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决策理论认为人是完全理性的,强调个体基于价值最大化原则(principle of value maximizing,VM)做决策,提出“基于价的选择”(value-based choice)模型。李纾等于2012年提出基于“值”的选择模型(worth-based choice model),用来描述个体在决策过程中违背价值最大化原则的现象——接受当下利益的损失。该模型认为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会生成潜在的虚拟维度,并赋予各选项在该维度上的延迟效用(“值”),然后做出“值”最大的选择。研究发现中国被试普遍存在基于“值”的选择倾向,认为“吃亏是福”。这是否遵循齐当别原则,来源于决策者的启发式加工?还是个体深思熟虑了一番之后的分析式加工的结果?为了验证基于“值”的选择是何种加工机制——启发式加工或分析式加工,本文开展四个实验研究。
研究一用认知负荷来验证基于“值”的选择的加工机制。选取在校大学生60名,随机进入高水平认知负荷组和低水平认知负荷组,每组30人;两组被试各自完成24个决策情境试次。在每个试次中,高水平认知负荷组的被试需记忆由7个不同的数字与字母组成的序列,低水平认知负荷组的被试需记忆由7个相同的数字或字母组成的序列。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水平认知负荷条件,被试在高水平认知负荷下做出更多的基于“值”的选择。
研究二用时间压力来验证基于“值”的选择的加工机制。选取在校大学生60名,随机进入时间压力组和无时间压力组,每组30人;两组被试各自完成23个决策情境试次。结果发现,相比于无时间压力条件,被试在有时间压力时做出更多的基于“值”的选择。
研究三用情绪效价来验证基于“值”的选择的加工机制。选取在校大学生60名,随机进入积极情绪组和消极情绪组,每组30人;两组被试各自完成23个决策情境试次。结果发现,相比于消极情绪状态,被试在积极情绪状态时做出更多的基于“值”的选择。
研究四开展眼动研究来验证基于“值”的选择的加工机制,选取在校大学生35名,所有被试各自完成72个决策情境试次,用眼动仪记录被试决策过程中的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和瞳孔直径。结果发现,相对于基于价的选择,被试在做出基于“值”的选择时的注视次数更少,总注视时间和瞳孔直径无显著差异。
综合以上,本研究结果证明基于“值”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启发式加工,这对相关理论模型的丰富与补充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并指导人们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决策行为。
研究一用认知负荷来验证基于“值”的选择的加工机制。选取在校大学生60名,随机进入高水平认知负荷组和低水平认知负荷组,每组30人;两组被试各自完成24个决策情境试次。在每个试次中,高水平认知负荷组的被试需记忆由7个不同的数字与字母组成的序列,低水平认知负荷组的被试需记忆由7个相同的数字或字母组成的序列。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水平认知负荷条件,被试在高水平认知负荷下做出更多的基于“值”的选择。
研究二用时间压力来验证基于“值”的选择的加工机制。选取在校大学生60名,随机进入时间压力组和无时间压力组,每组30人;两组被试各自完成23个决策情境试次。结果发现,相比于无时间压力条件,被试在有时间压力时做出更多的基于“值”的选择。
研究三用情绪效价来验证基于“值”的选择的加工机制。选取在校大学生60名,随机进入积极情绪组和消极情绪组,每组30人;两组被试各自完成23个决策情境试次。结果发现,相比于消极情绪状态,被试在积极情绪状态时做出更多的基于“值”的选择。
研究四开展眼动研究来验证基于“值”的选择的加工机制,选取在校大学生35名,所有被试各自完成72个决策情境试次,用眼动仪记录被试决策过程中的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和瞳孔直径。结果发现,相对于基于价的选择,被试在做出基于“值”的选择时的注视次数更少,总注视时间和瞳孔直径无显著差异。
综合以上,本研究结果证明基于“值”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启发式加工,这对相关理论模型的丰富与补充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并指导人们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决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