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和思维紧密相关,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思维方式则制约着语言结构,制约着说话和行文的遣词造句,影响文章的谋篇布局。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语言结构的差异。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如果使用相同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错误便会产生。本文将就汉英思维方式差异对主语翻译的影响来探讨其对汉英翻译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英语。
关键词:思维方式 汉英翻译 主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思维方式导致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推理的展开,都需要有语言形式的包裹才能巩固和表达出来”(申小龙,2000)。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不一定会适用于另一种语言。汉语和英语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对于它们的掌握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思维范式。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是与中西思维模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很大联系的。
二 思维与语言的辨证关系
“语言等同于思维,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语言,思维依赖于语言,反之亦然。语言与思维是先分开,后联合”(林大津,77)。同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引发了很多的争议。最著名的一种假想是Sapir-Whorf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与思维是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而语言依赖于思维产生;同时,语言又能使思维得到最好的表达与反映。这一假想为思维方式与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 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形式上的映现
西方人理性思维发达,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重理性,强调形式论证;而汉民族则直觉思维发达,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和直观性,更注重辨证思维。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英汉两种语言最显著的差别就在于英语属形合语言,汉语属意合语言(林大津,1999)。形合(hypotactic)语言注重时态变化、词形变化,注重运用逻辑语法连接词语来说明句子内部、句子之间以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句中的语法成分通常都是靠相应的介词、连词等功能词来表达其相互关系,形式上比较严谨。而意合(paratactic)语言主要靠词序的变化、上下文语境及言外事实逻辑来达到表意的目的。句中各成分通过语序和内在的逻辑发生关系,较少用介词和连词等连接词,以言简意赅、模糊隐约为特征。句子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
分析式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表现是,英语句子结构以主谓语为中心,层层叠加,结构复杂,呈现“树型结构”;在展开讨论时,英语文章注重分析原因,运用演绎式推理。综合性思维方式则体现为,汉语句子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句子结构的逻辑顺序,层层推进,句子呈“流水型结构”;汉语文章注重罗列现象,运用归纳式推理。
英民族在思维时通常把事物分为两个相对立的面,因而他们对主体和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而受“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则倾向于统一,对主客体不像西方人那样截然将二者分离。因此,汉民族一般对思维的主体和客体不加区分,相互浑融,行为主体“尽在不言中”。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语言上,显示出汉英两种语言的明显差异——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普遍,常使用无灵主语,注重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使用被动语态比汉语多;而汉语中则有灵主语占主流,多用主动语态。
四 思维之于翻译的影响
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在当代翻译理论中,最典型的文化学派特别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是文化,“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起原文在源文化中同样的功能”。因此,翻译过程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实际也是从一种思维方式转换到另一种思维方式。同时,思维方式是文化的一种体现。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形成由多种文化因素形成的。由于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影响,英国及其他西方民族形成了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具有理性,重分析。该种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上则是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很明显的体现出来。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强调悟性,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观意识,因而是一种重整体,重悟性,重主观意识,形象的,直观的思维模式(司显柱,1999)。体现在语言上便是比较隐晦的表达方式,意会即可。
此外,文化的孕育也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中国5000年的文化长河中,集体主义这一长期形成的思想形成了典型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当中国人以其思维方式去掌握和了解另一种语言的时候,负迁移便产生了。因此,译者采取的一些不可取的表达是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具体来说,中国人采用不同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而这一思维方式往往决定了在一种文化中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及习惯用语。译者往往在传统中文的思维方式下完成英汉翻译,于是干扰因素便会产生。由此可见,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我们的汉英翻译是有很大影响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这些差异,避免由此产生的错误。
研究发现,思维方式不同而产生汉英翻译的常见错误包括多种,例如:望文生义、冗余、搭配不当等等。在这诸多的错误中,我们发现在汉英翻译过程中,中国学习者对主语的把握不准,经常会有主语缺失,未正确地发现主语等现象。
五 汉英思维方式对主语翻译的影响
英语主语是很重要的句子成分。《当代英语语法》曾对主语作过如下解释:“主语与‘正在被讨论的事’,即句子的‘主题’(theme),有全面密切的关系,它通常具有这样一种含意,就是对前面某句中已经提出的某个‘问题’,作一些新的陈述(谓语)……另外一点是,主语决定动词的数,在动词形式有单复数的区别时,选择什么形式取决于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从这一解释中,我们可发现英语的主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缺的,是句子的句首成分。主语与谓语的关系十分密切,要求保证主谓形态和数的一致。主谓结构是英语句法结构的核心。
然而,在汉语中,主语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汉语的许多句子都可以是无主语,并且汉语的主语形态和位置也不像英语那般固定。例如:
a是我不好。
b房子该在西院。
其中(a)既没有省略主语,也不是倒装句,但却是符合汉语使用习惯的。而(b)句中,主语的位置并不如英语那般固定,要置于句首,而是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因此,如果我们仍然按照汉语的思维方式,在汉英翻译中对主语不加以辨别就随便乱用,那么便会产生错误。
1 主语缺失
(1)当一句话有多种含义时就更加困难了。
误:When one sentence has a lot of different meanings is more difficult.
