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动量交易和反转效应进行阐述,并且对于目前国内外已经存在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分析,运用实证方法对来源进行分析。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动量效应;反转效应
标准金融学认为发生的任何影响股票价格的事件都能够在发生之后迅速得到调整,不存在套利空间,但却可以通过构建无风险套利组合来实现正的超额收益现象。本文将基于历史数据构建投资组合策略,探讨中国市场是否存在该现象,并提出对应建议。
1.文献综述
Jegadeesh和Titman(1993)通过对选定过去月份的股票收益进行样本数据排列构成投资组合,发现动量收益;De Bondt(1985)和 Thaler(1987)对1926年1月至1982年12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存在这种股市现象;Grundy 和 Martin(2000)使用动量交易策略证明了美国股票市场也是存在超额收益的。
王永宏和赵学军(2005)对于中国1993年以前的所有股票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市场并不存在该现象;王志强、齐佩金(2006)总结动量效应的收益来源及其行为金融解释,分析交易成本对动量利润的影响以及提高动量利润的各种动量交易策略;王明涛、黎单(2015)采用新策略验证了中国股票市场存在动量效应。
2.理论基础
Jegadeesh和Titman提出动量交易策略的概念,认为动量交易策略是预先对股票在一定时期内的收益率设定过滤规则,当股票收益率满足过滤规律就进行买入或者卖出,进而获得相应持有期的投资者收益的策略。本文采用排序期样本选择的方法来构造投资组合,在动量交易存在超额收益的前提之下可以认为排序期内收益较高的股票做获取的超额收益是由动量效益带来的,并且会在检验期继续发挥作用,并且由于中国股票市场建设不完善问题的存在,选取中长期作为形成期和检验期进行探究。
3.实证研究
3.1数据选取与来源
本文以中国A股市场为策略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十年沪深两市股票的月交易数据,剔除当年ST、IPO和数据缺失公司,得到1705个公司数据,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CSMAR。
3.2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累计超额收益AR作为衡量动量交易策略的指标:
确定形成期和检验期,
2.计算股票收益率和市场指数收益率。
本文选取国泰安数据库中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月个股回报率数据,其计算为:
其中,Ri,t表示股票i在第t时期的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月回报率,市场指数收益率为数据库中的沪深300指数月回报率。
3.将所有股票按照Ri,t从大到小进行排序,按照十分位进行划分,高收益组合为赢家,否则为输家。
4.计算股票月收益率,计算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的AR和AAR:
5.考查在整个检验期内投资组合的收益情况,构建买入超额收益高的组合,卖出超额收益低的组合,并在检验期对其进行检验。
3.3 中长期动量交易策略实证研究
为了检验我国股票市场在中长期是否存在动量或者反转效应,本文采用形成期为1,6,12个月,检验期为1,3,6,12个月的策略,按照上文提出的步骤进行检验,W-L为正值则显示动量交易现象存在,否则存在反转效应。
根据表4-1我们可以看出,在形成的12个策略中,有4个呈现动量效应,其余都表现为反转效应。
在形成期为1个月时,持有期1,3个月都表现为动量效应,持有期在6,12个月为反转效应,形成期为6个月时,除持有期为3个月存在动量效应外,其余表现为反转效应,在形成期为12个月时,除持有期为6个月存在动量效应外,其余也表现为反转效应。
4.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发现我国A股市场呈现反转效应较动量效应更为强烈的现象,在形成期和检验期组成的3×4策略组合中,反转效应次数多达8次,只有4次检验显示动量效应存在。
4.2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两个角度展开给出政策性建议。
對于投资者尤其是大量个人投资者而言,应尽量保持理性,少采取“追涨杀跌”策略,由于中国的股市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交替存在,并不能很明确的判断超额收益的存在策略。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应尽量少采取行政手段强制干预股票市场,减少“政策市”对于中国股市的影响,过于频繁的政策变动会打断股市价格的正常波动,从而造成普通投资者承担过大的政策沉没成本。
参考文献:
