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melo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种理念的积淀。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是鼓励各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支柱,它的音乐厅、音乐院及街头都是维也纳音乐的舞台,这些促使维也纳音乐文化形成了多元并列。
  [关键词] 维也纳 音乐文化 多元性
  
  从维也纳生活中的音乐巡礼——析出维也纳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理念。文化就是这种理念的积淀。“文化”定义为“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几乎是“民族性”的代名词,“文化”是不能比优劣的,如果有就等于说民族有优劣,在这个意义上“文化”不可比。一种文化就如同一个人,由于环境和条件不同,如地域、人种、习俗、历史、分工、身份、利益等的不同,每种文化都有体现其民族特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人们常说音乐无国度,在维也纳音乐生活的重要性及其多样性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每年的7月到9月,维也纳都将迎来音乐的节日,此时的维也纳到处是音乐则体现得更加深刻,它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音乐外表。大厦、纪念碑和雕塑证实了昔日曾有过的大师风采。街头音乐同音乐学院传出来的乐声交织融合。地铁站、车站及道路的宣传栏贴满了音乐会的宣传画。连餐馆和食品都标有作曲家和音乐家的名字。此时的市政厅前已布置好了露天的大型荧幕,并摆放好整齐的座椅,布置出足够能容纳几千人的会场,为每天播放歌剧、清唱剧、交响乐、芭蕾舞剧等做好了准备。每天播演之前都有主持人进行讲解,观众座无虚席,每一部作品播演完都会得到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虽然是露天的播演,但是观众们确完全沉浸于美妙的音乐之中,犹如坐在奢华的音乐厅中欣赏着昔日大师精彩的演出。这就是处于欧洲中心的音乐之国的音乐之都一维也纳的形象。他们知道如何品位来自生活中的音乐和享受来自音乐中的生活。
  维也纳音乐历史的象征大多体现在国家歌剧院附近的几个街区内,如“音乐之友协会”的那条马路,今天那幢大楼里已拥有了好几个音乐表演厅、一个图书馆、档案室及一间奥地利名琴室,展示Boesendorfer制造的钢琴,里面摆放着华贵的钢琴和悬挂着奥地利大钢琴家及几幅外国钢琴家的巨幅画像,从悬挂的音乐家画像我们可以感到维也纳对音乐风格的包容性。其威严,给人的印象是崇拜的敬慕,而不许触摸或在琴上弹奏。
  维也纳曾经属于奥地利统治下的哈布斯堡帝国。帝国现今已不复存在,但维也纳仍有帝国之貌、之声。尤其它在音乐融合上的大气,体现了他的帝国风范。这一点从步入史蒂芬教堂聆听管风琴曲就能得到证实。在主要是天主教的维也纳的大教堂里,我们能经常听到的是巴赫管风琴曲辉煌的声音,而巴赫却是北德的一个新教徒。
  维也纳不但欢迎音乐的多样性,也为各种不同的音乐的展示提供广阔的空间。每当傍晚漫步在维也纳商业中心凯恩特纳大街,走在通往圣·史蒂芬大教堂的路上,你能看到许多街头音乐家各种类型的表演,曲目五花八门。有的街头音乐家用匈牙利语演唱或演奏斯洛文尼亚民间乐器;有的表演混合了几种风格,乡村民歌加上当代流行歌曲:还有的来自音乐学院的几个未来演奏家们拉着小提琴,演奏着贝多芬、莫扎特时期的古典音乐;在圣,史蒂芬大教堂的周围经常还有来自南美安第斯山区的排箫合奏,用西班牙语演唱他们来自心灵的歌曲。这里经常有许多的观众,观众们不管能否听懂歌词,也不管街头艺术家们来自于世界的哪个角落,在这里观众们给的钱最多,因为,他们在此被各种音乐所感染,音乐浸透了他们的生活。
  
  维也纳宽容的文化胸怀
  
  我们在维也纳音乐风格史卷上经常读到“维也纳古典乐派”、“维也纳华尔兹”以及20世纪先锋派作曲家的“第二维也纳乐派”等等。当我从生活和工作了一年的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回到自己祖国的时候,一个朋友的问题使我陷入了对维也纳音乐的思考和回顾当中。朋友的问题是:“维也纳的音乐表现和风格是什么样的?”是啊,维也纳到处都充满了音乐,然而我却很难断定出维也纳的音乐所特有的风格是什么。街头的表演者往往不是维也纳本地人,甚至不是奥地利人,许多音乐的声音和表现是相互混合的,辨别不出什么维也纳的原来味道了。
  当我在维也纳拜访了莫扎特、海顿、贝多芬、勃拉姆斯和马勒等人曾生活和创作的地方时,我被眼前的一切感动,但又充满了迷惑,迷惑他们是外来人还是维也纳人,因为漫步市中心的莫扎特公园,我被精心雕琢的莫扎特塑像所感动,从莫扎特公园的雕塑到莫扎特室内乐音乐厅的布置,可以看出维也纳人为曾拥有这样伟大的音乐大师所骄傲:坐在贝多芬小屋聆听“命运交响乐”,再漫步到海里根斯塔特的贝多芬小路感受贝多芬当时与命运抗争的心境:当我最后走进中央名人墓地静静的敬仰这些大师的英魂时我明白了,甚至感悟到了维也纳音乐专注的不是其自身的中心,而是一种多种音乐文化的包容和吸纳,是这个城市吸引了这些外来的音乐家,允许他们表演,以一种奇特的方法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融合起来。
