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g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背景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和基本的读书方法,能自己通过阅读文本大致了解内容,但是对于《秋天的雨》一文中拟人的修辞方法体会起来有难度,还不会通过阅读文字,结合生活中见到的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文本展现出的画面,需要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想象、诵读中不断感受秋景之美,在品味优美语言的同时感受散文的形象美、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本班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但思维发展、语言表达还有待加强训练,因此教师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根据教材内容的使用,教学活动的设计,巧妙的在课文学习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目标
  (一)边读边想象秋天美丽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联系生活实际,抓重点词语,想象画面,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散文的特点。
  (三)走进文字,在诵读中感受秋天的美好,对秋天有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体验文字美
  1.孩子们,今天咱们继续循着秋雨的足迹,去探寻秋天的影子。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描写秋天景色的词语,大家读得准,认得清,非常好!那么老师想看看,哪些同学能写的规范、端正、整洁。
  学生活动:在三分钟时间内,学生在指定的硬笔书法方格纸上抄写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看一看谁写的又快又好。
  清凉  凉爽  炎热  留意  加紧  扇子 邮票  杨树
  柿子  菠萝  气味  香甜   粮食   丰收  油亮亮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自然走入文本。硬笔书法的引入训练,更好的完成了课程标准中对“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的学段识字与写字要求。同时帮助学生复习旧知,构建两课时之间的联系。
  二、美文美景   享受意境美
  教师导语:很多同学的词语写的非常规范、端正、整洁,带给观者美的享受。那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秋天的雨还给你带来些什么呢?
  预设答案:凉爽、温柔、果实累累、美丽的菊花、天高云淡等等。
  教师导语:没想到秋天的雨带给大家这么丰富的感受,同学的感觉真是灵敏。大家听,沙沙的秋雨下起来啦!让我们伴随着这份轻柔与凉爽,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想象秋雨给我们带来的美丽景色。
  三、 美词美句   感受形象美
  教师导语:在秋雨轻轻地脚步中,整篇文章犹如一幅巨形秋景画轴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每一景都让人沉醉。但老师依然想问大家,这三个方面哪一部分给大家带来了最强的美的感受。
  预设答案:第二自然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
  教师导语:那么,哪位同学愿意随着悠扬的乐曲,用优美的朗读带领大家走进第二自然段。
  学生活动: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教师导语:这段描写的确美景叠出,XX同学的朗读也给大家带来了美的音韵享受,那么,秋雨究竟把颜色送给了了哪些景物呢?大家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吧!
  学生活动:动笔画出第二段中的景物。银杏树、枫树、田野、果园、菊花。
  教师导语:这些景物很的确很美,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这些景物的话,请大家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感受?
  四、入情入境,感受情趣美
  教师导语:听,沙沙的秋雨又下起来了,这场秋雨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学生活动:男同学们齐读一遍,大家想一想,这段写出秋雨给我们带来什么。
  香香甜甜的气味
  教师导语:假如老师带领大家走进这样一座果园,同学们想做些什么?
  教师出示各种瓜果的图片。
  预设答案:“想美美的吃一顿”
  “爬上树,捡最大最甜的摘”
  “先大口呼吸香甜的气味”
  教师总结:老师明白了,同学们一下子就走不动了,大概是脚被香味勾住了吧?
  教师导语: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场秋雨过后,大家该做些什么呢?
  女同学齐读一遍。
  预设答案:“准备过冬啦”“迎接冬天的到来”
  【教学意图】:文本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十分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时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教学,整合后归入秋季情趣图。
  五、回顾全文  感知结构美
  秋天的雨带来的这一幅幅画面,需要丰富想象,细细品味感受,美美朗读,才能在脑海里展现出这美丽的画卷。
  引读思考
  1.教师点拨:秋天仅仅带来了美丽吗?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秋天的真正魅力所在。
  2.总结学生发言。
  秋天帶给我们的有丰收的景象,送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欢乐,献给大自然的是无尽的美丽。
  板书:丰收  快乐  美丽
  【教学意图】:回顾全文,理解最后一段在全文的总结作用。感知全文有分有总,结构详略得当。
  六、回望课文,积累语言美
  教师导语:一次跟随秋雨的寻秋之旅,让我们看到了美轮美奂的秋天。也积累了许多描写秋景的美句,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最生动的句子规范、端正、整洁地抄写在我们的硬笔书法方格纸上。
  【教学意图】:“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是课程标准中的明确要求,同时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也是学生的基本功,每节课都不能放松训练。
其他文献
在新课标改革的浪潮中,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教学形式不断地在全国多所学校实行,其有效性在教学实践当中也日趋明显。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不少教师总是喜欢“满堂灌”,学生也早已习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因而使得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对学习缺乏一定的热情,课堂上也是机械地识记一些老师讲解过的知识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因而效率也不高
期刊
《课标》指出:“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充分挖掘特定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点,基于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整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与发展,将特定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密切关联,鼓励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开展对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探究。”  在听力教学中开展主题意义探究,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听力活动中,发展学生听的能力,实
期刊
教学内容:  北师版四年级数学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2.进一步巩固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个关系进行简单的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简单的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
期刊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课文  (一)出示学习目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丰
期刊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②对如何从整体上认识事物有所体验(即对“事物是什么”、产生的背景及产生的影响之间的关联体验)。  ③在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联体验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感悟,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讨论人文精神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三、核心问题  “梳
期刊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大家来劳动》是人音版一年级第1册第五课《爱劳动》中的一首表演曲目。本设计以表现领域的演唱为核心内容,辅以感受与鉴赏、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相关领域内容。  (二)学情分析  优势在于:  1.部分学生参与过一定的音乐实践活动(如学习声乐、器乐),对于五线谱及音的时值有一定的了解,可作为学生资源运用于课堂。  2.对生活中的劳动场景比较熟悉,并能进行劳动展示。
期刊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培养幼儿主动探索事物规律的兴趣。  2.分析每一个情节中图案的规律,初步学会推理。  3.在分析讨论及操作环节中培养幼儿同伴合作交往的能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每组一份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活动(播放PPT 1)  出示超级侦探图片  师:孩子们,你们好!我是博物馆的馆长MS王,今天我遇到了一个大麻烦,昨晚博物馆进了小偷,虽然里面什么东西都没少,
期刊
摘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教育好学生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搞好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因素。构建以“服务”为特点的家校合作模式,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结合自己担任班主任多年的实践,在与家长的沟通交往中,对沟通的策略技巧方面进行一些思考,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沟通 班主任 学生家长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题记:   孩子的心田,  是一块神奇的土
期刊
人教版11.1功-教學设计
期刊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善良的眼光寻找和发现他人的长处,学会真诚地用恰到好处的语言赞美别人,形成互相激励、共同进步的健全人格。  2.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知道怎样赞美别人。  3.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别人的赞美,从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真诚地赞美别人,做到语言的规范。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课前观察社会上值得赞美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