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品这一杯陈酿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des173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累斯顿”与郑明勋重返上海了。上一次他们的联袂演出还是在九年以前的2006年,呈献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让沪上乐迷无比折服。而这一次,他们带来了贝多芬《第二交响曲》与马勒《第四交响曲》。
  九年的时间,对于爱乐者如我辈,是一段不短的人生时光;对于指挥家来说,或许仅仅是艺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对于一个历史悠久如“德累斯顿”一般超过四百五十年的乐团,则是漫漫长河中之一瞬。
  初识德累斯顿交响乐团,是在2003年的盛夏,借着一张DG公司出品的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我第一次领教了这个声音如此丰满纯正、厚重却不乏清晰织体的乐团,难怪它曾被卢梭形容为拥有“最平衡的力量和最完美的效果”。聆听之余,我也倍增了对在乐团总监岗位上为艺术“殉道”的指挥家西诺波利的怀念。
  西诺波利与这个乐团合作的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亦由DG出品,唱片封面上,赫然矗立着在二战中沦为废墟的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1945年2月,德累斯顿遭到盟军猛烈轰炸,这座“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化为一片焦土,十二万平民死于非命。城市中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的典范,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那曾经辉煌的外立面被烤至焦黑,剧院内部荡然无存,只剩下扭曲的钢筋狰狞地伸展着。
  然而,这个歌剧院与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如同德国和它的人民一样,凭着惊人的勇气,从战败的深渊中站立了起来。1945年5月7日,德国广播电台宣布投降,随后向全国播放了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我们永远无法了解,伴着这沉雄而崇高的音乐,有多少德国人潸然泪下,又有多少德国人庆幸摆脱了战争的梦魇;但我们清楚地知道,德意志民族,正如德累斯顿交响乐团以厚重而极有分量感的音色维系着德奥音乐传统一样,始终坚守着这个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使之成为日后重新屹立于世界的支柱。


郑明勋

  感谢这样的一群乐团,使德国人民能熬过最艰难的岁月,获得迎接新生的信心。终战多年后,指挥家G-L.约胡姆(指挥大师欧根·约胡姆之弟)曾如此说道:“每当我回忆起那个时代,就伴随着某种伤感。尽管面临战争、日益的穷困以及随之而来的崩塌,但在悲惨的结局到来之前,我们最终却能够将欧洲文化中最珍贵的精华热情洋溢地表现出来,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快乐。我至今坚信,即使我们做的一切没能为当时饱受困苦的同胞带来除了艺术给予的精神慰藉以外的东西,也依然能从当时的音乐工作中发现价值。”
  是的,这就是伟大的德累斯顿和它的乐团。那么指挥家郑明勋呢?
  第一次“邂逅”这位韩国指挥,是在东方艺术中心。七年前那个凉爽的初秋,他率领斯卡拉爱乐乐团访沪,留下了柴科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对这首老柴最意气风发的作品,郑明勋的速度驾驭如电光火石,力度控制激情四射,令人不禁想到苏联指挥大师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伦敦的演出,他带来的震撼让人难以忘怀。还记得,这位指挥家在舞台上充满热情与朝气,徒手指挥的手法极尽浪漫之渲染。多年前,他在日本指挥马勒《第二交响曲》,演出结尾时,由于“入戏”太深、过于亢奋,竟与伯恩斯坦一样呈虚脱状。
  而今,这位曾深深浸淫于法国音乐、令欧洲人折服的亚洲指挥,在游历欧美名团无数之后,在经受了首尔爱乐乐团内斗丑闻的拷问之后,额上多了一些皱纹,鬓角添了几缕华发。指挥家需要艺术的沉淀,更需要人生的历练。“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所以有“未到古稀之年不敢言称大师”之说,郑明勋更坦言:“到了六十岁才能称是真正的指挥家。”遥想当年,他三十出头即成为令同行艳羡的DG公司专属艺人,而今,他更如一位宽厚的长者,关心乐团的演奏,更关心乐手那舒适的椅子和健康的饮食。他在法国普罗旺斯有一片良田,身为料理好手,他曾把自制的三百瓶橄榄油和一千瓶西红柿酱分送给自己的乐手和朋友。
  这样的郑明勋,这样的德累斯顿乐团,会为我们呈现何等的马勒《第四交响曲》?
