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来考察儿童期心理虐待经历对自我信息加工的影响,以及情绪刺激是如何影响受虐者自我信息加工,从而揭示其自我的发展状况。研究使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筛选参与者。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选取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参与者(实验组)30人,未受心理虐待参与者(对照组)30人。采用Sui等人开发的知觉匹配范式以考察个体的自我加工特点。首先,实验一要求参与者将中性几何图形与自己,朋友和生人建立联系,参与者的任务是判断呈现的图形与人称是否匹配,目的是考察抽象几何图形被纳入到自我系统中是否会表现出自我加工优势。其次,实验二进一步将消极、中性和积极三种情绪刺激内嵌于社会连接图形中,探讨在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的个体其自我加工过程是否受到情绪信息的调控,进而考察心理虐待个体自我的信息整合功能。实验一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对自我相关信息的反应速率(RT/ACC)显著快于朋友,相比对照组,实验组朋友加工优势增强。实验二发现,在消极情绪条件下实验组对自我相关信息的反应速率显著快于朋友,在积极和中性条件未见明显差异;对照组在积极和消极条件下对自我相关信息的反应速率均显著快于朋友。在自我相关信息加工过程中,无论儿童期是否遭受心理虐待个体均存在显著自我加工优势。对于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个体,其自我的信息整合功能并不稳定,消极情绪维持其自我加工能力,积极情绪则降低其自我加工能力,且存在更强的朋友加工优势,更容易将朋友和积极情绪建立自动化关联;对于未遭受心理虐待个体,自我的信息整合功能更加稳定,并不易受到情绪信息干扰。研究结论进一步从实验角度验证了建构主义自我发展理论(CSDT),说明心理虐待经历对个体自我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我良性积极能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