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阅读课堂作为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通过一篇篇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教学中可通过朗读、对话、联系实际、品味语言的方法,将德育渗透于阅读教学中。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朗读;对话;联系实际;品味语言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语文阅读课堂作为师生心灵的栖息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利用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充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何利用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朗读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增强语文课堂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合理组织课文朗读,充分发挥朗读的积极作用,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初中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教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通过朗读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让学生在语境中把握情感。这是利用感情迁移的心理规律,来强调道德感情教育的一种方法。
首先是教师范读。教师深入文章境界,深刻感受、领会、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艺术形象,然后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段,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讲解,有时配以必要的表情、手势、画面等,生动形象的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境界,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之受到艺术感染,获得思想教育。
其次是指导朗读。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对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产生共鸣,由此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还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二、通过多重对话方式,融进学生灵魂深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的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的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通过对话可以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受教育的局面,让德育在学生、教师、文本和编者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
首先,与编者对话。教科书的入选篇目是编者精心选编的优秀作品,灵敏地反映着编者的指导思想,体现着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编者的意图,进行总体把握和比较教学,引导学生在与编者的对话中生成自己的思想体验。如九年级下选编的孟子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编者旨在教育学生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认识到人生历练的重要性,体悟人生的真谛,思索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境界。这一番与编者的對话之后,有不少学生自觉将其中的主旨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于审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其次,与文本对话。课标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关键词,而人文知识蕴涵在课文之中。阅读教学中,要利用文本的空白召唤学生阅读的期待,触发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人文情境的对话中渗透德育。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文章结尾并没有交代最后的结局。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思索:菲利普夫妇与于勒相认了吗?如果于勒有钱会怎样?真的成了穷光蛋又会怎样?相认与否取决于什么……这些问题不管学生能否自己解决,经过的一番思索,至少是一个德育的内化过程。这样,人文教育在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参与中被接受,这比政治口号式的教育要好得多。
第三,与学生对话。教师应以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身份,为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学生个性化体验铺设多种路向,点燃思想教育的火花。如《范进中举》一课,在分析范进形象时,主要是分析他的执迷不悟、热衷功名、无能麻木等,但有位学生提出范进具有执著精神,表现在屡败屡考。这一问题是我上课前所未预设的。围绕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展开了讨论:范进性格中有优点吗?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激烈的讨论对话,学生发表了许多独具个性的阐释:范进的性格除了他的功名心外,还具有不记仇、善良、不怕失败的一面……当学生们那富有个性的解说呈现于课堂时,范进的形象更加丰满明晰起来,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他身上体验到了人性的优点和缺点,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三、品味课文闪光语言,注入有益健康营养
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古今中外名篇,都有好的语言,但是,阅读教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每一个词句都作详细的考究,我们只要抓住文中那些最重要最关键的语言进行品味,就能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如在讲解《鱼我所欲也》时,重点让学生领会"舍生取义"的内涵,使学生认识到在人生路上面临重大抉择时,如何做到不见利忘义,选取自己心目中的义。
四、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发挥思想导向作用
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内涵丰富、艺术性强的特点。教师如能正确引导,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放矢,必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如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中,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是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间,形象的定格。学习这一部分时,我让联系自己的父亲、父辈进行交流体会,这样,学生心中那曾经不被理解的父爱被唤醒了,那曾经不被重视的父爱被激活了。学生们在品味欣赏精彩词句的同时,顿悟到父亲的爱心,产生了共鸣,唤起了良心,激动了感情,净化了心灵。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读课文并非目的,真能认识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可见,阅读教学不能停止在会文得意上,应寓德育于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 上海教育出版社
[2]田慧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远方出版社
[3]余文森 《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 教育研究
[4]《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3月
作者简介:高静(1977.1--),女,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海阳镇中学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朗读;对话;联系实际;品味语言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语文阅读课堂作为师生心灵的栖息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利用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充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何利用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朗读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增强语文课堂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合理组织课文朗读,充分发挥朗读的积极作用,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初中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教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通过朗读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让学生在语境中把握情感。这是利用感情迁移的心理规律,来强调道德感情教育的一种方法。
首先是教师范读。教师深入文章境界,深刻感受、领会、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艺术形象,然后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段,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讲解,有时配以必要的表情、手势、画面等,生动形象的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境界,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之受到艺术感染,获得思想教育。
其次是指导朗读。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对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产生共鸣,由此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还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二、通过多重对话方式,融进学生灵魂深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的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的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通过对话可以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受教育的局面,让德育在学生、教师、文本和编者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
首先,与编者对话。教科书的入选篇目是编者精心选编的优秀作品,灵敏地反映着编者的指导思想,体现着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编者的意图,进行总体把握和比较教学,引导学生在与编者的对话中生成自己的思想体验。如九年级下选编的孟子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编者旨在教育学生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认识到人生历练的重要性,体悟人生的真谛,思索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境界。这一番与编者的對话之后,有不少学生自觉将其中的主旨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于审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其次,与文本对话。课标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关键词,而人文知识蕴涵在课文之中。阅读教学中,要利用文本的空白召唤学生阅读的期待,触发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人文情境的对话中渗透德育。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文章结尾并没有交代最后的结局。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思索:菲利普夫妇与于勒相认了吗?如果于勒有钱会怎样?真的成了穷光蛋又会怎样?相认与否取决于什么……这些问题不管学生能否自己解决,经过的一番思索,至少是一个德育的内化过程。这样,人文教育在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参与中被接受,这比政治口号式的教育要好得多。
第三,与学生对话。教师应以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身份,为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学生个性化体验铺设多种路向,点燃思想教育的火花。如《范进中举》一课,在分析范进形象时,主要是分析他的执迷不悟、热衷功名、无能麻木等,但有位学生提出范进具有执著精神,表现在屡败屡考。这一问题是我上课前所未预设的。围绕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展开了讨论:范进性格中有优点吗?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激烈的讨论对话,学生发表了许多独具个性的阐释:范进的性格除了他的功名心外,还具有不记仇、善良、不怕失败的一面……当学生们那富有个性的解说呈现于课堂时,范进的形象更加丰满明晰起来,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他身上体验到了人性的优点和缺点,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三、品味课文闪光语言,注入有益健康营养
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古今中外名篇,都有好的语言,但是,阅读教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每一个词句都作详细的考究,我们只要抓住文中那些最重要最关键的语言进行品味,就能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如在讲解《鱼我所欲也》时,重点让学生领会"舍生取义"的内涵,使学生认识到在人生路上面临重大抉择时,如何做到不见利忘义,选取自己心目中的义。
四、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发挥思想导向作用
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内涵丰富、艺术性强的特点。教师如能正确引导,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放矢,必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如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中,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是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间,形象的定格。学习这一部分时,我让联系自己的父亲、父辈进行交流体会,这样,学生心中那曾经不被理解的父爱被唤醒了,那曾经不被重视的父爱被激活了。学生们在品味欣赏精彩词句的同时,顿悟到父亲的爱心,产生了共鸣,唤起了良心,激动了感情,净化了心灵。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读课文并非目的,真能认识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可见,阅读教学不能停止在会文得意上,应寓德育于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 上海教育出版社
[2]田慧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远方出版社
[3]余文森 《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 教育研究
[4]《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3月
作者简介:高静(1977.1--),女,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海阳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