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利他动机是个体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来的由无私驱动产生的帮助别人的愿望或者需求。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也是网络利他行为的主要驱动者,但是大学生做出网络利他行为背后的动机还不是很清晰,学者们并没有对此进行相关系统的研究,也缺少与之相应的测量工具。因而,对大学生网络利他动机的研究不仅扩展了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内容,而且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和促进个体的网络利他行为。本研究试图建构大学生网络利他动机的理论模型,编制适用于大学生的网络利他动机问卷,并对大学生网络利他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任务有两个:一是编制符合大学生现状和特点的网络利他动机问卷。二是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网络利他动机与人格特质、共情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大学生开放式和封闭式的调查,本研究提出了大学生网络利他动机的心理结构模型。大学生网络利他动机包含四个维度:关爱利他动机、自我决定动机、社会认同动机和自我成长动机。(2)经典测验理论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利他动机问卷共有24个项目,概括为4个因子,分别为关爱利他动机、自我决定动机、社会认同动机和自我成长动机,与最初的理论构想相符。(3)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网络利他动机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93,各个维度的α系数在0.86~0.88之间;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82,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81~0.86之间;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1,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67~0.80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的主要拟合指数比较理想:Χ2/df=3.37,RMSEA=0.08,NFI=0.94,CFI=0.96,NNFI=0.95。从而表明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网络利他动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网络利他动机处于中等水平(M=3.26,SD=0.65)。大学生网络利他动机性别差异显示,男生与女生在问卷总分(t=1.66,p>0.05)、自我成长动机(t=1.30,p>0.05)、自我决定动机(t=0.82,p>0.05)和关爱利他动机(t=0.87,p>0.05)维度得分差异不显著,在社会认同动机(t=2.17,p<0.05)维度得分差异显著,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大学生网络利他动机专业差异显示,文科生与理科生在社会认同动机(t=1.47,p>0.05)、自我决定动机(t=1.12,p>0.05)和关爱利他动机(t=0.46,p>0.05)维度得分差异不显著,在自我成长动机(t=2.81,p<0.01)维度和总分(t=2.03,p<0.05)得分差异显著,文科生得分高于理科生;总体上大学生网络利他动机在大二(M=3.37,SD=0.70)时最高,大一(M=3.23,SD=0.61)最低;每周上网时间差异检验结果显示,除了关爱利他动机(t=-2.80,p<0.01)之外,自我成长动机、自我决定动机、社会认同动机和网络利他动机总分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4)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网络利他动机、人格特质、共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人格特质中的尽责性对共情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50,p<0.05),共情对网络利他动机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0.23,p<0.05),而尽责性对网络利他动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0.08,p>0.05),表明共情在尽责性与网络利他动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11.5%,且中介作用显著。神经质对共情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53,p<0.05),共情对网络利他动机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0.23,p<0.05),而神经质对网络利他动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0.08,p>0.05),表明共情在神经质与网络利他动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12.2%,且中介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