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让他们有探索的兴趣
【关键词】问题意识 能力 培养
近年来,创造和创新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人们产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
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应是现代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
一、激发幼儿提问的欲望,保护幼儿的问题意识
儿童自出生以后,就对于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在他们头脑中充满了问号和疑惑,他们想知道、要知道和能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幼儿刚进学前班时,都是兴高采烈、充满奇思妙想的,教师提出问题时,他们马上会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教师要求他们举手回答,他们都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面对孩子回答问题的高涨热情,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让幼儿回到问题,而应努力去营造一种情境,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发现问题的机会,引发幼儿内在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待幼儿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问题意识。教师消极的、不合作的言谈举止会严重挫伤幼儿提问的积极性,而教师积极的回应、肯定、鼓励则会使幼儿积极思考,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
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我都注重安排让幼儿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环节,保证幼儿拥有提问机会,提高幼儿提问技巧。如在故事教学活动中,我常常安排分段讲述,通过让幼儿说说自己哪些地方没听懂作为问题的来源,帮助幼儿有针对性地提问。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常常让幼儿观察、操作在先,给幼儿自由交流的实际,并鼓励他们把操作中发现的困难作为问题提出来,在据此确定教学活动的中点,让幼儿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根据需要进行学习。
当然,让幼儿敢于提问会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实事求是地与幼儿一起经历探究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分析幼儿提出的问题,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
学前教育要帮助幼儿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为此,教师的角色应向促进者转变,成为创造学习情境和组织学习过程的人。如果教育活动围绕幼儿的兴趣展开,你会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他们会接连不断地提出问题。教师应记录和评价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分析幼儿问题的类别,提出的倾向,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支持幼儿深入探索。如“文竹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幼儿往往一边看一边提出这些问题。随着观察的深入,他们自然就会有答案。有时,对于幼儿的某些问题,教师不需要急于让幼儿直接得到答案,可以通过适时的点拨,引导幼儿讨论,或者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类问题是幼儿开展自主研究和探索活动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抓住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为幼儿创设一个新的问题情境,并不断深化和拓展这个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生疑、释疑。又如幼儿看到马路上的各种标志时,就提出“为什么马路上的标志是不同的”等问题。教师只要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用心地扑捉、真诚地询问、耐心地傾听幼儿的问题,分析幼儿的疑惑,并及时为幼儿创设一个探索的环境,鼓励幼儿自己去收集资料、讨论、寻找答案。
三、重视幼儿的提问,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成长
对于幼儿的提问,教师与成人要给予重视。教师不仅要用言语鼓励幼儿提问,而且要用创设环境,提供机会和合作支持等比较隐性的手段,使幼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问题链”,在教师创设和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情境中不断成长。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幼儿探索世界的活动往往是由问题引起的,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又常常与周围的环境、材料密切相关。幼儿的问题常常蕴含于话题、情境、材料和生活实景之中,教师的讲解和具体指导虽然必不可少,但不是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教师要想办法让环境和材料鲜活起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促使他们更乐意去探索,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觉醒状态,问题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社会生活、生活实景是幼儿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土壤。当今的幼儿知识面广,个性独立,对于陌生的成人社会有太多的好奇和探索的冲动。他们不愿意停留在假想情景下的游戏体验,因此,给幼儿提供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幼儿尝试运用经验、自主探索、内化体验、解决问题,学习独立生活等是非常必要的。随着体验的加深,幼儿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认识,并在生活中积极寻找答案。
【关键词】问题意识 能力 培养
近年来,创造和创新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人们产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
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应是现代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
一、激发幼儿提问的欲望,保护幼儿的问题意识
儿童自出生以后,就对于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在他们头脑中充满了问号和疑惑,他们想知道、要知道和能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幼儿刚进学前班时,都是兴高采烈、充满奇思妙想的,教师提出问题时,他们马上会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教师要求他们举手回答,他们都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面对孩子回答问题的高涨热情,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让幼儿回到问题,而应努力去营造一种情境,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发现问题的机会,引发幼儿内在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待幼儿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问题意识。教师消极的、不合作的言谈举止会严重挫伤幼儿提问的积极性,而教师积极的回应、肯定、鼓励则会使幼儿积极思考,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
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我都注重安排让幼儿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环节,保证幼儿拥有提问机会,提高幼儿提问技巧。如在故事教学活动中,我常常安排分段讲述,通过让幼儿说说自己哪些地方没听懂作为问题的来源,帮助幼儿有针对性地提问。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常常让幼儿观察、操作在先,给幼儿自由交流的实际,并鼓励他们把操作中发现的困难作为问题提出来,在据此确定教学活动的中点,让幼儿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根据需要进行学习。
当然,让幼儿敢于提问会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实事求是地与幼儿一起经历探究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分析幼儿提出的问题,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
学前教育要帮助幼儿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为此,教师的角色应向促进者转变,成为创造学习情境和组织学习过程的人。如果教育活动围绕幼儿的兴趣展开,你会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他们会接连不断地提出问题。教师应记录和评价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分析幼儿问题的类别,提出的倾向,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支持幼儿深入探索。如“文竹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幼儿往往一边看一边提出这些问题。随着观察的深入,他们自然就会有答案。有时,对于幼儿的某些问题,教师不需要急于让幼儿直接得到答案,可以通过适时的点拨,引导幼儿讨论,或者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类问题是幼儿开展自主研究和探索活动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抓住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为幼儿创设一个新的问题情境,并不断深化和拓展这个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生疑、释疑。又如幼儿看到马路上的各种标志时,就提出“为什么马路上的标志是不同的”等问题。教师只要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用心地扑捉、真诚地询问、耐心地傾听幼儿的问题,分析幼儿的疑惑,并及时为幼儿创设一个探索的环境,鼓励幼儿自己去收集资料、讨论、寻找答案。
三、重视幼儿的提问,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成长
对于幼儿的提问,教师与成人要给予重视。教师不仅要用言语鼓励幼儿提问,而且要用创设环境,提供机会和合作支持等比较隐性的手段,使幼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问题链”,在教师创设和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情境中不断成长。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幼儿探索世界的活动往往是由问题引起的,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又常常与周围的环境、材料密切相关。幼儿的问题常常蕴含于话题、情境、材料和生活实景之中,教师的讲解和具体指导虽然必不可少,但不是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教师要想办法让环境和材料鲜活起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促使他们更乐意去探索,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觉醒状态,问题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社会生活、生活实景是幼儿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土壤。当今的幼儿知识面广,个性独立,对于陌生的成人社会有太多的好奇和探索的冲动。他们不愿意停留在假想情景下的游戏体验,因此,给幼儿提供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幼儿尝试运用经验、自主探索、内化体验、解决问题,学习独立生活等是非常必要的。随着体验的加深,幼儿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认识,并在生活中积极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