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当回归》说的是未来人类都植入“生物元件电脑”,获得了比自然大脑高一百倍的智力,而且拥有这种智力的人不停地改造人工智力,使它加倍发展。
作者描述了人工智力超过自然智力的巨大优势,提供了一幅人体改造的“乐观”未来。这种设想有现实的根据。上世纪40年代刚刚诞生的电脑,运行速度还比不上现在电子表中的芯片。就是在作者创作本篇的年代里,“386”电脑在许多人眼里还是新鲜货,现在没有几种软件可以在这么慢的电脑上运行了。而上世纪的人和今天的人,在大脑方面几乎没有进化。可见技术进步的速度是自然进化完全不能相比的。人类能够改天换地,靠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法宝已经远远不够了。
据报道,美国一位科学家把芯片植入左臂的神经中,尝试用意识初步控制芯片活动,已经向人机并联迈进了一步。
在今天,虽然我们并没有开始改造自己的身体,但如果放弃电视、电话、手机、电脑、汽车、电子信用卡、家用电器……有些人甚至就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它们虽然没有被直接串联在我们身体上,但已经“装配”在了我们脑子里。这似乎正在按照小说所构思的结局迈进,不知是喜是忧。
“人体改造”是科幻中的重头戏,是人类幻想突破各种局限、获得更大自由的体现。宗教、神话和民间故事里有“平地飞升”“大力丸”“闭息”“辟谷”这类描写,中心都是改造自然的身体,令它发挥更大潜力。当人体改造梦想出现在科幻作品中时,改造人体的不再是魔法,而是科学技术。
人体改造题材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可称为“机能改造”,就是改变人体的某种生理机能,突破某个方面的限制,并且不附加外在的机械装置。英国作家赫·乔·威尔斯写的《隐身人》就属于机能改造题材。故事中,天才化学家格里芬发明了某种成分不明的药物,可以改变人体组织的折射率,使身体彻底透明。当他用自己做实验后却无法恢复原形,性格大变,和世人为敌。最后,人们用碎玻璃制服了狂人。因为他要想让自己隐身,必须一丝不挂才行。不久前上演的科幻电影《透明人》继承发扬了这个题材。
前苏联科幻作家别利亚耶夫也是描写人体机能改造的专家。在他的短篇科幻《瓦戈涅夫故事集》中,瓦戈涅夫改造了自己的大脑,让两个大脑半球轮流休息。这样,他就不用睡觉,拥有两倍时间搞科研工作,成为全世界最棒的科学家。
不用工具自由飞翔也是人类古老的梦想之一。长篇科幻《飞人阿里埃利》中,别利亚耶夫让主人公实现了这个梦想。上过高中的同学可能知道什么叫“布朗运动”,指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小说里,科学家海德可以通过机体改造,令人凭借神经系统控制全身所有分子的运动方向,从而实现可控飞行。
另一类人体改造题材叫作“人机合体”,就是把人的一部分(当然要包括脑袋了)和机器合在一起,扩大行动能力。科幻中关于人机合体的最初设想是用机器来维持人脑存活。这是现实中人造器官技术的夸张想象——既然已经出现了各种人造器官,那干脆把大脑以外整个身体都换成机器,看看会出现什么结果吧。
印度作家隆德赫的《爱因斯坦第二》讲了这么个故事:大科学家斯里尼瓦桑博士正在进行“统一场论”研究,但因为身患癌症,不久于世。印度官方干脆取下他的大脑使其单独存活。博士不愿被改造成失去人生快乐的“活电脑”,又想在有生之年完成他钟爱的研究,只好接受手术。最后,博士的大脑终于解决了“统一场论”的所有难题,却没有把答案告诉那些视他为机器的人,而用某种令人不能理解的方法自尽了。
在人机合体故事中,美国作家弗雷德里克·波尔写的《超标准人》堪称经典。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不适应外星环境。在《超标准人》里,宇航员维尔被当局彻底改造,双眼换成摄像器,皮肤换成塑料,鼻子里植入浓密毛发,一些内脏也被更换,甚至拥有太阳能翅膀。这样改头换面是为了让他能直接在火星上行走。
为提高人的智力,将人脑与电脑芯片联接起来,也属于人机合体题材。本期刊登的中国作家王晋康的《亚当回归》就属于此。
第三类人体改造术最大胆,可以比喻为“升仙之路”。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拥有超人般的力量,相反一些人愿意甩掉“臭皮囊”,追求灵魂出窍的自由。这种想法古已有之,后来的科幻作家们则用某种非生理的物质运动作为“灵魂”的载体,这就是电脑中的电子流。
在惊险科幻小说《终极实验》里(作者罗伯特·索耶),科学家彼得为了实验,将自己的心灵分三次输入电脑。其中一个数字幽灵将彼得不敢做的事情付诸实施,导致连环凶杀案,迫使现实中的彼得必须查出是哪个“灵魂”干了坏事……
