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8年高考政治试题遵循“考查核心知识为主体”的原则,涵盖考试大纲中大部分知识点,试题的情境、问题的设置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试题总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基础,突出主干,形式灵活多样2.贴近生活,贴近时政,素材不拘一格3.学科思维、创新精神、核心素养面面俱到4.试题结构稳中有变。根据以上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在2019年备考教学中需要注意六点事项。
关键词:试题特点;备考建议
一、2018年全国Ⅰ卷高考政治试题特色
2018年全国I卷政治试题充分体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对高考的命题要求,试题遵循“考查核心知识为主体”的原则,涵盖考试大纲中的大部分知识点。试题的情境、问题的设置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2018年全国I卷中没有出现令考生焦虑的计算题,坐标图题难度也有所下降。总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基础,突出主干,形式灵活多样
政治试题的基础性主要指向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和时政性的考查,突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特别是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
综合题重在考查学生熟悉程度高的主干知识,明确指出所运用的知识范围。考查内容全部回归教材,突出重点。如价值与价格、价格变动的影响、消费的作用、企业的经营、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政府的职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认识论、矛盾观、价值观、社会历史观等知识点,大部分属于常规题型。
主干知识的考查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意在引导中学的“教”与“学”,打牢知识基础,关注灵活运用,摆脱反复刷题、机械训练的沉重负担。例如12题、14题、15题以表格图像形式考查基础知识,考查方式更灵活。从本质上说,表格属于材料信息题,但又不同于一般材料信息题。试题采用表格形式给出信息,旨在考查考生读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的能力,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思维等能力。12题考查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基础知识,厘清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表格信息量大且简洁清晰,便于学生比较。14题通过快递市场的供需曲线图,考查的相关知识有价格变动的影响、影响价格的因素、宏观调控。形式灵活,能力考查全面,既涉及读文字材料的能力,又涉及读图能力。选项④迷惑性较大,网民人数上升,网购数量增加,会增加快递市场的需求,引起快递服务价格上涨,这和材料快递服务平均单价连续6年下滑不符合,故排除。15题考查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对基础知识和时政的掌握情况。基础知识涉及增长贡献率和增长量的不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时政涉及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增长逐渐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向主要依靠消费拉动。这几道题选点好,形式活,注重基础,突出主干,难度适中。
2.贴近生活,贴近时政,素材不拘一格
试题关注时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基本上各题都是以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作为背景,引入对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考生需要通过感知试题情境来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试题素材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比如: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十九大、宪法修订、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司法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今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2018年全国Ⅰ卷第19题彰显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新兴词汇得到世界关注。第20题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第40题以我国农村改革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不断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深刻把握重大问题,考查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该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場观点方法把握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把握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中明确规定的重要目标。
“五大发展理念”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选择题,第22题借助长江经济带凸显发展理念,考查矛盾观。第23题借助高铁时代的81对“慢火车”,反映党和国家采取措施协调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第39题以依法治国为背景,考查修宪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的意义。高考试题加强对学生法治思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坚定捍卫者。
3.学科思维、创新精神、核心素养面面俱到
2018年全国Ⅰ卷政治试题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设计体现鲜明的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的学科特色。试题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同时结合重大社会事件和时政热点,侧重考查对经济、政治、文化现象本质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哲学原理的理解能力,体现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在内的政治核心素养的考查。
综合思维能力考查表现为,一是试题材料与知识结合的综合性强;二是知识覆盖与能力要求的综合性强。试题在情境设置、知识运用、问题设计有机结合上下功夫。避免单纯的知识考核,把知识的考核寓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之中。同时,还注重考查学生信息提取与加工、知识调动与运用、现象描述与解释、问题分析和探究以及论证等能力。如第38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题目难度比较大。
