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洞洞壁对风电机组翼型气动性能及表面流动结构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q_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电机组的不断大型化发展对其叶片设计技术带来很大的挑战。叶片是风电机组实现风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核心部件,其性能优劣将直接影响风能的利用效率。而基于动量叶素(BEM)理论的叶片设计方法,将二维翼型作为组成叶片的基本展向元素,翼型的气动参数是进行叶片气动性能计算、载荷分析及校核等的基础。因此,准确获得风电机组翼型的气动特性对研究及设计风电机组叶片的气动性能非常重要。风洞试验是研究翼型气动特性的可靠手段,但试验时翼型模型安装在风洞中,其流动受到洞壁边界的限制,使风洞试验中翼型的流场与实际风电机组叶片的可自由发展流场存在一定的区别。这种由于风洞壁的存在,对翼型表面的流动发展和气动特性产生的干扰,即为洞壁干扰,减弱或消除洞壁干扰是保障翼型试验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措施。在翼型洞壁干扰方面,已有的研究工作多是针对航空翼型开展,而风电机组翼型与传统的航空翼型无论在几何特点还是流动特点上都存在显著不同,因此有必要对风电机组翼型在风洞试验中的洞壁干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为此,本文采用风洞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分析了风洞洞壁对翼型中间截面压力分布、升阻力系数和翼型表面流动结构的影响,深入研究了该影响随翼型尾缘厚度、攻角、雷诺数、展弦比及相对厚度等条件的变化。进而揭示了风洞侧壁干扰下翼型表面流动结构的发展演化规律和风洞侧壁对翼型绕流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了壁压信息法洞壁干扰修正结果的可靠性,提出了翼型表面流动发生失速后,风洞上下壁干扰的修正策略;
  首先,通过风洞试验研究,采用油流显示试验方法获得风洞试验中二维翼型段的表面流动结构,采用翼型表面测压法获得中间截面的压力分布。经研究发现,在风电机组翼型二维风洞试验中,翼型表面流动受洞壁影响发生严重的三维扭曲。油流显示试验方法清晰地捕捉到风洞试验中翼型表面的角区分离涡及三维失速胞的发展过程。表面测压试验结果显示试验测量的翼型升阻力系数与设计预测的结果存在较大偏差。说明风洞壁对翼型的气动特性和绕流结构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同时试验测量结果为后续开展数值模拟计算研究提供了有效验证基础。
  其次,为获得风洞试验中翼型表面详细的流场信息,深入研究风洞洞壁对翼型气动特性及表面流动结构的影响,本文采用CFD方法(雷诺平均N-S方程及Transition SST四方程湍流模型)进行数值风洞模拟。并从壁面Y+值、试验测量的翼型表面流动结构、压力分布等多方面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通过全洞壁、无侧壁、无洞壁三个条件下的数值计算分析,获得了不同尾缘厚度、不同攻角、不同雷诺数、不同展弦比以及不同相对厚度条件下,风洞洞壁对翼型中间截面压力分布、升阻力系数和翼型表面流动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揭示了风洞试验中在侧壁干扰下翼型表面流动结构的发展演化规律。小攻角时,当翼型表面流动为附着流时,翼型模型与侧壁连接处形成较小的角区分离涡。随着攻角的增加,角区分离涡增大。当翼型表面流动发生失速分离时,根据三维失速胞和角区分离涡的影响程度不同,失速后翼型表面流动结构或由三维失速胞和角区分离涡共同作用,或由三维失速胞主导,或由角区分离涡主导。对于具有一定尾缘厚度的翼型,失速后,流动结构由三维失速胞占主导作用。对于大厚度翼型,流动结构由角区分离为主导。
  再次,通过对翼型与风洞侧壁连接处形成的马蹄涡系进行分析,并结合涡动力学特性及尾涡诱导作用分析,研究了风洞侧壁对翼型绕流特性的影响机理。得出,风洞侧壁边界层使得在翼型与风洞侧壁连接处形成马蹄涡,增大了翼型表面的逆压力梯度,引起壁面的展向涡量流增大并不断向展向扩散;壁面涡量的展向扩散引起翼型表面展向压力梯度变化,使翼型表面流动自风洞侧壁以一定角度向翼型中间部分流动,形成三维分离线;而弦向的分离流动无法穿越三维分离线形成角区分离涡,对翼型表面流动产生二维阻塞效应,同时角区分离涡拖向下游形成尾涡,对翼型中间截面绕流产生下洗作用。可见无论是尾涡模型,边界层位移效应模型还是马蹄涡模型,都不能孤立看待。当翼型表面流动为附着流动时,翼型表面流动基本保持二维特性,此时边界层位移模型能较好地解释风洞侧壁对翼型绕流特性的影响机理。当翼型表面流动发生分离时,马蹄涡模型及尾涡模型更能合理地解释风洞侧壁对翼型绕流特性的影响机理。
  最后,对数值模拟结果中全洞壁及无侧壁条件下翼型中间截面的压力分布,采用壁压信息法进行洞壁壁干扰修正。并将其与自由流场中翼型的压力分布进行对比,验证壁压信息洞壁干扰修正方法的可靠性。经过研究得出,翼型发生流动失速之前,壁压信息法对风洞上下壁的干扰修正效果较好,当流动发生失速后,由于翼型表面流动的二维特性受到三维失速胞的影响,修正有效性较差。翼型表面流动产生三维失速胞时,其气动参数沿展向变化曲线呈现正弦函数波形,可取完整周期内的平均值作为翼型的二维气动数据,且取平均后壁压信息法修正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研究风洞洞壁对风电机组翼型气动性能及表面流动结构的影响,得出了风洞试验中,洞壁对翼型中间截面升阻力系数的影响特征,揭示了风洞侧壁干扰下翼型表面流动结构的演化规律,研究了风洞侧壁对翼型绕流特性的影响机理,提出了翼型表面流动失速后风洞上下壁干扰的修正策略,为优化风洞洞壁干扰控制策略,准确获得二维翼型气动特性提供有效支撑。
其他文献
因储气密度高、分布广泛,天然气水合物被视为未来潜在能源,引起全球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因水合物生成导致的管道堵塞,一直是油气安全输运过程中巨大的安全隐患。随着油气行业逐渐向深海和极寒区域发展,水合物生成风险剧增。为防止水合物生成,添加的热力学水合物抑制剂(THIs)剂量剧增,提高了开发成本,并伴随环境污染问题。另一类替代型抑制剂,即动力学抑制剂(KHIs)虽可在低剂量发挥效果,但在高过冷度条件下会失效