作者描述了人工智力超过自然智力的巨大优势,提供了一幅人体改造的“乐观”未来。这种设想有现实的根据。上世纪40年代刚刚诞生的电脑,运行速度还比不上现在电子表中的芯片。就是在作者创作本篇的年代里,“386”电脑在许多人眼里还是新鲜货,现在没有几种软件可以在这么慢的电脑上运行了。而上世纪的人和今天的人,在大脑方面几乎没有进化。可见技术进步的速度是自然进化完全不能相比的。人类能够改天换地,靠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法宝已经远远不够了。
据报道,美国一位科学家把芯片植入左臂的神经中,尝试用意识初步控制芯片活动,已经向人机并联迈进了一步。
在今天,虽然我们并没有开始改造自己的身体,但如果放弃电视、电话、手机、电脑、汽车、电子信用卡、家用电器……有些人甚至就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它们虽然没有被直接串联在我们身体上,但已经“装配”在了我们脑子里。这似乎正在按照小说所构思的结局迈进,不知是喜是忧。
“人体改造”是科幻中的重头戏,是人类幻想突破各种局限、获得更大自由的体现。宗教、神话和民间故事里有“平地飞升”“大力丸”“闭息”“辟谷”这类描写,中心都是改造自然的身体,令它发挥更大潜力。当人体改造梦想出现在科幻作品中时,改造人体的不再是魔法,而是科学技术。
人体改造题材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可称为“机能改造”,就是改变人体的某种生理机能,突破某个方面的限制,并且不附加外在的机械装置。英国作家赫·乔·威尔斯写的《隐身人》就属于机能改造题材。故事中,天才化学家格里芬发明了某种成分不明的药物,可以改变人体组织的折射率,使身体彻底透明。当他用自己做实验后却无法恢复原形,性格大变,和世人为敌。最后,人们用碎玻璃制服了狂人。因为他要想让自己隐身,必须一丝不挂才行。不久前上演的科幻电影《透明人》继承发扬了这个题材。
前苏联科幻作家别利亚耶夫也是描写人体机能改造的专家。在他的短篇科幻《瓦戈涅夫故事集》中,瓦戈涅夫改造了自己的大脑,让两个大脑半球轮流休息。这样,他就不用睡觉,拥有两倍时间搞科研工作,成为全世界最棒的科学家。
不用工具自由飞翔也是人类古老的梦想之一。长篇科幻《飞人阿里埃利》中,别利亚耶夫让主人公实现了这个梦想。上过高中的同学可能知道什么叫“布朗运动”,指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小说里,科学家海德可以通过机体改造,令人凭借神经系统控制全身所有分子的运动方向,从而实现可控飞行。
另一类人体改造题材叫作“人机合体”,就是把人的一部分(当然要包括脑袋了)和机器合在一起,扩大行动能力。科幻中关于人机合体的最初设想是用机器来维持人脑存活。这是现实中人造器官技术的夸张想象——既然已经出现了各种人造器官,那干脆把大脑以外整个身体都换成机器,看看会出现什么结果吧。
印度作家隆德赫的《爱因斯坦第二》讲了这么个故事:大科学家斯里尼瓦桑博士正在进行“统一场论”研究,但因为身患癌症,不久于世。印度官方干脆取下他的大脑使其单独存活。博士不愿被改造成失去人生快乐的“活电脑”,又想在有生之年完成他钟爱的研究,只好接受手术。最后,博士的大脑终于解决了“统一场论”的所有难题,却没有把答案告诉那些视他为机器的人,而用某种令人不能理解的方法自尽了。
在人机合体故事中,美国作家弗雷德里克·波尔写的《超标准人》堪称经典。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不适应外星环境。在《超标准人》里,宇航员维尔被当局彻底改造,双眼换成摄像器,皮肤换成塑料,鼻子里植入浓密毛发,一些内脏也被更换,甚至拥有太阳能翅膀。这样改头换面是为了让他能直接在火星上行走。
为提高人的智力,将人脑与电脑芯片联接起来,也属于人机合体题材。本期刊登的中国作家王晋康的《亚当回归》就属于此。
第三类人体改造术最大胆,可以比喻为“升仙之路”。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拥有超人般的力量,相反一些人愿意甩掉“臭皮囊”,追求灵魂出窍的自由。这种想法古已有之,后来的科幻作家们则用某种非生理的物质运动作为“灵魂”的载体,这就是电脑中的电子流。
在惊险科幻小说《终极实验》里(作者罗伯特·索耶),科学家彼得为了实验,将自己的心灵分三次输入电脑。其中一个数字幽灵将彼得不敢做的事情付诸实施,导致连环凶杀案,迫使现实中的彼得必须查出是哪个“灵魂”干了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