选择题第14、15、22题,主观题第38题,灵活度较大,难度中等偏上,知识点来源于教材却不拘泥于教材,对考生的综合分析、提取和概括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体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查。必修1《经济生活》这一模块的难点稍多,要求学生平时关注创新思维的培养,如供需曲线图的分析,全国Ⅰ卷第14题和全国Ⅱ卷第12题分别考查快递市场供需曲线的变动以及三种相关商品的需求变动曲线图,题目的难度相对比较大。这就提醒教师和考生平时要注重学科思维的培养和解读、提取、概括材料信息能力的提升。第40题第3问让考生就如何发扬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提三条建议,要求考生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措施,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灵活开放,要求考生对知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体现了对考生创新思维的考查。 试题突出对考生核心素养的考查,比如对经济学部分的推理能力,政治学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法治思维能力,哲学的思辨能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文化生活的人文素养能力,如第16题。第39题考查修宪是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侧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考查。教师若能在平时重视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熟悉教材体系,找准材料中的主体,沿着设问进行发散思维,学生回答起来倒也不难。第22题考查两点论和重点论,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借助的背景材料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涉及经济和环境的关系。材料中有两个主要矛盾的核心词“关键”和“重点”,一个主要方面的核心词“优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开发和保护,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属于两点论,学生在读题过程中要能进行分析,才能快速判断该题的命题点是两点论和重点论,而不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另外,第16题考查基层社会治理和公民法治素养,第18题、19题、21题、23题考查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旨在让考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题目难度不大,较易得分。
4.试题结构稳中有变,体现中学教学和大学选拔的对接
2018年高考试题保持了最近几年的试题题型、试题结构、分数分配比例、试题难度和试题风格,既体现高考选拔要求,又兼顾中学教学实际。选择题回避了高难度试题,增加中低难度题。
2018年全国卷I高考政治试题延续了去年的整体题型,但在选择题各模块的比例上有所变化。选择题中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各模块比例由4∶3∶1∶4调整为4∶3∶2∶3,降低了哲学模块的考查比例,增大了对文化生活模块的考查力度,彰显了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
主观题题量及分值设置变化不大,开放性试题的分值和往年相比略有增加,每年政治非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必会有一问是开放类题型,往往以“提出建议”或“列举要点”等角度进行命题,历年来这一小题的分值为4分,但在今年全国Ⅰ卷中非选择题第40题第3问“就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发扬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提出三条建议”,仍然遵循开放性思路,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但分值由过去的4分提升到了6分,可见对这类题型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试题结构和2017年一样,将原先题号38题一题两问更改为38、39两个大题,使主观题总量由两题变为38、39和40三个大题,这是这两年政治试卷最大的结构变化。这种变化便于命题人选材出题,也给考生增加了阅读量,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注重阅读积累,勤于思考,打开视野。
二、2019年高考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是关键,给学生适合的教育
高考试题的背景千变万化,设问也层面纷繁,但总结归纳高考试题的考点与答案,大家会发现,考来考去还是对基础知识的重组综合。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材和考试大纲授课,狠抓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点,不仅要学生做到基础知识掌握准确、全面、灵活、系统,还要知识线索清晰,并能围绕核心知识点适度延伸发散。
主干知识的学习必须到位,教学中,教师除了认真研究、利用好教材之外,还应搜集和应用报刊、图片、录音和视频资料。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与我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向保持一致。如十九大和每年两会的内容要适时适度地补充进教材,结合国家教材,开发校本教材。教师们要结合本校实际,给学生适合的教育。
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贯彻落实高中三年一体化教学方案,政治学科在高一主要是过教材关,高二主要是提升能力关,高三是备考关。高一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检测。过关的同学继续往下学习,不过关的同学给两次补考机会,补考不过关,家长陪同学习。通过基础知识检测,同学们对课本重点理论有了足够的重视,为高二阶段学生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二年級的基础知识,教师主要以督查的形式进行,以查促学。高三年级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在练中巩固,最后教师还应该安排高考微专题,把学生平时出错较多的知识点,近几年高考被遗忘的重要知识点加以串讲,减少甚至消灭学生的主干知识盲点。
2.能力提升要全面,引导学生深度参与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领着学生跳出教材,学会常规的思维、阅读和表达习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基本应试方法、基本思维、语言表达的层次性逻辑性的训练,要不断提高学生灵活贯通知识的能力。
高二的学案一般分为基础回顾、合作探究、课堂巩固和高考演练。高二阶段是能力提升阶段,课堂是学校师生合作探究的平台,在探究中教师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选教学案例,以求实现师生的共识、共享、共进。另外,强化训练也要到位。学生平时有课时练、单元练、日练、周练和月考,教师给学生提供的题都经过精挑细选,一般是高考真题,以一顶三。课堂上,教师要坚持讲必练,练必判,判必讲,讲必评,评必补的原则,在讲评时不仅要讲知识,还要讲方法、讲技巧、练能力。讲题过程中,教师要展示学生错题,引导全班同学一起分析错因,并辅之以变形提高题,以此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学生主要是通过练习巩固基础知识,熟悉方法和技巧,提高做题速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为做题而做题。通过精讲巧练,教师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基础到能力的提升。
多练习高考真题和多练习粗制滥造的习题,效果是不一样的。高考真题和平时的练习题比较起来,选材更有针对性,设问更巧妙,能力考查更突出。高考真题是学生最可信的备考资料,通过演练、研究高考试题,特别是研究高考试题参考答案,师生可以把握命题思路,掌握表述方法,提炼关键信息点。