正:When one sentence has a lot of different meanings,it is mo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2)你穿这件外套很漂亮。
误:You wear this coat are beautiful.
正:You are beautiful in this coat.
学习者受到母语的影响,照搬汉语的句法结构而导致了主语缺失。这一错误在中国学生中十分常见。要避免这种错误的话,一定从英语的句法结构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用汉语的语法习惯来分析,因为汉英主语存在着差异。
2 主语与主题混淆
在汉语中,很多时候主语和主题并不是对应的,我们一定要加以区分才能准确地进行翻译。
在逆境中成长造就了他不屈不挠的性格。
误:In adversity his unwinding characters formed.
正:His unwinding characters were formed in adversity.
错误地把汉语的主题“性格”等同于主语,混淆了主语与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之前先分析汉语句子中的主语,然后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来进行转换。
3 汉英主语的兼容性与形态
汉语主语的兼容性很大,主语可以是名词、动词或是数词,但是英语主语的形态却十分固定,只能是名词或名词类短语。由于该种差异,势必会在汉英翻译过程中产生问题,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1)采用该种方法一定能解决问题。
误:Adopt this way can solve the problem.
正:The adaptation of this way can solve the problem.
(2)对中国学生来说,了解汉英思维差异才能确保更好的英语学习。
误:To Chinese students, understand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an ensure a better learning of English.
正:To Chinese students, the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an ensure a better learning of English.
在英语中,动词不可作主语,上述两个句子均采用了动词“adopt”和“understand”作主语,因而是错误的,我们有必要把动词转换成名词来充当主语。
4 人称主语与非人称主语的选择
中国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以人为本”,因而中国人通常采用人称主语来表达。而在西方国家,他们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和客观事实,因此他们较多用非人称主语来表达客观事实或现象(刘宓庆,2006)。
我突然想到我以前见过他。
I suddenly remember that I had seen him before.
It suddenly occurred to me that I had seen him before.
针对以上出现的错误,我们一定要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方法,采取对应、转换或是补充等方法来正确处理并完善汉英翻译。例如:
(1)对应
一般说来,在不悖原义的情况下,对应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最简捷、最可靠的方法。名词作主语可直接翻译,若是动词,只要把动词转化成名词即可。
这种药治感冒特别灵。
This medicine is death on colds.
坐下来看不清,站起来才看得清。
Sitting obstructs your view;standing up makes it better.
(2)转换
我们的自然科学比较落后,要努力向外国学习。
In natural sciences, we are rather backward and here, we should make a special effort to lear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3)补充
今天他要去看病。
He is going to see the doctor today.
窗外传来了一阵笑声。
From outside the window came a gust of laughter.
