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初探

来源 :求学·教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axing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本文以“热力环流”为例,进行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尝试,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观察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而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地理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可为后续开展积极有效的地理实验课积累经验,不断培养师生地理学科素养,实现新课程目标。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新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明确提出“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实验是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方面,但是提到实验教学,一般都会觉得这是理化生学科的事情,跟地理无关。可是地理作为综合性学科文理兼具,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地理课堂中也可以挖掘出很多有意义的实验素材。适度、适时地将实验引入课堂,不仅是对新课程的积极回应,对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这些学科素养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发挥着实效。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探究基础
  地理课堂实验是由教师创设情境、设计指导或是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在课中或课下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具、学具等实验手段,来表达地理知识、过程、规律和原理演变的教学活动过程。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涉及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大气、地表形态的塑造等空间逻辑思维很强的知识,对历届高一学生学好地理来说是一项挑战。实验教学可以将知识直观形象展示,也可以把知识点生活化,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活中的地理,让地理课堂真正丰富起来,进而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但就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多数高中学段地理教师已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使用挂图、地球仪、板书之类辅助授课,课堂效果很受限制。尽管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日渐普及,很多实验可以通过视频直接观看,地理实验这一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理论上可以被取代,但这在实际上让学生丧失了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机会。就学科体系来看,学科与理化生科目相比较,实验教学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加之当前教材中缺乏成熟的实验案例,地理课堂中推进实验教学就相对困难。另外,地理实验室的建立,既需要一线教师的足够重视,也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術支撑,多数地区目前尚不能达到建立地理实验室的条件。
  虽然当前进行地理实验教学基础薄弱,但是也有很多教师、学者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本文选取身边的地理现象来进行实验教学尝试。大气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然而对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要研究其运动及形成原理照本宣科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此,实验教学就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热力环流”为例,谈一谈实验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作用及反思。
  二、实验的问题提出、准备与实施过程
  实验前问题提出:多媒体展示一个视频案例,视频出自某卫视家政栏目,这期节目名称为“切洋葱不流泪”。正常情况下,切洋葱会辣眼睛,当主持人在砧板两侧分别放上两根点燃的蜡烛后,竟然做到了切洋葱不流眼泪,这其中有着什么样的科学道理,课前以小视频的形式抛出问题。
  实验前基础知识储备:掌握气压、气温、等压面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并理解大气运动的原理。
  实验准备:
  一个打火机、一根蜡烛、敞开着的教室前门(教室内外有一定温差)。
  实验过程:(1)同学们观看视频后,在掌握基础知识,理解空气热胀冷缩垂直运动的前提下,点燃蜡烛;
  (2)教师先将蜡烛放置在教室门口的下方,观察蜡烛火苗的飘向;
  (3)然后将蜡烛放置在教室门口的上方,再观察蜡烛火苗的飘向;
  (4)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一谈发现了什么现象?
  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实验过程操作简单,实验过后,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的直观感知,加上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然后通过讨论很快就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室内气温高,相当于热源,垂直气流膨胀上升;室外气温低,相当于冷源,垂直气流收缩下沉,所以在同一水平面的近地面和高空分别形成了高、低压中心,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于是就有了实验中门下方蜡烛火苗由室外飘向室内,门上方由室内飘向室外。随着实验结果的明确,整个课堂也进入了高涨阶段,为后续热力环流的应用打下了基础。同时,课前小视频里的问题也有了科学解释:砧板两侧的蜡烛为热源,中间切洋葱处为冷源,按照以上气流的流向,切洋葱时眼睛下方的气流为下沉气流,所以被切开的洋葱里跑出来的化学物质是不会接触到眼睛的,生活中的现象用地理知识得到了科学的解释,课堂效果随实验得到了升华。
  热力环流原理是第二章第一节的教学重点。它承接大气受热过程,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在本次实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学生对学习思路的自主归纳:近地面空气受热或遇冷→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水平、垂直运动形成地区间的热力环流。教学重难点顺利突破,并且让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三、地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反思
  本次地理小实验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宗旨,将深奥的地理知识与生活常识相联系,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去观察和思考,让学生经历了相对完整、规范的科学研究过程,成功地营造了实时、生动的地理环境,逐步建立起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了地理教学的顺利完成。所以,高中地理课堂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地理实验教学,并逐步形成相应的教学体系。本次地理小实验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对今后继续进行创新性教学也会有很大帮助,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本次地理实验教学的相关作用总结如下:
  (1)本次地理实验教学具有生活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就感受到了身边的地理,并且用一根蜡烛、一个打火机就能顺利完成实验,达到了轻松趣味学习地理的效果。
  (2)本次地理实验教学还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和探究性,体现在对实验过程的分析以及实验结论得出过程中的启发性提问,同学们根据这样的提示,顺利完成自主探究,成功解释了实验原理并归纳出热力环流。同时这个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本次地理实验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发展,这是一次课堂内在生活情境中开展的地理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观察、感悟、理解身边的地理环境。同时由实验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综合思维,逐步分析和理解热力环流这一地理过程、地理规律,有助于学生今后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观察地理问题。
  (4)本次地理实验教学也是对教师团队的科研创新精神的一种鼓舞,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教师们对本次地理实验教学的观课感受也都是眼前一亮,相当认可,也会借鉴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在相互学习过程中,不断促进创新型课堂的生成。
  但这仅仅是实验教学的初步尝试,地理实验教学同样要求实验的科学性、专业性、严谨性、规范性,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在真实的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唐少霞,赵志忠,杨迅捷.地理实验教学内容及条件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6):120-124.