[1]Jegadeesh N,Titman S.Short-Horizon Return Reversals and the Bid-Ask Spread[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1995,4.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动量效应;反转效应
标准金融学认为发生的任何影响股票价格的事件都能够在发生之后迅速得到调整,不存在套利空间,但却可以通过构建无风险套利组合来实现正的超额收益现象。本文将基于历史数据构建投资组合策略,探讨中国市场是否存在该现象,并提出对应建议。
1.文献综述
Jegadeesh和Titman(1993)通过对选定过去月份的股票收益进行样本数据排列构成投资组合,发现动量收益;De Bondt(1985)和 Thaler(1987)对1926年1月至1982年12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存在这种股市现象;Grundy 和 Martin(2000)使用动量交易策略证明了美国股票市场也是存在超额收益的。
王永宏和赵学军(2005)对于中国1993年以前的所有股票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市场并不存在该现象;王志强、齐佩金(2006)总结动量效应的收益来源及其行为金融解释,分析交易成本对动量利润的影响以及提高动量利润的各种动量交易策略;王明涛、黎单(2015)采用新策略验证了中国股票市场存在动量效应。
2.理论基础
Jegadeesh和Titman提出动量交易策略的概念,认为动量交易策略是预先对股票在一定时期内的收益率设定过滤规则,当股票收益率满足过滤规律就进行买入或者卖出,进而获得相应持有期的投资者收益的策略。本文采用排序期样本选择的方法来构造投资组合,在动量交易存在超额收益的前提之下可以认为排序期内收益较高的股票做获取的超额收益是由动量效益带来的,并且会在检验期继续发挥作用,并且由于中国股票市场建设不完善问题的存在,选取中长期作为形成期和检验期进行探究。
3.实证研究
3.1数据选取与来源
本文以中国A股市场为策略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十年沪深两市股票的月交易数据,剔除当年ST、IPO和数据缺失公司,得到1705个公司数据,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CSMAR。
3.2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累计超额收益AR作为衡量动量交易策略的指标:
确定形成期和检验期,
2.计算股票收益率和市场指数收益率。
本文选取国泰安数据库中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月个股回报率数据,其计算为:
其中,Ri,t表示股票i在第t时期的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月回报率,市场指数收益率为数据库中的沪深300指数月回报率。
3.将所有股票按照Ri,t从大到小进行排序,按照十分位进行划分,高收益组合为赢家,否则为输家。
4.计算股票月收益率,计算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的AR和AAR:
5.考查在整个检验期内投资组合的收益情况,构建买入超额收益高的组合,卖出超额收益低的组合,并在检验期对其进行检验。
3.3 中长期动量交易策略实证研究
为了检验我国股票市场在中长期是否存在动量或者反转效应,本文采用形成期为1,6,12个月,检验期为1,3,6,12个月的策略,按照上文提出的步骤进行检验,W-L为正值则显示动量交易现象存在,否则存在反转效应。
根据表4-1我们可以看出,在形成的12个策略中,有4个呈现动量效应,其余都表现为反转效应。
在形成期为1个月时,持有期1,3个月都表现为动量效应,持有期在6,12个月为反转效应,形成期为6个月时,除持有期为3个月存在动量效应外,其余表现为反转效应,在形成期为12个月时,除持有期为6个月存在动量效应外,其余也表现为反转效应。
4.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发现我国A股市场呈现反转效应较动量效应更为强烈的现象,在形成期和检验期组成的3×4策略组合中,反转效应次数多达8次,只有4次检验显示动量效应存在。
4.2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两个角度展开给出政策性建议。
對于投资者尤其是大量个人投资者而言,应尽量保持理性,少采取“追涨杀跌”策略,由于中国的股市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交替存在,并不能很明确的判断超额收益的存在策略。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应尽量少采取行政手段强制干预股票市场,减少“政策市”对于中国股市的影响,过于频繁的政策变动会打断股市价格的正常波动,从而造成普通投资者承担过大的政策沉没成本。
参考文献:
[1]Jegadeesh N,Titman S.Short-Horizon Return Reversals and the Bid-Ask Spread[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