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赏识之帆 启人生之航

来源 :学问·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l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其实,"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信念,都存在着一种能量场,如果你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学生或孩子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那么他会从你信念的能量场中接受到你的这一信息,并且又会把这一信息变成他的奋斗动力"。 只有我们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才能使学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扬帆远航!
  【关键词】赏识;平等;尊重;信心
  
  当你能飞的时候,请不要放弃飞;
  当你能梦的时候,请不要放弃梦;
  当你能爱的时候,请不要放弃爱;
  当你工作、学习的时候,请不要放弃赏识。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内心最高级需要就是获取社会尊重。杜威曾经说过:"希望得到尊重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也充分说明了当教师认定学生有发展前途而对学生进行赏识和期待时,就很容易感染被赏识的学生,从而推动学生成长。
  这说明:每个人--都渴望、都需要被赏识。
  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教师就应该如太阳般光辉,如高山般巍峨,如大地般广博。
  新课改中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也常听家长们说:"你们老师说一句话,顶得上我们说十句、百句。"那么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取得学生家长的信任,我们就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赏识教育的前提。"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无论是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还是成绩优秀的学生,都需要赏识和激励,让他们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摒弃自卑心理,向着自己心中的灯塔而不懈努力。
  赞科夫说:"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的确,赏识成绩优秀的学生对教师来说,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教师的引导、激励,对这些学生的"远航"来说,会使其张足风帆,开足马力,勇往直前;但千万别忽视了更多的学生--"中等生"和"待进生",这些学生往往是占了多数,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呵护,只有教师对他们的关爱,才能引领他们走出迷途,走出人生的低谷,这也许会成为他们人生轨迹中最重要的转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赞扬差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更文明"。心理学也认为,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好孩子的欲望,教育就应该让教育对象找到"我是好孩子"的感觉。做到这一点,便是一种成功。
  作为教师,我们要多用赞许的眼光,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相信他们都能成为"好孩子"。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所以,可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赏识",古人道:"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为绝对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可见一个人被赏识之后会产生多么大的动力。上至领导干部,下到黎民百姓,没有人不需要赏识。因此,教师更应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
  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相信儿童,解放儿童"。就是说要把相信学生放在首位。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他的成功,教师才能发自内心地去赏识学生。罗林塔尔效应实验证明,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教师的信度与学生的成就之间成正比。
  教育家周弘说:"赏识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带来干劲,干劲带来自信心,自信心带来更大的成就"。所以,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让學生懂得: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并且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陶行知先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的希望。赏识如阳光,希望未来的栋梁之材们在你温暖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
  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
  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精心地培植、呵护祖国的花朵。
  赏识,其实可以非常简单: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浅浅的微笑……在教学中,我们要慷慨得为学生竖一竖大拇指,点一点头,让微笑经常挂在嘴角……因为,这其中就蕴含着赏识,就能把我们的赏识传达给学生,会让学生深受鼓舞,使他们对学习更充满信心。
  号角已吹响,航船要启航,让我们扬起赏识的风帆,带上尊重,信任,理解,激励,提醒和宽容一起上路,在人生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赏识你的学生》
  [2]《走进新课程》
  [3]《语文新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教学注重创新教育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抓住"活"这个中心做好创新教育这篇全新的文章。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民主性;要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要鼓励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增强教学的参与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激发探究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紧紧围绕 "活"这个中心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学生怕写作文,不喜欢作文。那么,怎样使小学生喜欢作文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开放课堂,丰富写作素材; 二、开放阅读,丰富语言积累;三、开放指导,顺应学生心理特点;四、开放评价,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关键词】作文教学;开放课堂;开放阅读;开放指导;开放评价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学生怕做作文,一遇到作文,就咬笔
期刊
【摘要】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同时对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在教学中应大力提倡。本文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在实施过程中自己的感想作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合作学习;主体教育;自主;独立    当前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的建设人才的教育。从学
期刊
【摘要】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预习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预习是自学的演习,它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不预则废;思维能力;独立思考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民在耕地前要"备耕",工人在生产前要"备料",战士在打仗 前要"备战",这都是"预"。学习也是一样,如果课前不预习,学生无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新课程推广后,实验室仪器配备不足,学生探究实验器材准备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自制实验仪器  【关键词】自备简易器材;自制实验仪器;实验探究能力    新课程的推广,不仅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把探究性学习放在突出地位。探究式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是执行新课程的有效途径。然而,新课程中探究实验的增多,随之也带来了新问题,就是实验所需器材与实验室原来按普九
期刊
【摘要】语文阅读课堂作为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通过一篇篇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教学中可通过朗读、对话、联系实际、品味语言的方法,将德育渗透于阅读教学中。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朗读;对话;联系实际;品味语言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语文阅读课堂作为师生心灵的栖息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利用语文
期刊
【摘要】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困难重重,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笔者从教师思想认识、品德课的特点、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品德教学;小学生;教学方法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
期刊
【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文道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促使学生个体的自主发展。重视过程的评价,强化成就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人格培养;人生观;自主发展;自信心;意志品质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之一。以学科教学为凭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
期刊
【摘要】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应用    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创新教育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
期刊
【摘要】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共配有九十多幅图片,这些图片跟课本选文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若对图片认识、挖掘和利用不够,既会浪费学习资源,又会影响教学效果。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的经验对此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语文教材;图片资料; 认识和运用    一、图片资料的类别    1.作者的照片或图像  语文课本的选文是古今中外各学科领域中的名家作品,由于受时代、民族、学生见闻等因素限制,学生对作品的作者比较陌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