然而,由于汉英思维方式不同所产生的翻译错误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错误的产生都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我们必须采用不同的解决之道来避免这些错误的产生。
六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可避免的会呈现在人类语言的不同层次上。思维是翻译活动的基础,思维模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准确性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翻译教学中,应向学生传授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上的不同,并且进行比较分析,使他们从母语的语言框架中解放出来,把母语的干扰降低到最低程度,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注:本文系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英汉思维差异与医学英语论文写作对策》(项目编号09NJMUM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郭英珍:《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 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版。
[5] 司显柱:《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外语学刊》,1999年第2期。
[6] Odlin,Terence.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7] Nida,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作者简介:甄晓婕,女,1976—,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对比语言学,工作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思维方式 汉英翻译 主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思维方式导致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推理的展开,都需要有语言形式的包裹才能巩固和表达出来”(申小龙,2000)。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不一定会适用于另一种语言。汉语和英语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对于它们的掌握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思维范式。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是与中西思维模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很大联系的。
二 思维与语言的辨证关系
“语言等同于思维,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语言,思维依赖于语言,反之亦然。语言与思维是先分开,后联合”(林大津,77)。同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引发了很多的争议。最著名的一种假想是Sapir-Whorf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与思维是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而语言依赖于思维产生;同时,语言又能使思维得到最好的表达与反映。这一假想为思维方式与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 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形式上的映现
西方人理性思维发达,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重理性,强调形式论证;而汉民族则直觉思维发达,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和直观性,更注重辨证思维。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英汉两种语言最显著的差别就在于英语属形合语言,汉语属意合语言(林大津,1999)。形合(hypotactic)语言注重时态变化、词形变化,注重运用逻辑语法连接词语来说明句子内部、句子之间以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句中的语法成分通常都是靠相应的介词、连词等功能词来表达其相互关系,形式上比较严谨。而意合(paratactic)语言主要靠词序的变化、上下文语境及言外事实逻辑来达到表意的目的。句中各成分通过语序和内在的逻辑发生关系,较少用介词和连词等连接词,以言简意赅、模糊隐约为特征。句子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
分析式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表现是,英语句子结构以主谓语为中心,层层叠加,结构复杂,呈现“树型结构”;在展开讨论时,英语文章注重分析原因,运用演绎式推理。综合性思维方式则体现为,汉语句子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句子结构的逻辑顺序,层层推进,句子呈“流水型结构”;汉语文章注重罗列现象,运用归纳式推理。
英民族在思维时通常把事物分为两个相对立的面,因而他们对主体和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而受“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则倾向于统一,对主客体不像西方人那样截然将二者分离。因此,汉民族一般对思维的主体和客体不加区分,相互浑融,行为主体“尽在不言中”。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语言上,显示出汉英两种语言的明显差异——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普遍,常使用无灵主语,注重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使用被动语态比汉语多;而汉语中则有灵主语占主流,多用主动语态。
四 思维之于翻译的影响
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在当代翻译理论中,最典型的文化学派特别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是文化,“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起原文在源文化中同样的功能”。因此,翻译过程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实际也是从一种思维方式转换到另一种思维方式。同时,思维方式是文化的一种体现。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形成由多种文化因素形成的。由于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影响,英国及其他西方民族形成了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具有理性,重分析。该种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上则是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很明显的体现出来。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强调悟性,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观意识,因而是一种重整体,重悟性,重主观意识,形象的,直观的思维模式(司显柱,1999)。体现在语言上便是比较隐晦的表达方式,意会即可。
此外,文化的孕育也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中国5000年的文化长河中,集体主义这一长期形成的思想形成了典型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当中国人以其思维方式去掌握和了解另一种语言的时候,负迁移便产生了。因此,译者采取的一些不可取的表达是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具体来说,中国人采用不同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而这一思维方式往往决定了在一种文化中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及习惯用语。译者往往在传统中文的思维方式下完成英汉翻译,于是干扰因素便会产生。由此可见,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我们的汉英翻译是有很大影响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这些差异,避免由此产生的错误。
研究发现,思维方式不同而产生汉英翻译的常见错误包括多种,例如:望文生义、冗余、搭配不当等等。在这诸多的错误中,我们发现在汉英翻译过程中,中国学习者对主语的把握不准,经常会有主语缺失,未正确地发现主语等现象。
五 汉英思维方式对主语翻译的影响
英语主语是很重要的句子成分。《当代英语语法》曾对主语作过如下解释:“主语与‘正在被讨论的事’,即句子的‘主题’(theme),有全面密切的关系,它通常具有这样一种含意,就是对前面某句中已经提出的某个‘问题’,作一些新的陈述(谓语)……另外一点是,主语决定动词的数,在动词形式有单复数的区别时,选择什么形式取决于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从这一解释中,我们可发现英语的主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缺的,是句子的句首成分。主语与谓语的关系十分密切,要求保证主谓形态和数的一致。主谓结构是英语句法结构的核心。
然而,在汉语中,主语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汉语的许多句子都可以是无主语,并且汉语的主语形态和位置也不像英语那般固定。例如:
a是我不好。
b房子该在西院。
其中(a)既没有省略主语,也不是倒装句,但却是符合汉语使用习惯的。而(b)句中,主语的位置并不如英语那般固定,要置于句首,而是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因此,如果我们仍然按照汉语的思维方式,在汉英翻译中对主语不加以辨别就随便乱用,那么便会产生错误。
1 主语缺失
(1)当一句话有多种含义时就更加困难了。
误:When one sentence has a lot of different meanings is more difficult.
