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学习是高中教育阶段一项重要的任务。它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社会的信息与技能,也可以为我国培养并储备相关的专业人才,还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061
在信息化视野下,为了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达到实效,有必要对传统信息及技术教学进行革新,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文化、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革新课堂也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任务驱动教学,改变师生角色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逐渐发生改变。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发现者、探索者、生成者。教师则扮演了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因此学生必须取代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和学习思路,引导学生更加客观的了解学科的性质,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主能动性。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教学,就是在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之间做桥接的一个现代教学方式。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致的。他们对使用何种方式、组织哪些内容,具有绝对的主动性。因为有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创新条件,学习变得具有妙趣横生,例如在学习信息管理内容时,会涉及到初步的信息系统运行战略和信息技术规划内容,教师只需要做一些初步的引导工作,或是参与到学生自组学习小组的工作中,给予一些建设性意见,然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能力组织学习,有些学生善于勾画思维导图、有的学生善于组建架构、有的学生善于整合资料,这些工作最终组合在一起,完成了信息技术规划的内容,不仅达成了学习目标,还保证了学生“第一主体”的位置,让学生始终保持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快速转化为信息技术能力,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
二、研究探索学习,构建课程体系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一直倡导的教学模式。高中生已经具备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行动实践能力,他们完全有能力升任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课题、设计项目、收集分析信息资料、解决实际信息技术问题的教学模式。它与建构式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这一学习模式中,就连学习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学生必须走进社会,展开实际的调查活动,以广泛的实践筛选出需要研究的有价值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最需要掌握的内容和培养的能力,并为了获得这些技能主动的寻找渠道和方法。这无形中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培养交往能力,增强了参与社会的积极性与责任感。由此提炼出的信息技术问题和学习方法,日积月累就成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体系,它们取之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路循环。相对于教师(教研组)以一己之力制定校本教材或是使用国家统一教材而罔顾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学生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会自动查漏补缺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上的不足,然后做出主观性的努力,把自己的学习与课程、与外部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灵活的课程体系。更为难得的是,这样的方法可以适用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们总能根据外部的实际环境为教学体系注入新的内容,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三、分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差异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紧紧跟随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在计算机软件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的当下,学习信息技术成为一项“终身的事业”。在一项调查中顯示,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越早接触到信息技术。很多学生会在小学阶段养成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有一些学生在没有上高中之前,已经学会了排版、处理图片、制作网页等。可见,信息技术的学习早已经不是学校的专利。更好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学校和社会合力完成信息技术的教与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及时地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社会动态,然后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制定更详细的教学目标、更具体地教学内容,为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现分层教育,让班里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学生在这种不断有所收获的过程中,会始终保持对课堂学习的兴趣,自觉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种解决学生个体差异过大的教学方法,不仅让信息技术教育摆脱了实效低、难转化的困境,还让教学目标实现了“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四、评价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高中生的价值观是与时代相应和的,是时代的多元性造就了学生的多元性。教师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承认这一点,并实时的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顺应时代多元化的趋势,是一个具有现代教育观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了解年轻一代的一个必然的途径。高中生的思想价值观、情绪情感尤为激荡,他们具备更成熟的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但是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态度认知。教师要想在信息化的视角下教好信息技术课程,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与学生首先拉近心灵的距离,然后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起到榜样引领与示范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借鉴IT行业的工作模式,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目标虽然是一致的,但是因为在其中必然需要承担不同的任务,而能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与方式。这时,教师可以表扬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也可以就团队合作产生的凝聚力、责任感等给予肯定的评价。把德育教育和课程教育融合在一起,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改革,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在纳入到信息化视角后,应该全面审视当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学生、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了多种教学模式,并从完善信息化教学体系、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计划、加强师生信息教育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教学措施,最终实现培育具备综合化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与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培育相对接,使中学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时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广强.信息化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2)
[2]袁亚勇.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与网络,2019(01)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061
在信息化视野下,为了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达到实效,有必要对传统信息及技术教学进行革新,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文化、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革新课堂也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任务驱动教学,改变师生角色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逐渐发生改变。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发现者、探索者、生成者。教师则扮演了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因此学生必须取代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和学习思路,引导学生更加客观的了解学科的性质,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主能动性。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教学,就是在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之间做桥接的一个现代教学方式。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致的。他们对使用何种方式、组织哪些内容,具有绝对的主动性。因为有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创新条件,学习变得具有妙趣横生,例如在学习信息管理内容时,会涉及到初步的信息系统运行战略和信息技术规划内容,教师只需要做一些初步的引导工作,或是参与到学生自组学习小组的工作中,给予一些建设性意见,然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能力组织学习,有些学生善于勾画思维导图、有的学生善于组建架构、有的学生善于整合资料,这些工作最终组合在一起,完成了信息技术规划的内容,不仅达成了学习目标,还保证了学生“第一主体”的位置,让学生始终保持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快速转化为信息技术能力,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
二、研究探索学习,构建课程体系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一直倡导的教学模式。高中生已经具备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行动实践能力,他们完全有能力升任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课题、设计项目、收集分析信息资料、解决实际信息技术问题的教学模式。它与建构式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这一学习模式中,就连学习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学生必须走进社会,展开实际的调查活动,以广泛的实践筛选出需要研究的有价值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最需要掌握的内容和培养的能力,并为了获得这些技能主动的寻找渠道和方法。这无形中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培养交往能力,增强了参与社会的积极性与责任感。由此提炼出的信息技术问题和学习方法,日积月累就成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体系,它们取之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路循环。相对于教师(教研组)以一己之力制定校本教材或是使用国家统一教材而罔顾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学生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会自动查漏补缺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上的不足,然后做出主观性的努力,把自己的学习与课程、与外部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灵活的课程体系。更为难得的是,这样的方法可以适用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们总能根据外部的实际环境为教学体系注入新的内容,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三、分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差异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紧紧跟随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在计算机软件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的当下,学习信息技术成为一项“终身的事业”。在一项调查中顯示,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越早接触到信息技术。很多学生会在小学阶段养成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有一些学生在没有上高中之前,已经学会了排版、处理图片、制作网页等。可见,信息技术的学习早已经不是学校的专利。更好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学校和社会合力完成信息技术的教与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及时地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社会动态,然后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制定更详细的教学目标、更具体地教学内容,为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现分层教育,让班里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学生在这种不断有所收获的过程中,会始终保持对课堂学习的兴趣,自觉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种解决学生个体差异过大的教学方法,不仅让信息技术教育摆脱了实效低、难转化的困境,还让教学目标实现了“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四、评价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高中生的价值观是与时代相应和的,是时代的多元性造就了学生的多元性。教师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承认这一点,并实时的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顺应时代多元化的趋势,是一个具有现代教育观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了解年轻一代的一个必然的途径。高中生的思想价值观、情绪情感尤为激荡,他们具备更成熟的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但是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态度认知。教师要想在信息化的视角下教好信息技术课程,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与学生首先拉近心灵的距离,然后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起到榜样引领与示范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借鉴IT行业的工作模式,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目标虽然是一致的,但是因为在其中必然需要承担不同的任务,而能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与方式。这时,教师可以表扬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也可以就团队合作产生的凝聚力、责任感等给予肯定的评价。把德育教育和课程教育融合在一起,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改革,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在纳入到信息化视角后,应该全面审视当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学生、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了多种教学模式,并从完善信息化教学体系、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计划、加强师生信息教育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教学措施,最终实现培育具备综合化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与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培育相对接,使中学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时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广强.信息化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2)
[2]袁亚勇.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与网络,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