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式剧目《一江春水》么?首演后,歌剧中的“月圆二重唱”及“月光三重唱”在圈内可谓是风靡一时。2015年,歌剧《一江春水》的作曲家郝维亚带来了他的另一部歌剧——《大汉苏武》,该原创歌剧将于11月11日作为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在上海大剧院隆重上演。
可以说,由陕西演艺集团、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中国原创歌剧《大汉苏武》自2013年8月18日首演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生动感人的戏剧情节、跌宕起伏的厚重音乐、美轮美奂的舞台场景、激情四溢的精彩表演,演绎出一代大汉使臣苏武“心存汉室,气节如虹,不辱使命”的爱国主义情怀。
2015年是中国原创歌剧《大汉苏武》的全国巡演年,在11月11日参加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之前,它已于5月8日、5月9日参加了天津大剧院“第二届曹禺国际戏剧节”,5月12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演出,5月14日在清华大学演出,5月16日、5月17日参加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在历经主创人员不断的努力、实践、打磨后,《大汉苏武》日趋鲜艳、灿烂。
和同是中国原创歌剧的《一江春水》相比,《大汉苏武》中男主人公苏武的气节是一大亮点:《一江春水》中,“抗战英雄”张忠良最后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抛妻弃子,已忘初心;而在《大汉苏武》中,民族英雄苏武忍辱负重,始终不变,一心心向大汉十九年,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可谓是红心映朝阳。在音乐上,擅长长线条写作的郝维亚仍旧为我们带来了朗朗上口的咏叹调,而他对贝加尔湖畔的描写也极具吸引力。同一个作曲家,不同的剧本,都意在呼应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中国梦”。
苏武的故事是一曲忠诚的千古绝唱,也是盛开在历史长河里的爱情奇葩。忠诚与爱正是原创歌剧《大汉苏武》的主旨所在,而“苏武牧羊”所体现的人性哲理,在当下仍旧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纵观歌剧史,成功的作品无不因其凸显的人性哲理而为人所道。格鲁克的《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中尤丽狄茜最终因爱情的力量而复活,这是人性力量在爱情中的表现和最充分的肯定;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凸显了“高贵者愚蠢,卑贱者聪明”的人文思想;贝尔格的《沃采克》虽然在歌唱旋律风格上完全不同于其他时代的作品,受着完全不同于古典或浪漫时期作曲技术的控制,但也因为其深刻的心理刻画,表现出强烈的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我们赞赏于歌剧壮观的场面,更惊叹于其精妙的人性哲理。《大汉苏武》中,苏武与李陵相似的命运、不同的选择进一步彰显了苏武人性中的闪光点。他的忠诚、信念和气节,都在李陵脆弱的人性对比下显得更为强烈与坚定。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不禁试问,走过腥风血雨的革命岁月,在改革开放中迎来和平发展新时代的我们,还有多少人能像苏武这样——信念坚定,信仰坚定,心装“符节”,胸怀天下?
很显然,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年代的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坚定与胸怀。在呼吁“中国梦”、呼吁“反腐”的当下,人们如何免于信仰迷失、精神懈怠?或许在《大汉苏武》中,我们能找到想要的答案。同样,贝加尔湖畔美丽漂亮的牧羊姑娘索仁娜对爱情的忠贞也令人由衷地赞赏,正是她圣洁的爱,滋润了苏武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说到剧情,中国人要看的戏,在忠诚与爱情编织的《大汉苏武》中已应有尽有。而说到音乐,《大汉苏武》并不满足于一味的好听到底,因为依据歌剧的体裁性,有长线条、抒情优美的咏叹调,就必然有短线条、同音重复较多、近似于口语的宣叙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作为中国原创歌剧,《大汉苏武》在音乐上不失中国风味、不失西域风味的同时,运用了西方歌剧所崇尚的音乐技术来发展与推动戏剧情节。类似于瓦格纳歌剧中主导动机的主导主题在《大汉苏武》中随处可见,出现最为频繁的便是代表主人公苏武、李陵、单于及索仁娜的人物性主导主题。代表男高音苏武的主导主题来自于古曲《苏武牧羊》,郝维亚进行了一些改编,我们可以听到音乐由弱到强、由低到高,最后在圆号的一声叹息中结束;代表男中音李陵的主导主题意图通过乐队中琵琶的绞弦来塑造他复杂、纠结的人物形象;代表反派人物男低音单于的主导主题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匈奴人的蛮横与强有力的狂野精神;至于代表女主人公索仁娜的主导主题,我们可以在木管组听到少女的青春明媚,也可以在弦乐组听到她的哀愁。抛开人物性主导主题,音乐中不乏模仿古时号角声的铜管乐,也不缺二胡、埙等凸显中国地域性乐器的运用。我相信,观众们一定会折服于其音乐的歌剧化、语言的音乐化、旋律的动听化与风格的多样化。
