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语言用例事件”理论下绰号生成及理解的意向性解读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ly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绰号指的是其制作者或使用者用一种简洁、诙谐的显性表述,来暗射对某一事体事件的受事者行为的概述或评价的语言现象。它有别于姓名,又名“外号”、“诨号”。绰号的使用在网络语言、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如“范跑跑”、“李拆城”、“候扒皮”。国内外学者对绰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四大名著中绰号的修辞手法尤其是隐喻、转喻的使用和绰号的翻译两方面。有鉴于此,本论文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中文语料库中的绰号为语料,试从心智哲学“事件—语言用例事件”的视角对贬义绰号的生成与理解进行意向性解读,意在解析绰号背后的事件及其意向性作用,从而有助于更全面地分析绰号的生成机制、动因及理解。  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认为,“事件”不是指自然界和社会所发生的客观事件,而是指说话者通过主观感受建构的“事件”,而“语言用例事件”是语言使用主体依赖于“事件”选用的某个“特定的句子表达式”,即本论文中的绰号表达式。通过搜索北京大学的中文语料库一共找出1963个与绰号相关的例子,其中本论文关注的与特定事件相关且以人的姓氏为开始的绰号有162个。笔者从中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绰号,在“事件——语言用例事件”的意向性理论框架里对绰号相关的“事件”及其原初意识和反思意识的涌现加以分析和解读,试解答以下三个问题:1)绰号是如何基于“事件”生成的?2)绰号的生成动因是什么?3)绰号的理解涉及哪些方面?  研究表明:  1)“事件”是语言用例(绰号)生成的前提条件,是语言使用者(绰号的制造者或使用者)通过对“事件”的感知和意向性的作用涌现出原初意识,继而形成反思意识,最后形成语言意识,即语言用例事件(绰号)。  2)绰号的生成体现了心物随附性,是原初意识到反思意识,再到语言意识的涌现。基于Davidson的属性二元论,“事件”具有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物理属性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获得,它可以还原为事物本身;心理属性指绰号的使用者对“事件”产生的心理感受,不能还原为事物本身。因而,语言使用主体需用语言符号表达这种心理感受,也就是绰号的生成动因。  3)绰号是其创造者或使用者对“事件”的一种意向性解释,用以表征绰号使用者对“事件”的感知和感知后的心理感受。绰号的生成及理解受到“事件”和主体意向性的制约。意向性框架下的意向性态度决定了说话人采取何种表达式来表达其意向内容。绰号的理解就语义层面具体表现为绰号的原型义、扩展义和语用义。
其他文献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会选择极具个人特色的词汇和句法结构,译者的风格由此体现出来。本项研究关注译者语言运用的风格特征,运用语料库方法重点考察它在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其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指纹识别技术具有快速、可靠、安全、便捷等许多优点。将指纹识别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中,可以有效地解决电子商务身份认证
一词多义在语言中非常普遍,而且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但它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人类将各种经验识解为意义的经济、有效的手段。在所有一词多义现象中,人体词的多义
作为儒家原典之一的《论语》英译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过去百年间出现了由西方人士与中国学者翻译的40多种英译本,其中英国著名汉学家、传教士理雅各以及受过西方
狄兰·托马斯是英国二十世纪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狄兰·托马斯的诗歌不仅打破了传统诗歌的禁锢,同时革新了现代英语诗歌的面貌。本文从异质性角度对狄兰·托马斯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