  偶数序号的交响曲,在音乐史上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六交响曲》与《第八交响曲》,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与《第六交响曲》,马勒的《第四交响曲》,这些作品或者是具备短小而隽永的形式,或者是充满了轻快、温暖而乐观的情绪。当我们疲惫、困顿时,若从唱片架上取下这些“偶数”交响曲,便能收获片刻的缓释与安抚。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马勒《第四交响曲》却具备和前辈那些“暖男”一般偶数作品不同的特质。
  1900年7月初,在优美怡人的奥地利华特湖畔,马勒仅花了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第四交响曲》的初稿。虽然这部作品从头至尾都貌似充满了莫扎特一样透明的配器和流畅的旋律;虽然在马勒所有交响曲中此曲编制与篇幅最小,没有低音号和长号,圆号仅有四把;虽然其第三乐章在马勒作品中最得同时代的竞争者理查·施特劳斯之欣赏,连马勒自己也评价整部作品的基调是“天空中纯洁的蓝色,那是永恒的天蓝色在发光的天堂景象”;但是,作品在平易的旋律下,仍蕴含了不简单的深意。正如那个了不起的“业余”马勒专家兼指挥卡普兰所总结的,马勒的卓越之处,在于他能将完全不同的情感和动机同时并置为我们呈现,或许,这是比物质音符的复调结构更直击人心的情感复调吧——听听第三乐章,长长的弦乐线条,与木管之间静谧的对答此起彼伏,似“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温柔克制的旋律行进中,间或插入铜管乐与定音鼓的重音和钹的飞扬,表面世外桃源般的闲适,却难掩潜伏的渴望与冲突,仿佛“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每每听至此处,那绵延不绝的旋律令人的思绪不由得牵连到了马勒《第六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柔板、《第八交响曲》的慢板与《第九交响曲》那悲壮异常的末乐章。隐约中,马勒,这位显赫一时的艺术强者,从年少时的成长与不幸、青年时云游四方的艰辛异常,至中年而立、晚年不惑,直到风雨飘摇的葬礼中迎来天边的彩虹,一幕幕悲喜交织的人生片段,如电影场景一般,一一在脑海中闪回,令人感慨万千。
  马勒《第四交响曲》与贝多芬《第二交响曲》,绝非作曲家的辉煌、灿烂之作,却值得细细咀嚼。那些年轻的指挥家们,凭着一腔热情与血气方刚,或许能营造不错的表面效果。然而,想要还其无愧于作曲家本意的原貌,还需要指挥家具备更多的阅历、体悟与思索。庆幸的是,此次演出交由上了“年纪”的德累斯顿交响乐团与郑明勋,这一对“老”搭档,如久藏窖中的波尔多干红,口感如何,值得期待!
