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久负盛名。虽然对《道德经》的译本已有大量的对比研究,但对于近十年的译本却甚少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研究。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选取英国学者亚瑟·韦利1937年译本和中国翻译家许渊冲2018年译本的23个实例,运用生态翻译理论研究和分析两译本在产生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
生态翻译学是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于2001年最早提出的。胡教授将翻译定义为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选择活动”。而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出来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的过程就是“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之间的不断循环的过程”(2004: 19)。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选取了亚瑟·韦利和许渊冲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翻译《道德经》的两个英译本,运用生态翻译学中“适应与选择”和“三维转换”等概念分析比较两位译者的翻译活动。
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论述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全文布局。第二章简要介绍老子及其《道德经》,分析国内外对《道德经》英译本及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第三章详细阐述生态翻译理论及多维转换法。第四章从生态翻译理论的三个维度比较研究《道德经》两英译本:论述选择两位译者的原因,介绍两位译者及其翻译;从原文和译者自身的角度分析韦利和许渊冲在《道德经》英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通过选取实例研究的方式,分析比较韦利和许渊冲分别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上对译本的适应性选择。最后一章,对23个译例的比较分析表明,韦利和许渊冲分别根据自身对原文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各自实现了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并对他们的翻译质量产生影响。研究表明,两英译本的翻译并无绝对优劣之分,只是翻译生态环境不同。
生态翻译学是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于2001年最早提出的。胡教授将翻译定义为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选择活动”。而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出来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的过程就是“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之间的不断循环的过程”(2004: 19)。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选取了亚瑟·韦利和许渊冲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翻译《道德经》的两个英译本,运用生态翻译学中“适应与选择”和“三维转换”等概念分析比较两位译者的翻译活动。
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论述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全文布局。第二章简要介绍老子及其《道德经》,分析国内外对《道德经》英译本及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第三章详细阐述生态翻译理论及多维转换法。第四章从生态翻译理论的三个维度比较研究《道德经》两英译本:论述选择两位译者的原因,介绍两位译者及其翻译;从原文和译者自身的角度分析韦利和许渊冲在《道德经》英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通过选取实例研究的方式,分析比较韦利和许渊冲分别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上对译本的适应性选择。最后一章,对23个译例的比较分析表明,韦利和许渊冲分别根据自身对原文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各自实现了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并对他们的翻译质量产生影响。研究表明,两英译本的翻译并无绝对优劣之分,只是翻译生态环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