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域外汉籍作为见证中国与外国相互交流的重要典籍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时至今日随着中韩两国交流的日益频繁,韩国域外汉籍的研究则变得更加重要。朴趾源作为朝鲜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热河日记》可以称的上是韩国域外汉籍的代表作品。而其中《虎叱》因为与中国文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研究价值进一步增大。本文围绕朴趾源的《虎叱》,探讨其与中国文学的关联性。 本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总体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域外汉籍作为见证中国与外国相互交流的重要典籍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时至今日随着中韩两国交流的日益频繁,韩国域外汉籍的研究则变得更加重要。朴趾源作为朝鲜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热河日记》可以称的上是韩国域外汉籍的代表作品。而其中《虎叱》因为与中国文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研究价值进一步增大。本文围绕朴趾源的《虎叱》,探讨其与中国文学的关联性。
本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总体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并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先行研究。从中得出在对于《虎叱》的研究方面,中国还不及韩国成熟的结论,因此进一步强调了在中韩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国对于《虎叱》此类文章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章分为两节,主要介绍朴趾源文学创作与《虎叱》的文学艺术性。其中又分别分析和总结了朴趾源讽刺性的文章写作风格,并对《虎叱》的文学性展开研究,在阐述这一观点是主要以《虎叱》中的写作技巧为例:白描、欲抑先扬等,并为第三章《虎叱》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的描述打好基础。
第三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分别从三个部分探究《虎叱》与中国文学的关联性:虎的象征意义上(崇虎文化)、内容上(《香祖笔记》的择用和化用)、体裁上(《庄子》寓言形式)对《虎叱》文章进行整体分析,最终得出《虎叱》与中国文学的有十分密切的关联。
第四章为结论,主要总结了论文前三章的核心内容并再次强调域外汉籍的研究价值。
其他文献
爱是人最本质的情感,它是纯洁的观念,通过关系表达出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爱情的观念和定义越来越复杂,其中,纯爱是最未被污染、基于仁义道德价值的一种爱情模式。纯爱可以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强的关系,强的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感。张艺谋的爱情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树之恋》和《归来》通过其主题、情节和叙述共同表达一定的纯爱价值,并体现了真实爱情的确定可靠。男女主人公的纯爱向观众表示拥有这样情感有能力发
1979年,中国南疆爆发对越自卫反击战,一批取材于此的战争小说应时而生。对越自卫反击战小说挟带着人道主义新风,向着“战争与人”的写作方向大胆突进,对人的生命、价值、尊严、自然本性和情感欲求进行了充分的展现与关怀,打破了“十七年”战争小说中人道主义沉寂的局面,正视“军人是人”的命题,对中国军人形象进行了重塑,对中国军魂内涵进行了重铸,开辟了新时期战争小说的新局面。本文立足人道主义视角探析对越自卫反击
道教斋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主流传统。晚唐五代时期,随着道教衰败,科仪亦陷于颓弊局面。张若海《玄坛刊误论》试图改革斋法旧仪,重新构建道教的神圣性与合法性。然而,这一修正方案招致以蒋叔舆为代表的南宋科仪专家的广泛批评。本文在唐宋之际斋法变革的历史背景下,重点探讨以《玄坛刊误论》为中心的科仪论争现象。相关研究不仅能够使我们加深对道教仪式的理解,还可以藉此考察宗教仪式和社会历史之间的关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上,穆时英是“新感觉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素有“新感觉派圣手”之称。他的都市题材小说创作,注重以现代派的艺术手法来展现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都市中的人和事,透视了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个独特都市中的人的心理世界,展现出一幅波诡云谲、色彩斑斓的都市风景图。 本文以穆时英后期写作的“新感觉”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他的小说中蕴含的多重视角来考察他笔下“都市巡礼者”及其隐含的意识形态立场。通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小说创作生涯中的封笔之作,也是其作品中受评论界与学术界的关注程度较高的一部。其中,对女主人公淑·布莱德赫的讨论一直是该小说研究中的热点。本文试图从小说的题记“字句令人死”入手,结合当时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氛围,找寻淑在反抗社会风气的过程中走向溃败的原因,并分析她的溃败所传达的深意。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阐述此次选题的原因以及研究思路,并简要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
鲁比·科恩称贝克特的小说为“宇宙论喜剧”。他认为,内核上,它衔接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普鲁斯特、卡夫卡和乔伊斯;形式上,它继承了荷马,阿里斯托芬,乔叟和拉伯雷,哈姆雷特。这种结合使得贝克特的主人公“没有因为笑声在道德上占据优势,而是成为整个宇宙喜剧和荒诞处境的一部分”。贝克特最终在这一形式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认识论喜剧。而这一认识论喜剧的发展方向建立在反叛性的虚无主义基调上。虚无主义作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因他的童话享誉世界,跻身于世界经典作家之列。安徒生童话常常以儿童的叙事口吻讲述成人的故事,而多数的研究者仅仅将安徒生童话作为儿童文学进行研究,忽略了其中成人阅读的意涵。本文从安徒生童话与德国浪漫主义童话的关系入手,围绕着他们共同关注的主题,例如自然与城市、自我、死亡等,探讨安徒生在童话中对这些主题的拓展和独特的表现。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
本文在类型学理论指导下讨论汉语及方言(主要以吴语瑞安话为例)代词(与相关形式)的指称问题。 第二、三章讨论指示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第二章以普通话为对象,明确区分指示词短语整体的语用功能和指示成分所指对象的语义解读,根据指示词短语中量词的不同种类,依次讨论不同的指示词短语,认为它们都允许所指对象语义上无指。此时,指示词短语仍允许为“定指”且指示词短语内部容纳具“个体化”功能的量词,体现汉语是语用优
在自觉的文学意识尚未完全觉醒之前,仪式文学是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所谓仪式文学,也就是产生于仪式的文学作品,是专门为某一仪式而创作的文字。本文旨在辑录散见于先秦文献中的仪式文学作品,并详细考证它产生于何种仪式的何种仪节。 论文共八章。第一章为吉礼与文学。吉礼之一为宗庙祭祖,祭祖仪式产生了行礼乐歌与祝嘏辞。周人的宗庙祭祖乐歌主要存于《周颂》,祝辞则多见于铜器铭文,以颂扬先祖之德、以己之成功告于神明为主
近代中国和韩国都经历了各自社会的黑暗期,由于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入侵和本国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饱受各种压迫和剥削,社会一片死气沉沉,国家没有生机,民族没有希望。该时期,中韩两国的文学作品也同样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压抑与窒息感。特别是中国五四运动,韩国三一运动后,两国都出现了大量的有关疾病或者死亡的文学,小说中的人物或患身体疾病,或患心理疾病,或挣扎在死亡的边缘,这种疾病和死亡文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