  对文化多元化的理解离不开全球视野,文化的全球化意味着全世界的各种文化都不能再孤立地发展,都面临着其它文化的影响和挑战,而且各种文化中先进的、开放的、积极的因素会越来越多,在本质上越来越趋同,它们之间的交流也会越来越频繁,甚至会与本身的变化同步进行。但这绝不意味着各种文化间的差异会逐渐消除,甚至会形成一种全球一致的文化。相反,不仅文化的多样性会长期存在而且还将继续向多元化发展。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音乐属于文化,有多少种文化就有多少种音乐。
  要想深入了解维也纳音乐,就要走入维也纳的音乐生活。在奥地利维也纳音乐生活中的乐器的重要性及其多样性也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名琴室中展出的Boesendorfer钢琴似乎象征着精英阶层音乐活动的高消费。圣·史蒂芬大教堂里的管风琴同样也是不可接触的,它浑厚声音充满了这一哥特式大教堂的每一个角落,但却见不到置身于阁楼里的管风琴手。街头音乐家的乐器同样象征了同一性和社会功能。安第斯山排箫演奏者的独特性直接从其器乐中散发出来,它是南美高原音乐文化的标志。现代街头音乐家同那些维也纳大师并无不同,匈牙利民间歌手或安第斯排箫等外来人的表演无时无刻都得到了酷爱音乐的维也纳人的喜爱和接纳。所以理解维也纳音乐文化要专注于边缘而非中心,因为维也纳吸引了很多外来音乐家,这块土地不仅为这些音乐家提供了表演的舞台空间,也给予了孕育和创作音乐名品的条件。维也纳是鼓励各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支柱,它的音乐厅、音乐院及街头都是任何一种维也纳音乐的舞台。种种这些都促使维也纳音乐文化形成了多元并列。
  从维也纳多样性的音乐文化我们还可以窥探欧洲音乐。“维也纳”这一音乐标签,曾在欧洲音乐史上反复使用,如:维也纳古典主义,第二维也纳乐派,维也纳圆舞曲,维也纳轻歌剧。这些名词不仅仅用于奥地利的维也纳,而是广泛用于欧洲音乐,从此可见其内涵的多元性。例如维也纳圆舞曲就是中欧民间舞曲的多种风格和19世纪维也纳文雅的比德迈文化的结合,其具备的特征有:民间的、流行的或古典的,典型维也纳的或国际的,社会上保守的或自由的。所有这些特点的并列,反映出一种平衡,正是这些平衡最终确立了作为一种风格的维也纳圆舞曲同作为一种文化背景的维也纳的关系,那种平衡——形成与历史、社会、地理、语言、风格、表演、全部乐器和曲目诸种条件下——在其他欧洲城市和国家的音乐中有无数形式,尽管很复杂,但他支撑了欧洲音乐,这些特点能充分体现维也纳多元性的特点。
  各种文化只有在不断接触到异质文化并以它作为参照系,才能了解自身,摆脱自身文化的消极因素,吸取文化他者价值资源的优秀成果,增强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整个人类文化的全面进步。多元文化的存在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价值取向,赋予人们更多的自由和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更有力的行为表现和更有意义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而使社会更具活力和更加稳定。
  在维也纳一年多的时光,其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使我感到每种文化都是人类在不同境况和挑战下其独特的及智慧的积累,每种文化都有不可剥夺的存在理由和独特价值,都应受到尊重和宽容。在维也纳音乐生活中所感悟的多元文化,会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其他文献
老炮儿是老北京方言里混混的意思,管虎导演在这样的一个角色塑造里融合了中国文化的很多精髓,他的身上展示着仁义、尊老爱幼、善良等等许多人性中熠熠生辉的品质。  老炮儿里六爷的出场就展现了活在老北京规则里有情有义的爷们形象,尽管在新的价值体系的冲击下,其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但他以自己固有的方式坚守了规则与底线,最终也以情义撼动了身边所有的人,无论世界怎样改变,情义二字永远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和弥久经世的
[摘要] 路遥中篇小说《人生》及其同名电影以人生的变化为线叙述了人一生中所面临的艰难抉择问题。看《人生》,就仿佛阅读人生,《人生》于字里行间总给人以无限的启迪,让人情不自禁地思考人生,感悟人生。  [关键词] 《人生》 路遥 小说 电影    中篇小说《人生》自1982年问世以来很快引起轰动,成为路遥的成名作,并影响了千千万万的青年人。1984年,小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影放映后,引起了当时整个社