  [3]姚睿.实验教学法在高中地理中的运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5(8):43.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阅读的媒介、内容、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快餐式的消费主义、娱乐主义阅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文艺观念、审美理想和欣赏趣味。而真正体现主体化教育精神的课程文化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反思能力。笔者主张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反思能力,需要做到:第一,尊重学生,寻找契机进行阅读提升。第二,善于对比,搭建平台进行审美鉴赏。第三,激发创新,敢于怀疑进行批判提炼。
期刊
课标要求: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或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起草和修改作文。  教材分析:执教内容为人教版Go for it!七年级(上) 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Section B 2a—3b  本单元侧重承接上个单元一般现在时的学习,侧重于用以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和方位介词谈论和描述室内物品的位置。本节课作为本单元的第四课时,侧重于从语言的输
期刊
摘 要:2017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英语试卷,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河北省2017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检测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和语用能力为主要目标,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试题难易适中,信度效度较高、区分度较为合理,充分体现了中考的选拔、诊断、评价和导向功能。  关键词:2017年中考英语;典型试题分析  一、试卷总体分析评价  201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71~73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无痕对接 收集数据  师:上课!(学生起立
期刊
摘 要:2018年高考文综地理试卷中出现的材料都是模拟卷中多次出现的,高三师生看见材料很亲切,但细看之后就会发现虽然材料相似,而设问却有很大差异。本文就高三地理复习中如何处理所选热点材料,将材料与地理教材有效结合,并根据考点找准学科亮点,有效分析重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帮助2019年高三复习的师生。  关键词:热点;材料;相似性;起点;亮点;重点  一、2018年高考与模拟考试材料的相似性  今年
期刊
摘要:“核心素養的课堂落地”成为当下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一线教师而言,关注的重点无疑是“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高三复习阶段,解析几何题由于涉及的变量多,几何背景强,蕴藏的性质多,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多等,往往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绝佳载体.笔者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对2019年佛山高三一模理科数学解析几何题评讲,谈谈如何在试题讲评中落实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希望能够为广大一线教师抛砖引玉
期刊
摘 要: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等,并已被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本文以教学实践方式探索培养和发展初中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整体设计上重视设计系统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交际思维,细节设计上指向具体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多种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关键词:思维品质;读写教学;教学设计  一、引言  语
期刊
摘 要:随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增大,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加大了纯文本的文言文和古诗词文学作品的背诵篇目,而且新增了古代文论选段的背诵。因此,我们可以探究古代文论选入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的三个价值:扩大学生课内外阅读量,落实学习任务群;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强化自主学习;提升语文教师理论素养,改善古文教学。落实古代文论在高中语文中的学习,学生需要从文论指向文本,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进行阅
期刊
摘要:本文以《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为例,探索深度学习理念下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从研究关系、探索发现到结合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生成,从题组选择到归纳反思,不断加深对知识的主动理解.紧扣深度学习理论,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理解的过程性教学,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式学习,帮助学生强化归纳猜想、数学抽象的意识,形成数学建模的自觉,培养严谨推理的习惯,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比较成熟的课堂学习方式之一。但每堂课只有40分钟,很多探究活动受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充分展开,使过程性目标的落实不到位。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意义的练习——探究性练习,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深度落实过程性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