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肥胖儿童不良生活方式的流行情况,分析生活方式与其代谢、心理特征的关联。基于学校对肥胖儿童进行生活方式综合干预,通过身体形态学指标、代谢指标和心理特征的变化评估干预效果。
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武汉市新洲区抽取2所规模相近的公立小学,在3-4年级所有学生中筛选出肥胖儿童,对其进行体格和血生化指标测量,并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其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肥胖儿童代谢、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基于学校开展随机对照干预研究,将2所学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学校接受8个月(2学期)的生活方式综合干预,对照学校不开展干预活动,用广义估计方程评估干预效果。体格测量包含身高、体重和腰围等身体形态学指标;血生化测量包含血压、空腹血糖和血脂等代谢指标;生活方式调查包含体力活动、屏幕时间、蔬菜水果摄入、早餐习惯和零食摄入;心理特征调查包含幸福感、抑郁和社交焦虑。
结果:基线和干预研究分析分别纳入188和171名肥胖儿童。1).生活方式现状调查中,体力活动充足(=7天/周)、蔬菜水果摄入充足(≧5次/天),每天摄入早餐的比例都不足40%,屏幕时间≦2小时/天和零食摄入≦1次/天的研究对象分别占比约40%和27%。2).肥胖程度越严重,屏幕时间过度的比例越高,血压和甘油三酯越高、高密度脂蛋白越低,社交焦虑风险越高。3).零食摄入过多与收缩压和甘油三酯降低的关联显著,充足的体力活动和蔬菜水果摄入与幸福感不足和抑郁风险的降低有关。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生活方式与心理特征关联显著(标准化路径系数=-0.52),而与代谢指标的关联不显著。体力活动和蔬菜水果摄入对生活方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43和0.35。4).广义估计方程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对舒张压和空腹血糖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对高密度脂蛋白有显著提升作用。相比于对照组,干预组在干预之后幸福感不足(β=-0.80,95%CI:-1.70,0.10)和社交焦虑显著改善(β=-0.75,95%CI:-1.60,0.09)。两组干预前后身体质量指数和腰围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1).肥胖儿童生活方式不良率不容乐观,肥胖程度越高,代谢指标异常的风险也越高。2).不良生活方式是肥胖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体力活动和蔬菜水果摄入与幸福感不足和抑郁风险关联紧密。3).以学校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综合干预不仅可以降低代谢健康异常的风险,还可以改善肥胖儿童幸福感不足和社交焦虑等心理障碍。
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武汉市新洲区抽取2所规模相近的公立小学,在3-4年级所有学生中筛选出肥胖儿童,对其进行体格和血生化指标测量,并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其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肥胖儿童代谢、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基于学校开展随机对照干预研究,将2所学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学校接受8个月(2学期)的生活方式综合干预,对照学校不开展干预活动,用广义估计方程评估干预效果。体格测量包含身高、体重和腰围等身体形态学指标;血生化测量包含血压、空腹血糖和血脂等代谢指标;生活方式调查包含体力活动、屏幕时间、蔬菜水果摄入、早餐习惯和零食摄入;心理特征调查包含幸福感、抑郁和社交焦虑。
结果:基线和干预研究分析分别纳入188和171名肥胖儿童。1).生活方式现状调查中,体力活动充足(=7天/周)、蔬菜水果摄入充足(≧5次/天),每天摄入早餐的比例都不足40%,屏幕时间≦2小时/天和零食摄入≦1次/天的研究对象分别占比约40%和27%。2).肥胖程度越严重,屏幕时间过度的比例越高,血压和甘油三酯越高、高密度脂蛋白越低,社交焦虑风险越高。3).零食摄入过多与收缩压和甘油三酯降低的关联显著,充足的体力活动和蔬菜水果摄入与幸福感不足和抑郁风险的降低有关。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生活方式与心理特征关联显著(标准化路径系数=-0.52),而与代谢指标的关联不显著。体力活动和蔬菜水果摄入对生活方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43和0.35。4).广义估计方程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对舒张压和空腹血糖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对高密度脂蛋白有显著提升作用。相比于对照组,干预组在干预之后幸福感不足(β=-0.80,95%CI:-1.70,0.10)和社交焦虑显著改善(β=-0.75,95%CI:-1.60,0.09)。两组干预前后身体质量指数和腰围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1).肥胖儿童生活方式不良率不容乐观,肥胖程度越高,代谢指标异常的风险也越高。2).不良生活方式是肥胖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体力活动和蔬菜水果摄入与幸福感不足和抑郁风险关联紧密。3).以学校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综合干预不仅可以降低代谢健康异常的风险,还可以改善肥胖儿童幸福感不足和社交焦虑等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