离态度。
第四章分析了“人家”“人”“别人”表现说话人认识偏移的现象。认识的偏移表现为认同与羡慕、理解与同情以及玩笑与讽刺。当处于弱主观视角下的“人家”“人”进入不同的结构形式时,可以表达说话人不同的情感态度。强主观视角下,“人家”表现说话人的自我理解与同情时,具有撒娇或嗔怪的作用,说话人性别多为女性。表现第三方理解与同情时,“人家”“人”“别人”都可以表示对指称对象的理解与同情,“别人”还可以表示对对举对象的理解与同情。表示第三方理解与同情的“人”不能和“人家”替换。
第五章分析了“人家”“人”“别人”主观性的认知成因。受说话人认识中的“外人模式”、权势关系以及说话人主观产生的客观立场的影响,“人家”“人”“别人”能产生不同的主观视角,表现话语的主观性。
第一章绪论从旁称代词、语言的主观性两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介绍,简要介绍“人家”可以省略为“人”的规律。根据本文语料,分析和补充了北京话旁称代词“人家”“人”“别人”已有的分类条件。
第二章分析了“人家”“人”“别人”的表主观的形式和主观视角的区别。本文把表主观的形式分为了典型形式和非典型形式。典型形式可以通过视角转换和固定的结构形式确定“人家”“人”“别人”的主观性。非典型形式仅能通过对具体语境的分析确定“人家”“人”“别人”的主观性。本文以是否与现实情状对应为标准,把主观视角分为了强主观视角和弱主观视角。当它们作泛指和他指时,采用了与现实情状对应的弱主观视角;当它们作自指和对指时,采用了与现实情状相异的强主观视角。
第三章分析了“人家”“人”“别人”表现说话人认识内外分明的现象。认识的内外分明表现为对指称对象的疏离与礼貌态度。处于弱主观视角时,“人家”“别人”可以通过固定的结构形式表现认识的内外分明。处于强主观视角时,有的“人家”和“人”替换后认可度高,有的替换后认可度低。在它们指称听话人表对指称对象的疏离态度时,说话人更倾向使用“别人”表达对指称对象的疏离态度。
第四章分析了“人家”“人”“别人”表现说话人认识偏移的现象。认识的偏移表现为认同与羡慕、理解与同情以及玩笑与讽刺。当处于弱主观视角下的“人家”“人”进入不同的结构形式时,可以表达说话人不同的情感态度。强主观视角下,“人家”表现说话人的自我理解与同情时,具有撒娇或嗔怪的作用,说话人性别多为女性。表现第三方理解与同情时,“人家”“人”“别人”都可以表示对指称对象的理解与同情,“别人”还可以表示对对举对象的理解与同情。表示第三方理解与同情的“人”不能和“人家”替换。
第五章分析了“人家”“人”“别人”主观性的认知成因。受说话人认识中的“外人模式”、权势关系以及说话人主观产生的客观立场的影响,“人家”“人”“别人”能产生不同的主观视角,表现话语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