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语言是指意义不确定的一些具体的语言单位,如模糊词语、模糊短语及具有模糊意义的句子结构。模糊语言源于语言使用中的一些模糊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交际里。人们使用模糊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无意使用模糊和有意使用模糊。由于有些词汇及短语的意义本身就很模糊,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很难避免模糊的表达。所以,这类使用模糊语言的行为叫做无意使用模糊。然而在有些情况下,尽管人们能够准确、清楚地表达出其所知的信息,但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他们有意地使用模糊语言。所以,这类使用模糊语言的行为叫做有意使用模糊。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运用顺应论对交际中的有意使用模糊语言的行为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维索尔伦认为,语言使用有三大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及顺应性。由于商讨性涉及到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过程,很难将其付诸于纸上;所以本文就其中的两个特性(变异性和顺应性)对有意使用模糊语言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在对变异性这一特性的分析中,本文在语音、词汇、句子及会话层面上举例分析,旨在说明模糊语言在各个层面上都能够被有意地使用。在对顺应性的分析中,同样给出了许多例子,旨在阐明人们在交际中有意使用模糊语言的原因。从语言使用的特性着手,对有意使用模糊语言的行为进行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揭示人们在交际中有意地使用模糊语言是为了实现交际的最终目的。更确切地说,这个目的就是为了顺应说话者或听话者的三个世界,即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及物理世界。此外,由于课堂教学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交流,所以本文将有意使用模糊语言的行为与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话语相结合。本文针对教师常遇到的一些情况为教师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法,其目的是告诉教师应该怎样将模糊语言运用到教师话语中才能实现教师或学生心理世界的顺应。最后,从对教师话语的分析中,本文总结了教师有意使用模糊语言的几大功能。我们不得不承认模糊语言的使用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大的灵活性,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所以本文分析教师有意使用模糊语言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鼓励教师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地借助模糊语言来表达自己或进行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