摘要 对《卢旺达饭店》的解读仅仅从人性的角度来把握是不够的,1994年卢旺达悲剧的发生其实和人性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最根本的缘由来自于西方文明所导致的盲视和偏见,来自于西方价值观念的局限性,卢旺达大屠杀以极端的方式显示了西方文明强势情况下,以现代性为特征的全球一体化下人类所面临的根本困境。  关键词 卢旺达大屠杀 人性的有限性 现代性困境    1994年4月,当世人按部就班地过着自己日子的时候,卢
摘 要: 文章认为,应创建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班级,使全体学生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学习风气;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使班集体最大可能地成为塑造学生心灵的栖居地。  关键词: 班级文化 班级环境文化 班级“软文化”    我不想让我的班级只成为学生习得知识的场所,而是想让它成为学生心灵栖居的地方。我非常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因为我认为班级文化代表的是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是班级的灵魂。  在一
[摘要]贾樟柯的电影极具纪实风格的美学气息,他用摄影机捕捉着被银幕遗忘的时空,保持着对平民阶层的一贯关注,揭露出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城市的异化和人的艰难存在的主题,他坚持“电影让我们冲破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去关注更多的人群。电影创作不可以‘去理想’,如果为了娱乐而放弃思想,终有一天无论是整个国家还是个人,都将承受泛娱乐化的后果,在这些重要的观念上,我不能迁就观众。”贾樟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关键词]
[摘要] 影片《转山》通过回归自然的成长仪式,人物形象塑造的成长叙事,骑行意义的符号化指代,构建了人在自然下生存与死亡的话题,宣扬了积极向上充满斗志的青年文化,成功表达了成长主题,进而也使其成为台湾成长主题电影的新突破。  [关键词] 回归自然 成长 符号化  《转山》曾经在第2 4 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电影是根据台湾作家谢旺霖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位帮助死去的哥哥完成骑行梦想
马克思人的解放研究的意旨在于介清人的主体性、现实性和价值性,实现由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回复,这是马克思人的解放的体系之构建,而体系之下则是通过三重维度达及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电影《海上钢琴师》(朱塞佩·托纳多雷,1998)中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恰好是人经历由“无根”向“有根”渐变、由“抽象”向“现实”跃迁、由“工具”向“目的”升华的典型,以此为实证材料澄清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以及人的价值的真实所
【摘要】美国喜剧片《楚门的世界》中的幽默不同于一般搞笑片的逗趣,是饱含了眼泪和沉重的黑色幽默。导演采用这种独特的手法,把在高科教控制和奴役下的人性真实的表现出来,引起我们对自身生存环境和生存态度的思考。  【关键词】《楚门的世界》 黑色幽默    影片《楚门的世界》被归类为一部喜剧。而观后我们会感觉它并不是纯粹的喜剧风格。一些评论文里提到这是一种黑色幽默的手法。因对于此片的评论赏析中还未见到专门对
摘 要: 老子哲学饱含睿智,他特别崇尚水的品德,提出了“上善若水”的命题。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智慧,它对现代人做人处世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老子 道 “上善若水” 人生智慧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其哲学体系中,道具有多重含义: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总根源;道既是自然的法则,又是人生的法则。  
[摘要] 电影《跑吧,孩子》和《暖春》两部儿童片以其“苦涩的柔情”、平常故事及纪实性的拍摄手法,感动了万千观众,引无数观众潸然泪下。两部电影所折射来的那份人性中的真心,真情和真诚是感动的源泉所在。  [关键词] 《跑吧,孩子》《暖春》人文观念 人文关怀电影 电影的纪实性    1、影片简介  《跑吧,孩子》讲述了小孩之间最单纯的爱。阿坤和小黑等人是一群喜爱踢球的乡村孩童。阿坤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