总之,学生在高二阶段,政治学科的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大幅度的提升,才能为高三的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构知识体系,教学生画思维导图
高三年级是备考阶段,导学案要突出知识体系建构、热点分析和思维建模。备考阶段的准备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在高三年级,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从被动到主动,知识掌握从零散到系统,指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画好以学科素养为核心的思维导图,安排学生进行高考真题演练。 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和积累,而是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从现象到本质地把握知识结构,领悟知识内涵。因此在建构学科体系时要遵循一定的学科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教材内容分类,根据知识主线和核心知识点,纵横延伸来建构体系,例如《经济生活》的消费、价格,哲学的实践;可以按照教材的板块来建构知识体系,例如《生活与哲学》的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人生观,《政治生活》的公民、政府、政党和国际社会。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脑海里会形成局部知识网络,点成线,线成面,知识一拉一大串,“牵一发而动全身”。
画思维导图,是教师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好方法。学生学完一单元或整本书知识后,在笔记本上把主干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图形反映出来,使知识整体轮廓简明扼要地呈现在眼前,既加深了自身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也提高了比较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实践证明,学科能力的形成源自对知识细节及其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因此,对知识进行细致入微的有效梳理,建构政治学科知识体系会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达到一个更高层次,也会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4.密切关注时政,抓住教育的契机
时事引入是政治命题的重要內容,教师必须在日常学习中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地多让学生了解一些时政,特别是关于国家层面重大战略的话题,重点关注新时代下国家的新变化和新理念,要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时政教学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以情感对话引领学生的政治素养的形成。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多看、多听、多制作课件,多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视频素材的方式积累时政资料,厚积薄发,不能等到用时临时抱佛脚。
基础年级的学生在课前有十分钟时政介绍,大家轮流来。这就督促他们平时多关心、多思考国家大事,并有意识地把这些身边事、国家事和所学相结合,学以致用。课上,教师可以选取合适时机,及时传达和解读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可以利用课件和视频给时政巧妙设问,引导学生对社会动态进行深入思考,既增强了课堂趣味性,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高三后期教师可以开设时政微专题,借助某一重大时政,引导学生分别从经济、政治、哲学、文化多个角度思考,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学生学科素养形成的主动性。
5.开展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参与意识
高考命题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核心素养立意的过程。2018年全国I卷高考试题标志着高考考查学生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政治学科要解决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只有让学生对党的大政、路线、方针有一定了解,才能从内心里认可,在以后的行动中贯彻落实。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照学生核心素养和课程具体内容,坚持“上不空挂”与“下不失联”的原则。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真正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以小见大,从直观到抽象,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提升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和公共参与意识,深刻领会课本知识的时代内涵。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校正、自己归纳总结,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获得成就感。体验式教学强调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它让师生互动、激情迸发,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宏观政策,理解社会热点问题。体验式教学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这种教学方式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科素养,更使课堂充满活力。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现在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他们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增强法治意识,进行有序参与,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自觉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真正享受当家作主的幸福感,表现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6.限时训练,不断提高答题速度
文科综合试卷包含地政史三科知识,共300分,考试时间为两个半小时。试卷题量大,分值高,题目活,还需要答题中进行思维转换,一般的学生都会感觉考场上时间很紧。我们平时要加强限时训练,要求学生做题快中求对,选择题一分钟一个,主观题15分钟一个比较合适。限时训练要求学生迅速调整做题状态,迅速做出正确答案。这样的训练在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中很有必要,经过这种训练的学生答题速度快,正确率高。
为了提高答题速度,我们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比如选择题,笔者一般要求学生使用排除法,从设问和题肢入手,先排除错误选项,再排除说的过于绝对的选项,最后排除干肢无关的选项,这样就节约了读题干的时间。有的选择题,题干是必须得读的,但学生从设问和题肢入手也有利于他们迅速找到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水平。
以上是我的一些感悟、做法和体会,期待与各位同行交流、共勉!