那么,让我们一起相约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走进上海大剧院,穿越至一千四百年前的汉朝,去感受那史诗般的美丽与壮烈。
可以说,由陕西演艺集团、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中国原创歌剧《大汉苏武》自2013年8月18日首演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生动感人的戏剧情节、跌宕起伏的厚重音乐、美轮美奂的舞台场景、激情四溢的精彩表演,演绎出一代大汉使臣苏武“心存汉室,气节如虹,不辱使命”的爱国主义情怀。
2015年是中国原创歌剧《大汉苏武》的全国巡演年,在11月11日参加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之前,它已于5月8日、5月9日参加了天津大剧院“第二届曹禺国际戏剧节”,5月12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演出,5月14日在清华大学演出,5月16日、5月17日参加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在历经主创人员不断的努力、实践、打磨后,《大汉苏武》日趋鲜艳、灿烂。
和同是中国原创歌剧的《一江春水》相比,《大汉苏武》中男主人公苏武的气节是一大亮点:《一江春水》中,“抗战英雄”张忠良最后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抛妻弃子,已忘初心;而在《大汉苏武》中,民族英雄苏武忍辱负重,始终不变,一心心向大汉十九年,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可谓是红心映朝阳。在音乐上,擅长长线条写作的郝维亚仍旧为我们带来了朗朗上口的咏叹调,而他对贝加尔湖畔的描写也极具吸引力。同一个作曲家,不同的剧本,都意在呼应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中国梦”。
苏武的故事是一曲忠诚的千古绝唱,也是盛开在历史长河里的爱情奇葩。忠诚与爱正是原创歌剧《大汉苏武》的主旨所在,而“苏武牧羊”所体现的人性哲理,在当下仍旧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纵观歌剧史,成功的作品无不因其凸显的人性哲理而为人所道。格鲁克的《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中尤丽狄茜最终因爱情的力量而复活,这是人性力量在爱情中的表现和最充分的肯定;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凸显了“高贵者愚蠢,卑贱者聪明”的人文思想;贝尔格的《沃采克》虽然在歌唱旋律风格上完全不同于其他时代的作品,受着完全不同于古典或浪漫时期作曲技术的控制,但也因为其深刻的心理刻画,表现出强烈的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我们赞赏于歌剧壮观的场面,更惊叹于其精妙的人性哲理。《大汉苏武》中,苏武与李陵相似的命运、不同的选择进一步彰显了苏武人性中的闪光点。他的忠诚、信念和气节,都在李陵脆弱的人性对比下显得更为强烈与坚定。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不禁试问,走过腥风血雨的革命岁月,在改革开放中迎来和平发展新时代的我们,还有多少人能像苏武这样——信念坚定,信仰坚定,心装“符节”,胸怀天下?
很显然,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年代的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坚定与胸怀。在呼吁“中国梦”、呼吁“反腐”的当下,人们如何免于信仰迷失、精神懈怠?或许在《大汉苏武》中,我们能找到想要的答案。同样,贝加尔湖畔美丽漂亮的牧羊姑娘索仁娜对爱情的忠贞也令人由衷地赞赏,正是她圣洁的爱,滋润了苏武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说到剧情,中国人要看的戏,在忠诚与爱情编织的《大汉苏武》中已应有尽有。而说到音乐,《大汉苏武》并不满足于一味的好听到底,因为依据歌剧的体裁性,有长线条、抒情优美的咏叹调,就必然有短线条、同音重复较多、近似于口语的宣叙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作为中国原创歌剧,《大汉苏武》在音乐上不失中国风味、不失西域风味的同时,运用了西方歌剧所崇尚的音乐技术来发展与推动戏剧情节。类似于瓦格纳歌剧中主导动机的主导主题在《大汉苏武》中随处可见,出现最为频繁的便是代表主人公苏武、李陵、单于及索仁娜的人物性主导主题。代表男高音苏武的主导主题来自于古曲《苏武牧羊》,郝维亚进行了一些改编,我们可以听到音乐由弱到强、由低到高,最后在圆号的一声叹息中结束;代表男中音李陵的主导主题意图通过乐队中琵琶的绞弦来塑造他复杂、纠结的人物形象;代表反派人物男低音单于的主导主题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匈奴人的蛮横与强有力的狂野精神;至于代表女主人公索仁娜的主导主题,我们可以在木管组听到少女的青春明媚,也可以在弦乐组听到她的哀愁。抛开人物性主导主题,音乐中不乏模仿古时号角声的铜管乐,也不缺二胡、埙等凸显中国地域性乐器的运用。我相信,观众们一定会折服于其音乐的歌剧化、语言的音乐化、旋律的动听化与风格的多样化。
那么,让我们一起相约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走进上海大剧院,穿越至一千四百年前的汉朝,去感受那史诗般的美丽与壮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