随着能源短缺问题越发严重,人们纷纷寻找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传统能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波浪能作为海洋特有的、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展对波浪能利用技术的研究。由于不同海域的海况千差万别,因此波浪能技术不具备普适性。其次,对于目前大部分的波浪能装置,都仅在一个较小周期范围里具有较高的性能,波浪能发电行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针对该情况,本文重点研究一种强化垂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厂不断增加,继而产生大量污泥。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处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在现有的燃煤发电厂中已有将其与煤进行掺烧以获得更有效的利用。然而,受两种原料高含水率和低热值等缺陷燃料特征及相对独立的燃烧区间等所限制,共燃过程中的稳定、清洁及高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进行共燃前的必要预处理。近年来,水热碳化技术作为一种通过热化学方式
学位
塑料制品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随之而来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从极地冰川到大气环境中均发现微塑料颗粒的身影。实现高值化利用是促进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关键。塑料作为一种石油基产品,通过热解路径制备燃油和化工原料是其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在现有公开文献中,压力因素对塑料热裂解/催化热解的影响机理尚未阐述完全。基于此问题,本文开展聚乙烯高压热裂解/催化热解实验,主要考察压力因素对聚乙烯热裂解/催化热
学位
为研究厌氧消化失稳过程中热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寻找对厌氧消化失稳具有指示效应的预警因子,揭示厌氧消化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转换途径,本研究开展了多组实验室规模的杂交狼尾草中温半连续厌氧消化实验,通过分别阶梯性提高有机负荷或氨氮浓度,诱导有机负荷过载或氨氮抑制的失稳发酵体系,对消化过程中的气相、液相指标进行监测,并计算关键产甲烷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通过对比分析热力学指标与传统预警参数的预警时间,提出了
学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主要城市污水排放总量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随之而产生的污泥量也不断增加。据统计,中国2017年市政污泥总量约有5533.437万吨。市政污泥成分复杂,使得其具有成分复杂,含有致病菌、虫卵、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等,若未经安全有效地处理极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威胁环境安全与生命健康。目前,中国常用的污泥处置方式主要包括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而污泥脱水是实现
学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能源系统的小型化、微型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场景需要一种体积小但性能强劲的动力系统,并要求其具有便携、稳定、安全、高效、高功率输出以及长续航等特点。基于燃烧的微型能源动力系统具有能量密度高、续航时间久、结构简单等特点,是满足这种对能源系统苛刻要求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但是目前按照中、大尺度能源动力系统等比例缩小的设计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微小尺度场合,其燃烧效率以及性能都还不能
生物质废弃物是中国现阶段发展进程中可用于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资源主体,广泛分布于工业(4亿吨/年)、农业(9亿吨/年)及林业(2亿吨/年)等生产活动中。定位于“能源”与“环境”中交叉领域的应用优势,将生物质废弃物经由热化学手段转化为高附加值生物基产品或服务于工业/民用供热领域,不仅可实现其高效资源化利用,也可缓解当前传统化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双重压力。然而,因自身积累和外部添加等双重因素,使生
固体吸附除湿空调系统作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绿色节能空调技术,在低品位热能利用、能量回收、空气湿度高品质调节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如何增强热湿处理能力、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是固体吸附除湿技术研究的重要目标。本文围绕开发低温热源(<100℃)驱动的高性能除湿系统展开,从揭示强化传热传质与理想等温除湿提升吸湿能力机理出发,发展了等温空气内部冷却的交叉流除湿系统并建立了交叉流除湿传热传质数学模型,研究解决吸附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全球一体化时代,国际商务及旅游业日益繁荣,随之而来的是航空业对于航空燃油的需求量的增长。近年来,石化燃油的过度使用造成温室气体排放超标、水资源污染等等环境问题,地球生态岌岌可危,人类社会的延续到了最危急的关头。推广绿色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取代当前人类赖以生存的化石能源是全世界共识的一种可行的应对措施。航空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交通行业的12%,因此发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