关键词:试题特点;备考建议
一、2018年全国Ⅰ卷高考政治试题特色
2018年全国I卷政治试题充分体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对高考的命题要求,试题遵循“考查核心知识为主体”的原则,涵盖考试大纲中的大部分知识点。试题的情境、问题的设置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2018年全国I卷中没有出现令考生焦虑的计算题,坐标图题难度也有所下降。总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基础,突出主干,形式灵活多样
政治试题的基础性主要指向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和时政性的考查,突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特别是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
综合题重在考查学生熟悉程度高的主干知识,明确指出所运用的知识范围。考查内容全部回归教材,突出重点。如价值与价格、价格变动的影响、消费的作用、企业的经营、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政府的职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认识论、矛盾观、价值观、社会历史观等知识点,大部分属于常规题型。
主干知识的考查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意在引导中学的“教”与“学”,打牢知识基础,关注灵活运用,摆脱反复刷题、机械训练的沉重负担。例如12题、14题、15题以表格图像形式考查基础知识,考查方式更灵活。从本质上说,表格属于材料信息题,但又不同于一般材料信息题。试题采用表格形式给出信息,旨在考查考生读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的能力,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思维等能力。12题考查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基础知识,厘清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表格信息量大且简洁清晰,便于学生比较。14题通过快递市场的供需曲线图,考查的相关知识有价格变动的影响、影响价格的因素、宏观调控。形式灵活,能力考查全面,既涉及读文字材料的能力,又涉及读图能力。选项④迷惑性较大,网民人数上升,网购数量增加,会增加快递市场的需求,引起快递服务价格上涨,这和材料快递服务平均单价连续6年下滑不符合,故排除。15题考查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对基础知识和时政的掌握情况。基础知识涉及增长贡献率和增长量的不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时政涉及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增长逐渐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向主要依靠消费拉动。这几道题选点好,形式活,注重基础,突出主干,难度适中。
2.贴近生活,贴近时政,素材不拘一格
试题关注时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基本上各题都是以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作为背景,引入对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考生需要通过感知试题情境来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试题素材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比如: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十九大、宪法修订、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司法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今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2018年全国Ⅰ卷第19题彰显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新兴词汇得到世界关注。第20题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第40题以我国农村改革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不断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深刻把握重大问题,考查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该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場观点方法把握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把握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中明确规定的重要目标。
“五大发展理念”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选择题,第22题借助长江经济带凸显发展理念,考查矛盾观。第23题借助高铁时代的81对“慢火车”,反映党和国家采取措施协调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第39题以依法治国为背景,考查修宪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的意义。高考试题加强对学生法治思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坚定捍卫者。
3.学科思维、创新精神、核心素养面面俱到
2018年全国Ⅰ卷政治试题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设计体现鲜明的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的学科特色。试题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同时结合重大社会事件和时政热点,侧重考查对经济、政治、文化现象本质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哲学原理的理解能力,体现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在内的政治核心素养的考查。
综合思维能力考查表现为,一是试题材料与知识结合的综合性强;二是知识覆盖与能力要求的综合性强。试题在情境设置、知识运用、问题设计有机结合上下功夫。避免单纯的知识考核,把知识的考核寓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之中。同时,还注重考查学生信息提取与加工、知识调动与运用、现象描述与解释、问题分析和探究以及论证等能力。如第38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题目难度比较大。
