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结合生活事件量表筛选病例,分为单纯补肾助孕方组及单纯西药组队列研究,探讨补肾助孕方治疗持续应激诱导的黄体功能不全(luteal phase deficiency,LPD)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后的LES量表积分、临床妊娠率、基础状态下性激素水平、黄体中期性激素水平、亲吻素(Kisspeptin)、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isol)水平以及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善情况,对补肾助孕方治疗LPD性不孕症的临床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其广泛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06月至2020年01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妇科及生殖科门诊就诊LPD性不孕症患者,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指标。并参照不孕症及LPD诊断标准,再根据生活事件量表(LES)(下有详述)筛选入组60例。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2组,分别是西药组与中药组,每组30例。中药组借助阴道B超检查结合基础体温(basal body temperature,BBT)监测,综合判断排出优势卵泡后,在经前期即黄体期,予补肾助孕方温肾助阳、调经促孕治疗;西药组于月经周期或撤退性出血第5天起,予口服LE促排,2.5mg/d,共服药5天,通过阴道B超检查,动态观察卵泡发育情况,并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及体积的变化,从而决定HMG的使用方案,当阴道B超检查发现卵泡直径≥18mm即优势卵泡成熟,当天予HCG 5000U或10000U肌肉注射,指导患者HCG肌注后24h、48h同房两次。在肌肉注射HCG48h后,予阴道B超检查并结合基础体温的监测以确定排出卵泡,则予地屈孕酮片口服,10mg/次,每12小时1次,连服10天。所有患者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用药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ES量表积分、临床妊娠率、基础状态下性激素水平、黄体中期激素水平、亲吻素(Kisspeptin)、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isol)水平以及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变化情况。结果:(1)基础状态下LH及黄体中期E2和P水平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后基础状态下LH及黄体中期E2和P水平均有所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中药组与西药组有显著差异,且中药组治疗后基础状态下LH及黄体中期E2和P水平均明显高于西药组,说明两组均能改善黄体功能,但与西药相比,补肾助孕方疗效更显著。(2)血浆Kisspeptin、ACTH及Cortisol改善情况:中药组治疗前后血浆Kisspeptin值有所提高,而ACTH及Cortisol水平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治疗前后血浆Kisspeptin、ACTH及Cortisol均无明显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补肾助孕方能更好的改善持续应激状态,从而调节黄体功能。(3)黄体中期宫腔三维B超下子宫内膜情况:中药组及西药组治疗后黄体中期子宫内膜厚度、内膜体积均有所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容受性亦有所改善,说明补肾助孕方能更好的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体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4)LES量表评分情况:中药组治疗后LE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西药组治疗前后LES量表评分未见显著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补肾助孕方能有效改善持续应激状态。(5)妊娠情况:治疗后中药组妊娠率达60%,西药组妊娠率达30%,经卡方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补肾助孕方在改善临床妊娠率方面疗效显著。(6)中医证候积分情况: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说明补肾助孕方能更好的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7)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中药组总有效率达96.67%,西药组总有效率达53.33%,经卡方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补肾助孕方治疗持续应激诱导的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疗效显著。(8)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补肾助孕方对持续应激诱导的LPD性不孕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能显著提高患者基础状态下LH水平及黄体中期的E2、P水平,降低患者LES量表评分,使血浆Kisspeptin水平显著提高,降低血浆ACTH及Cortisol水平,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持续应激诱导状态,从而调节黄体功能,为胚胎着床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临床妊娠率。因此补肾助孕方是治疗持续应激诱导的LPD性不孕症的有效方法,可广泛的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