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视域中的家园书写——卡勒德·胡赛尼的“阿富汗三部曲”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hai0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勒德·胡赛尼的三部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和《群山回唱》都以阿富汗为背景,围绕阿富汗人的悲欢离合展开,被称为“阿富汗三部曲”。作为一位移民美国的阿富汗裔作家,胡赛尼同时受到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的冲击,这两者在意识形态、宗教、政治等方面格格不入。特殊的双重文化身份使得胡赛尼成为了美国和阿富汗之间的联结者、沟通者。
  “家园”是胡赛尼小说的重要主题。他笔下的故事都发生在母国阿富汗,描写战争之中阿富汗人流离失所、悲欢离合,绘出阿富汗的历史风物、民族风俗、社会风尚,这是他对童年的回望,对家园的怀念。他关注荒芜、崩塌的精神家园,揭露出民族迫害、性别歧视之下的价值扭曲与人性异化。跨文化、跨国别的环境促使他思考种族矛盾、宗教冲突、文化隔阂、意识形态差距、政治分歧等等问题。
  本文选取卡勒德·胡赛尼的“阿富汗三部曲”《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和《群山回唱》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对阿富汗的背景研究,运用当代空间理论,从三重空间的角度对胡赛尼笔下的“家园”进行剖析和解读。本文首先从“第一空间”角度切入,将胡赛尼作品中的物质家园分为家庭、城市、国家三个层次,并对这三种家园进行具体分析;而后聚焦“第二空间”——阿富汗人荒芜的精神家园、崩溃的精神世界,揭露民族迫害、性别歧视等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进而探讨胡赛尼作品中“第三空间”的存在和意义,“第三空间”作为不同思想、不同文化冲突、融合和“谈判”的话语场,为构建超国界、超种族、超民族、超文化的人类共同家园提供了某种可能,这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全球化语境之下具有其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事物和情景一般同时包含多种模态的信息(如声音、图像等),人脑会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如听觉、视觉等)的信息进行比较、评估以及整合,这种多通道信息的整合使人对外部世界形成了统一、连贯、稳定的认知。  研究发现,多通道信息整合可以在视觉信息处于无意识条件下发生,但是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基于经验的语义关联和时空一致的多通道刺激在具体水平上的信息整合,而对于多通道信息在抽象水平上的无意
学位
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公民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国家出台一系列加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和文件,许多研究表明,我国居民心理健康需求大,但是获得专业心理帮助的人只是少数,因此,如何响应国家号召,开展有效的社区心理服务和心理援助,提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国家精神障碍负担,对居民健康水平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心理健康素养与寻求心理帮助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心理健康素养包
面对环境风险,人们往往在环境保护和自我保护冲突时选择后者。环境保护与自我保护的相对失衡带来了巨大的环境代价,这提示我们亟需寻找对环境保护行为具有独特促进作用的因素。从代际决策的角度,环保行为可以看做现在自己和未来他人(世代)之间的利益选择,它包含时间(现在和未来)和人际(自己和他人)两个维度。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我们提出如下假设:1)增强未来世代与现在自己的关联程度(即未来世代连续性)可以促进环境保
学位
个体整合视觉文字及其听觉语音之间对应关系的能力与其阅读水平紧密相关。Blomert(2011)提出不能形成字母.语音的早期自动化整合是发展性阅读障碍者的核心缺陷。然而,对于发展性阅读障碍者是否存在形音整合缺陷的问题仍存在争论。在发现阅读障碍者存在形音整合缺陷的研究中,视听刺激均是同时或接近同时呈现的,而未发现阅读障碍者存在形音整合缺陷的研究中,视听刺激呈现的时间间隔相对较长,这提示我们视听刺激时间
学位
团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组织形式,然而,基于团队的组织设计形式却依然采用职位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团队。在不确定性时代,组织应当基于角色来对团队进行管理,以组织对员工的期望作为出发点,才能够使企业迅速地调整人力资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和竞争压力。在团队理论的研究上,研究者们针对团队角色理论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针对团队角色理论的探讨仅仅局限于以下三类问题。其一是针对团队角色的分类问
学位
“声音”一直以来都是诗歌表达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古典汉诗中诗人以“声音”为形式生成节奏和韵律。而在现代诗学体系中,“声音”的含义被进一步扩大,除了悬浮于字词表面的格律之外,它还指涉了一位诗人所具有的超越性的历史眼光、自觉的美学追求以及渗透于诗歌整体的个人化经验等等。现如今,“声音”可以说是成为了辨别诗人的另一“性征”,在诗歌研究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作为一名倾听时代之音的当代诗人,张执浩以敏锐
学位
杜涯诗歌包涵着浓郁的“宇宙意识”和“乡愁”之思。所谓宇宙意识,是人类以渺小而有限的生命去感知广阔而无限的宇宙时所产生的一种深刻的体悟,它涉及到个体对生命的存在价值、万物生与死的矛盾冲突、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表现等具体问题的思考,并引发诸如对人性、伦理、宇宙等范畴的深入探索。  在杜涯的诗歌中,宇宙不仅是作为一种诗歌意象来比喻故乡,实际上它有更深层的含义:它以广博的存在容纳、延伸着诗人的“乡愁”,它象
学位
本文所讨论的《月下小景》是沈从文寓居青岛时期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由九篇短篇故事构成。《月下小景》集中的故事充满矛盾,且表层含义之下蕴含着深层意义,由此故事成为难以简单界定的复义文本。反讽是将表面矛盾统一起来的一种方式,且具有强调世界多样性的特点,故论文选取反讽进入小说。  通过对小说集《月下小景》语言、结构、意义的反讽分析,结合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揭示作者为何反讽以及这种反讽所彰显的作者的主体精神。
学位
桑塔格的沉默美学理论自诞生就受到巨大关注,常常被人看作是她早期激进与反叛的表现。事实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桑塔格的理论并非发表之初就确定下来,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在沉默美学诞生之初,由于语言的悖论和历史的重压这两座难移的大山,摆在艺术家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表现得卑躬屈膝,要么傲慢无礼,其中伴随着对语言、读者(观众)、历史、道德的不同态度,而年轻的桑塔格选择了最激进
《小说灯笼》是太宰治在战争期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没有早期太宰治式的叛逆,也没有晚期“斜阳”般的颓败,带有一定程度的明朗色泽。在《小说灯笼》的16篇小说中,每一篇都有“作家”身份的人物出现,这些“作家”身上充满悖谬,是突兀的矛盾体,他们集美与丑、善与恶、成熟与童真、纯粹与浑噩于一身,但是目前对太宰治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斜阳》、《维荣之妻》、《人间失格》等作品,侧重研究“堕落”、“死亡”、“无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