选择题第14、15、22题,主观题第38题,灵活度较大,难度中等偏上,知识点来源于教材却不拘泥于教材,对考生的综合分析、提取和概括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体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查。必修1《经济生活》这一模块的难点稍多,要求学生平时关注创新思维的培养,如供需曲线图的分析,全国Ⅰ卷第14题和全国Ⅱ卷第12题分别考查快递市场供需曲线的变动以及三种相关商品的需求变动曲线图,题目的难度相对比较大。这就提醒教师和考生平时要注重学科思维的培养和解读、提取、概括材料信息能力的提升。第40题第3问让考生就如何发扬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提三条建议,要求考生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措施,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灵活开放,要求考生对知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体现了对考生创新思维的考查。 试题突出对考生核心素养的考查,比如对经济学部分的推理能力,政治学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法治思维能力,哲学的思辨能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文化生活的人文素养能力,如第16题。第39题考查修宪是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侧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考查。教师若能在平时重视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熟悉教材体系,找准材料中的主体,沿着设问进行发散思维,学生回答起来倒也不难。第22题考查两点论和重点论,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借助的背景材料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涉及经济和环境的关系。材料中有两个主要矛盾的核心词“关键”和“重点”,一个主要方面的核心词“优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开发和保护,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属于两点论,学生在读题过程中要能进行分析,才能快速判断该题的命题点是两点论和重点论,而不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另外,第16题考查基层社会治理和公民法治素养,第18题、19题、21题、23题考查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旨在让考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题目难度不大,较易得分。
4.试题结构稳中有变,体现中学教学和大学选拔的对接
2018年高考试题保持了最近几年的试题题型、试题结构、分数分配比例、试题难度和试题风格,既体现高考选拔要求,又兼顾中学教学实际。选择题回避了高难度试题,增加中低难度题。
2018年全国卷I高考政治试题延续了去年的整体题型,但在选择题各模块的比例上有所变化。选择题中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各模块比例由4∶3∶1∶4调整为4∶3∶2∶3,降低了哲学模块的考查比例,增大了对文化生活模块的考查力度,彰显了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
主观题题量及分值设置变化不大,开放性试题的分值和往年相比略有增加,每年政治非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必会有一问是开放类题型,往往以“提出建议”或“列举要点”等角度进行命题,历年来这一小题的分值为4分,但在今年全国Ⅰ卷中非选择题第40题第3问“就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发扬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提出三条建议”,仍然遵循开放性思路,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但分值由过去的4分提升到了6分,可见对这类题型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试题结构和2017年一样,将原先题号38题一题两问更改为38、39两个大题,使主观题总量由两题变为38、39和40三个大题,这是这两年政治试卷最大的结构变化。这种变化便于命题人选材出题,也给考生增加了阅读量,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注重阅读积累,勤于思考,打开视野。
二、2019年高考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是关键,给学生适合的教育
高考试题的背景千变万化,设问也层面纷繁,但总结归纳高考试题的考点与答案,大家会发现,考来考去还是对基础知识的重组综合。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材和考试大纲授课,狠抓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点,不仅要学生做到基础知识掌握准确、全面、灵活、系统,还要知识线索清晰,并能围绕核心知识点适度延伸发散。
主干知识的学习必须到位,教学中,教师除了认真研究、利用好教材之外,还应搜集和应用报刊、图片、录音和视频资料。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与我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向保持一致。如十九大和每年两会的内容要适时适度地补充进教材,结合国家教材,开发校本教材。教师们要结合本校实际,给学生适合的教育。
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贯彻落实高中三年一体化教学方案,政治学科在高一主要是过教材关,高二主要是提升能力关,高三是备考关。高一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检测。过关的同学继续往下学习,不过关的同学给两次补考机会,补考不过关,家长陪同学习。通过基础知识检测,同学们对课本重点理论有了足够的重视,为高二阶段学生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二年級的基础知识,教师主要以督查的形式进行,以查促学。高三年级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在练中巩固,最后教师还应该安排高考微专题,把学生平时出错较多的知识点,近几年高考被遗忘的重要知识点加以串讲,减少甚至消灭学生的主干知识盲点。
2.能力提升要全面,引导学生深度参与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领着学生跳出教材,学会常规的思维、阅读和表达习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基本应试方法、基本思维、语言表达的层次性逻辑性的训练,要不断提高学生灵活贯通知识的能力。
高二的学案一般分为基础回顾、合作探究、课堂巩固和高考演练。高二阶段是能力提升阶段,课堂是学校师生合作探究的平台,在探究中教师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选教学案例,以求实现师生的共识、共享、共进。另外,强化训练也要到位。学生平时有课时练、单元练、日练、周练和月考,教师给学生提供的题都经过精挑细选,一般是高考真题,以一顶三。课堂上,教师要坚持讲必练,练必判,判必讲,讲必评,评必补的原则,在讲评时不仅要讲知识,还要讲方法、讲技巧、练能力。讲题过程中,教师要展示学生错题,引导全班同学一起分析错因,并辅之以变形提高题,以此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学生主要是通过练习巩固基础知识,熟悉方法和技巧,提高做题速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为做题而做题。通过精讲巧练,教师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基础到能力的提升。
多练习高考真题和多练习粗制滥造的习题,效果是不一样的。高考真题和平时的练习题比较起来,选材更有针对性,设问更巧妙,能力考查更突出。高考真题是学生最可信的备考资料,通过演练、研究高考试题,特别是研究高考试题参考答案,师生可以把握命题思路,掌握表述方法,提炼关键信息点。
总之,学生在高二阶段,政治学科的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大幅度的提升,才能为高三的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构知识体系,教学生画思维导图
