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艺术活动帮助儿童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传达自身潜意识里内在的信息,是儿童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最好方式,是儿童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对于改善留守儿童亲子依恋方面的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亲子依恋是儿童与父母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持久又稳定的情感联结,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淡薄,情感需求和心理依恋长期的不到满足,容易造成儿童不安全的亲子依恋,在个性养成,心理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活动帮助儿童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传达自身潜意识里内在的信息,是儿童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最好方式,是儿童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对于改善留守儿童亲子依恋方面的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亲子依恋是儿童与父母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持久又稳定的情感联结,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淡薄,情感需求和心理依恋长期的不到满足,容易造成儿童不安全的亲子依恋,在个性养成,心理健康、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出现问题,从而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儿童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形式表达自我情感和焦虑,缓解心灵深处被压抑而无法用语言提取的创伤和情感需求,澄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的情绪情感,宣泄内心的不安与焦灼。本研究基于艺术分析观和心理投射理论,运用个案研究法,通过艺术活动对一位有不安全亲子依恋的6岁留守女童实施活动,在艺术活动实施前,研究者采用访谈、观察及评量等方式筛选出符合的研究对象,并依据个案的具体情况设计半结构化的活动方案,并在活动实施中根据个案的情况进行实时得调整,促使个案在艺术活动中,探索自我并进行情感表达,宣泄不良情绪,释放情感压力,最终共实施了11次艺术活动,每次活动时长40-55分钟,每周至少一次,并对个案的艺术活动过程和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帮助研究对象改善不安全的亲子依恋问题及其相关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本研宄包括六个部分的内容,绪论主要阐述了有关艺术活动以及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的相关理论,其中包括选题缘由、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等。第二部分为研宄设计,包括研宄问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设计等。第三部分是艺术活动的实施,包括研究对象的确立与评估,活动实施原则,艺术活动三个阶段11次的活动干预方案以及个案在每个阶段艺术活动的过程和艺术作品的分析。第四部分是活动实施的效果与分析,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从房树人测验(HTP)以及动力家族画测验(KFD)作品干预前后对比分析;从行为量表内容的变化上分析个案的变化;从父母、临时监护人、教师对个案参与活动前后的访谈反馈对比分析。第五部分是研究的结论。第六部分是教育建议以及对本研究存在不足的反思。在活动之后的两周内,研究者继续对个案的家长、临时监护人和教师进行回访,以追踪活动的效果,以房树人测验(HTP)和动力家族画测验(KFD)、《Achenbac儿童行为量表》作为研究工具,以访谈结果和测量结果作为本研究活动效果的佐证,探究艺术活动对留守儿童不安全亲子依恋的影响。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艺术活动能够有效改善儿童不安全的亲子依恋。通过对十一次艺术活动中个案的行为表现和艺术作品的投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艺术活动可以引起留守儿童绘画过程中绘画投射的变化,帮助其表达和宣泄合理宣泄内心的焦虑不安,释放情感压力,进行情感表达,进而缓解个案不安全亲子依恋的困扰及其相关心理行为问题。2,艺术活动对改善留守儿童亲子依恋问题具有独特优势。对比个案干预前后的房树人测验(HTP)和动力家族画测验(KFD)作品,结果显示个案画面内容、对绘画作品的叙述以及个案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个案内心的不安和焦虑在慢慢地化解,对父母的信任度和包容性有所提升,开始敞开心扉,主动与父母沟通联系,并对美好的家庭关系充满期望。3,安全的亲子依恋对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对比分析艺术活动实施前后对于留守儿童父母、临时监护人以及教师的访谈和《Achenbac儿童行为量表》的测量结果表明:个案不安全亲子依恋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社交能力有所提升,行为问题方面,抑郁/焦虑、分裂样、社交退缩、攻击性等均有所下降。艺术活动可以帮我们了解孩子内心情感需求和心理冲突,探索导致儿童产生不安全亲子依恋的深层动因,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去帮助儿童自我探索和成长。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作为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核心内容,语文课程的变革与发展向来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阅读、群文阅读等尝试长久以来高居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榜首,使得学界对语文课程、教学要素的整合展开更多思索;自2019年部编版教材在中小学课堂中推广使用后,对于语文教材的分析也成为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在“大语文”的浪潮中,纵观一线阅读课堂,大
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在专业生活中起到的积极和建设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激发公众信心、指导专业行为、引导新成员遵守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实现其与教育的更深层次的融合,以更加激烈的形式重塑教育形态,赋予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动力与挑战,使得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或适应时代,或相斥于时代。由此所引发的关于教师专业伦理问题现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因此,结合人工智能时代背景,阐明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变化,厘清教师专业伦理规
校园欺凌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教育难题,而中小学阶段的校园欺凌问题尤为突出。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发布的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将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欺凌,约有32%的学生曾经在学校中遭受过欺凌。校园欺凌不仅会对被欺凌者的身体、心理、学业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欺凌者和旁观者亦深受其害。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理中小学校园欺凌是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201
美国家长教师协会在推动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保障儿童权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虽然我国在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方面同样重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但是却缺乏致力于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高效沟通的社会组织。了解并借鉴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组织经验,对于推动我国家长教师协会的组织设计和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而推动我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本研究通过描述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发展历史和组织构成要素,并探究其组织协同运行的机制,以
二战后,美国联邦资金全方位紧缩,给高校办学经费带来下行压力,高校面临发展困境。而后,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影响美国的各行各业,高校也不例外。在这双重影响下,为释放大学的经济活力,美国政府在1980年颁布《拜杜法案》(Bayh-Dole Act),允许大学以技术转移的方式获取商业利益,从而揭开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序幕。其后,美国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辅助性法案,如1986年的《联邦技术转让法案》和1
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也由传统的重视“教育投入”转向“教育产出”的增值性证据。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满足市场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随之,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纷纷转向教育质量的改革和创新中来。学习成果评价作为质量提升和课程优化的方式,一直是国际间高校关注的焦点。这一趋势要求高等教育机构确定质量
作为21世纪教师所必需的关键技能,社会情绪能力成为美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社会情绪学习运动的先导者,美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关注社会情绪学习,近几年开始将关注焦点从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转向教师的社会情绪能力。为了提升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美国完善教师专业标准、增加有效干预计划、改革教师评价系统、营造学校SEL氛围和发展学区合作关系等,以弥合美国教师教育中的“社会情绪鸿沟”。本文大致从六个方面开展研究:第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受教育者审美素养,具有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作用,是传导和贯穿各教育的神经系。幼儿园美术教学是培养幼儿审美感受力、审美欣赏力、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进而提升幼儿审美素养,实施幼儿人文教育的重要路径。幼儿园美术教学设计是增强美术教学科学性、适宜性、有效性,提升幼儿园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因终身学习与教育革新的时代背景,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开端,势必要通过重新设计与改革其组织管理,建构学习型、合作型、持续变革的幼儿园。园本教研作为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重要手段,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学习型组织理念在园本教研中的的具体运用是幼儿园发展的未来趋势。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下的园本教研要求教研活动立足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在园长的领导下,创生教研的共同愿景,组织
过去几十年以来,视频游戏与幼儿攻击行为关系一直是幼儿发展心理学领域探讨的热点。然而,许多研究重点关注了暴力视频游戏与幼儿攻击性水平的影响,较少聚焦亲社会视频游戏对幼儿攻击行为的短期影响。随着以塞利格曼为首倡导的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许多研究者逐渐考察亲社会媒体对幼儿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积极影响,亲社会视频游戏便是其中之一。迄今,大多数亲社会视频游戏的实验研究主要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展开,国内关于亲社会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