其他文献
当我们提起“铜管乐器”时,相信乐迷们脑海中出现的,是铜管家族一件件“金灿灿”的成员们。嘹亮激昂的小号、内敛深沉的圆号、庄严饱满的长号不仅仅在古典音乐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在爵士、流行等音乐中也是常客。它们互相协作组成的铜管重奏,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喜爱。2015年11月7日,德国铜管重奏团(German Brass)将来到上海,为乐迷们呈现精彩纷呈的铜管重奏音乐会。这也是他们2015中国巡演的
期刊
蛰居伦敦的日子与“2015 BBC逍遥音乐节”的演出档期基本重叠,我当然喜不自胜。尽管五场的聆乐纪录笃定只能忝列极品乐迷衣冠之末,却因超近距离现场感受了马友友版的一次性全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以下简称“大无”)而暗自庆幸,此番经历成了我化不开的“大无”情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我看来,这亦属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儿。2015BBC逍遥音乐节节目单  在位于查令十字路与丹麦街11号交汇的丁字路口那家名为“
期刊
喜爱俄罗斯音乐的乐迷们有福了,中国台湾爱乐即将来沪演出,距离上次巡演已三年有余。时过境迁,这一群海峡对岸的音乐家对俄罗斯音乐的热情有增无减。三年前,他们为上海乐迷献上了柴科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及格拉祖诺夫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一次,他们带来的是老柴的小提琴协奏曲与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曲。  不少爱乐者可能会问:这么传统的作品,既不是马勒那样的大部头,又不是新鲜的当代音乐,既不属于西贝柳斯年的范
期刊
2015年11月7日,德国托尔策童声合唱团(T?elzer Knabenchor)将第三次登上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为观众奉上他们纯美的歌声与精彩的表演。  此次托尔策童声合唱团十一月的演出仍保持三十位童声与十位左右成年男声搭配的阵容。现场聆听过他们演唱的观众应该与我有着同样的感受:四十人左右的童声合唱团仿若一支百人的合唱——荡气回肠,震撼人心。他们演绎的音乐作品难度之高,风格把握之精准,男童们
期刊
还记得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式剧目《一江春水》么?首演后,歌剧中的“月圆二重唱”及“月光三重唱”在圈内可谓是风靡一时。2015年,歌剧《一江春水》的作曲家郝维亚带来了他的另一部歌剧——《大汉苏武》,该原创歌剧将于11月11日作为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在上海大剧院隆重上演。  可以说,由陕西演艺集团、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中国原创歌剧《大汉苏武》自2013年8月18
期刊
她,是中国第一个进入音乐学院主修古典吉他的学生,在她考进中央音乐学院之前,学校甚至还没有古典吉他专业;她,是中国第一个以全额奖学金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录取的古典吉他学生,并获得了学院每年仅授予一人的“院长奖”;她,曾经在西班牙传奇作曲家罗德里戈的面前演奏过,大师说“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是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年轻人的演奏”。她,就是杨雪霏,古典吉他的“中国传播大使”。  杨雪霏比我想象的更为热情洋溢,一坐下就
期刊
《歌唱的历史》  (A History of Singing)  作者:约翰·波特(John Potter)、奈尔·索雷尔(Neil Sorrell)  剑桥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我们为什么要歌唱?促使人类第一批歌者打开喉舌的驱动力又是什么?这本有趣的著作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开始的。依次登场的重要人物有:发明五线谱的阿雷佐的圭多修士(Guido of Arezzo);拥有惊人音色的阉人歌手法
期刊
秋天娴静、轻盈的阳光下,满是诗意。在这收获与相思的季节里,沪上即将再一次迎来每年十月的文化盛宴——上海国际艺术节。在此次参演的节目中,“八音合”爱沙尼亚钢琴音乐会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们很少有机会欣赏到这种独特的钢琴“乐队”的演出形式,这对于沪上的乐迷来说,正是领略别样钢琴魅力的好机会。  爱沙尼亚钢琴乐队  爱沙尼亚钢琴乐队(The Estonian Piano Orchestra)是一个非常有“个
期刊
翘首盼望,2015上海国际艺术节又将在金秋十月拉开序幕。本次艺术盛会在音乐部分共安排有十四场包括交响乐、歌剧、室内乐、合唱、独奏等多种形式的音乐会。其中,在弦乐室内乐方面,成立于波兰的著名弦乐四重奏——齐玛诺夫斯基弦乐四重奏(Szymanowski Quartet)将首度亮相沪上音乐舞台。这支在“新生代”弦乐四重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团体今年刚好迎来了自己的二十周年华诞。他们曾于2009年及2011年
期刊
当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列奥尼德·柯岗两位大师相继辞世后,人们开始期待能够肩负与发扬“俄罗斯小提琴学派”伟大传统的青年演奏人才的出现。正当这时,年仅十一岁、刚在波兰卢布林举行的维尼亚夫斯基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折冠的瓦汀·列宾(Vadim Repin),进入了公众的视线。此后数十年间,这位小提琴家没有辜负公众寄予他的厚望,也以自己的不断努力验证了这份成功绝非偶然。如今四十开外的他,早已成为这一时代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