高三年级是备考阶段,导学案要突出知识体系建构、热点分析和思维建模。备考阶段的准备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在高三年级,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从被动到主动,知识掌握从零散到系统,指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画好以学科素养为核心的思维导图,安排学生进行高考真题演练。 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和积累,而是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从现象到本质地把握知识结构,领悟知识内涵。因此在建构学科体系时要遵循一定的学科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教材内容分类,根据知识主线和核心知识点,纵横延伸来建构体系,例如《经济生活》的消费、价格,哲学的实践;可以按照教材的板块来建构知识体系,例如《生活与哲学》的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人生观,《政治生活》的公民、政府、政党和国际社会。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脑海里会形成局部知识网络,点成线,线成面,知识一拉一大串,“牵一发而动全身”。
画思维导图,是教师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好方法。学生学完一单元或整本书知识后,在笔记本上把主干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图形反映出来,使知识整体轮廓简明扼要地呈现在眼前,既加深了自身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也提高了比较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实践证明,学科能力的形成源自对知识细节及其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因此,对知识进行细致入微的有效梳理,建构政治学科知识体系会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达到一个更高层次,也会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4.密切关注时政,抓住教育的契机
时事引入是政治命题的重要內容,教师必须在日常学习中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地多让学生了解一些时政,特别是关于国家层面重大战略的话题,重点关注新时代下国家的新变化和新理念,要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时政教学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以情感对话引领学生的政治素养的形成。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多看、多听、多制作课件,多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视频素材的方式积累时政资料,厚积薄发,不能等到用时临时抱佛脚。
基础年级的学生在课前有十分钟时政介绍,大家轮流来。这就督促他们平时多关心、多思考国家大事,并有意识地把这些身边事、国家事和所学相结合,学以致用。课上,教师可以选取合适时机,及时传达和解读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可以利用课件和视频给时政巧妙设问,引导学生对社会动态进行深入思考,既增强了课堂趣味性,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高三后期教师可以开设时政微专题,借助某一重大时政,引导学生分别从经济、政治、哲学、文化多个角度思考,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学生学科素养形成的主动性。
5.开展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参与意识
高考命题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核心素养立意的过程。2018年全国I卷高考试题标志着高考考查学生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政治学科要解决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只有让学生对党的大政、路线、方针有一定了解,才能从内心里认可,在以后的行动中贯彻落实。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照学生核心素养和课程具体内容,坚持“上不空挂”与“下不失联”的原则。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真正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以小见大,从直观到抽象,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提升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和公共参与意识,深刻领会课本知识的时代内涵。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校正、自己归纳总结,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获得成就感。体验式教学强调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它让师生互动、激情迸发,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宏观政策,理解社会热点问题。体验式教学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这种教学方式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科素养,更使课堂充满活力。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现在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他们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增强法治意识,进行有序参与,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自觉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真正享受当家作主的幸福感,表现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6.限时训练,不断提高答题速度
文科综合试卷包含地政史三科知识,共300分,考试时间为两个半小时。试卷题量大,分值高,题目活,还需要答题中进行思维转换,一般的学生都会感觉考场上时间很紧。我们平时要加强限时训练,要求学生做题快中求对,选择题一分钟一个,主观题15分钟一个比较合适。限时训练要求学生迅速调整做题状态,迅速做出正确答案。这样的训练在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中很有必要,经过这种训练的学生答题速度快,正确率高。
为了提高答题速度,我们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比如选择题,笔者一般要求学生使用排除法,从设问和题肢入手,先排除错误选项,再排除说的过于绝对的选项,最后排除干肢无关的选项,这样就节约了读题干的时间。有的选择题,题干是必须得读的,但学生从设问和题肢入手也有利于他们迅速找到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水平。
以上是我的一些感悟、做法和体会,期待与各位同行交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