正:When one sentence has a lot of different meanings,it is mo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2)你穿这件外套很漂亮。
误:You wear this coat are beautiful.
正:You are beautiful in this coat.
学习者受到母语的影响,照搬汉语的句法结构而导致了主语缺失。这一错误在中国学生中十分常见。要避免这种错误的话,一定从英语的句法结构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用汉语的语法习惯来分析,因为汉英主语存在着差异。
2 主语与主题混淆
在汉语中,很多时候主语和主题并不是对应的,我们一定要加以区分才能准确地进行翻译。
在逆境中成长造就了他不屈不挠的性格。
误:In adversity his unwinding characters formed.
正:His unwinding characters were formed in adversity.
错误地把汉语的主题“性格”等同于主语,混淆了主语与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之前先分析汉语句子中的主语,然后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来进行转换。
3 汉英主语的兼容性与形态
汉语主语的兼容性很大,主语可以是名词、动词或是数词,但是英语主语的形态却十分固定,只能是名词或名词类短语。由于该种差异,势必会在汉英翻译过程中产生问题,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1)采用该种方法一定能解决问题。
误:Adopt this way can solve the problem.
正:The adaptation of this way can solve the problem.
(2)对中国学生来说,了解汉英思维差异才能确保更好的英语学习。
误:To Chinese students, understand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an ensure a better learning of English.
正:To Chinese students, the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an ensure a better learning of English.
在英语中,动词不可作主语,上述两个句子均采用了动词“adopt”和“understand”作主语,因而是错误的,我们有必要把动词转换成名词来充当主语。
4 人称主语与非人称主语的选择
中国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以人为本”,因而中国人通常采用人称主语来表达。而在西方国家,他们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和客观事实,因此他们较多用非人称主语来表达客观事实或现象(刘宓庆,2006)。
我突然想到我以前见过他。
I suddenly remember that I had seen him before.
It suddenly occurred to me that I had seen him before.
针对以上出现的错误,我们一定要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方法,采取对应、转换或是补充等方法来正确处理并完善汉英翻译。例如:
(1)对应
一般说来,在不悖原义的情况下,对应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最简捷、最可靠的方法。名词作主语可直接翻译,若是动词,只要把动词转化成名词即可。
这种药治感冒特别灵。
This medicine is death on colds.
坐下来看不清,站起来才看得清。
Sitting obstructs your view;standing up makes it better.
(2)转换
我们的自然科学比较落后,要努力向外国学习。
In natural sciences, we are rather backward and here, we should make a special effort to lear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3)补充
今天他要去看病。
He is going to see the doctor today.
窗外传来了一阵笑声。
From outside the window came a gust of laughter.
然而,由于汉英思维方式不同所产生的翻译错误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错误的产生都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我们必须采用不同的解决之道来避免这些错误的产生。
六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可避免的会呈现在人类语言的不同层次上。思维是翻译活动的基础,思维模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准确性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翻译教学中,应向学生传授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上的不同,并且进行比较分析,使他们从母语的语言框架中解放出来,把母语的干扰降低到最低程度,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注:本文系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英汉思维差异与医学英语论文写作对策》(项目编号09NJMUM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郭英珍:《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 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版。
[5] 司显柱:《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外语学刊》,1999年第2期。
[6] Odlin,Terence.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7] Nida,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作者简介:甄晓婕,女,1976—,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对比语言学,工作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