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在西藏的教育工作者,这几年的班主任经历丰富了我的工作经验,促进了我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在如何看待西藏的教育上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观点。现在,我就西藏的实际情况谈一下对本地教育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在谈到西藏实际情况时,不能不提到以下五点:
1、多民族性,多种文化并存
如今的西藏,再也不是单一民族的封闭地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个民族的兄弟同胞都已在此扎根边疆,他们的子女也随之迁居于此,形成了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局面,主要的民族有藏族、汉族、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瑶族、蒙族、壮族、满族等等。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宗教信仰,那么这些文化和信仰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也就形成了西藏学生多民族性、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融合和交流的背后也存在着复杂性的特点。
2、宗教色彩十分浓厚
藏传佛教在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根基深厚,是藏族人民心中最圣洁、最崇高的一种信仰。在这里,藏族同胞是全民信教的,深受传统文化和家庭的影响,西藏学生的宗教意识也比较浓厚。
我们国家对学生进行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教育。在这个特殊的民族地区,怎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行国家的教育理论,怎样找到两种信仰的共同点,怎样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展两种文化是摆在每一个在藏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使命。这些是半点都不能马虎的。
3、交通、信息所面临的实际情况
西藏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了交通、信息传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目前,虽然在拉萨、日喀则以及各地区的情况有所改变,省级公路、飞机场、电脑网络、远程教育都已齐备,但各地区下面的县、乡、村却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进墨脱的艰难自不必说,川藏公路的凶险相信大家也早已领教过,报纸、书刊的滞后同样给当地人民带了不便。而所有这些又给西藏教育增加了难度。
4、西藏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西藏的人文历史、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现阶段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决定了西藏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就西藏教育的投入来说,中央财政每年都要下拨比例很大的一部分经费,但对于整个落后的西藏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来说仍相距甚远。这就需要全国各个省份、社会力量以及海外的捐助支持, 同时也要坚持自力更生。
同时,师资力量在一些地区也存在着严重的短缺现象,尤其是底下的县、乡、艰苦地区。由此看来,资金投入和师资力量的局限性也是制约西藏学生德育发展的一块绊脚石。
5、西藏学生的自身特点
西藏的学生具有一切少数民族共有的特点,性格豪放、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但同时也有容易冲动、性格脆弱的一面。尤其现在的学生入学年龄比较小,在高中阶段多处于15、16岁,甚至更小,年龄上不成熟,心理上更不成熟。在这个高原地区恶劣的自然生活条件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和内地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同时,由于西藏的工作竞争压力不大,社会生存压力较小,还有国家对西藏高考政策的倾向性,造成了这里的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引导他们步入正轨还需要正确的方法和耐心。
以上五点基本上反映出西藏教育的实际情况。毛主席曾经说过:“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句话用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不失为一条真理,本着这种精神,我们不怕西藏的教育搞不好,不怕德育工作做不到位。现在的条件是艰苦了一些,但是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那么现在问题的焦点又回到了如何结合这样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教育的问题,也就是说病因找到了,该如何对症下药的问题。
针对西藏地区多民族性、多文化性、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的特点,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该在充分尊重他们民族习惯的前提下进行,这也是和国家提倡的尊重他人宗教信仰自由相吻合的。正所谓“入乡随俗”,既然来到了民族地区工作,就应该和这里的山、水、人、情融为一体,打成一片,用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来看待问题。稳定历来是我们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民族地区一切都要以稳定大局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发展,经济如此,德育教育也是如此。
对于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来说,多学习一些西藏的历史,多了解一些藏族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对于与学生沟通,促进其成长,发展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古今中外的宗教和一切事物一样都符合事物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以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对待宗教。一切都需要时间。
针对交通、信息体系给西藏德育教育带来的诸多不便,我认为困难是暂时的,事物是发展的。现在,国家对西藏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加大了投入力度,青藏铁路给西藏的发展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特别是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更是强调优先发展中西部地区教育的重要性。各县、乡上的有线电视、网络体系也已全面铺开。所有这些都将成为德育教育的物质载体,为其顺利推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关于德育教育的师资投入这一块,不说其它地区,单说林芝地区,近几年来,从内地引进了大批的优秀教师,而且不乏一些心理学教师。这些来自内地的大学生,带着理想和希望充实到了各个基层当中去,极大地解决了教师紧缺的问题。同时,各个学校也大力加强班主任的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德育处的重要地位,经常组织班主任召开德育工作会议,定期举办德育研讨会,并且创办了学生家长委员会,让家长们一同参与管理学生。工作力求深入、切实、可行,这些无疑给德育工作的开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下面我就西藏实际情况的第五点——“西藏学生自身特点”着重谈一下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这里我提出16个字:趋利避害,逐步引导,张扬个性,因材施教。
这里的孩子性格比较直率。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容易冲动,思想有的时候很偏激,对于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如吸烟、喝酒、上网、台球、赌博等)抵抗力较弱,但他们又有性格豪放、热情大方、谦恭礼让的一面。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力求趋利避害,引导学生远离不健康的东西,当教师的应当率先垂范,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学生具有很大的模仿力,所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此外,还要不说不做伤害学生民族感情的话和事。正象有些人所说:在西藏有两个问题最好不要多谈,就是政治和民族问题,要想谈,一定要慎之又慎。
关于逐步引导,我认为,西藏的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甚至军事和外交都对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西藏的教育要想赶超内地,还需要一段路要走,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几代人不懈追求和努力才能达到的事情。同时,按照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观点来看,对学生的教育都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尤其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不可能一次就把他教育好,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由此看来,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逐步引导、循序渐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谈到张扬个性,我觉得以前工业时代的教育是以物为本,现在信息时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什么是以物为本呢?那个时代物资匮乏,国家所需要的人才都是符合那个时代特征的,有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模块制造,批量生产”。人才的衡量就是看你符不符合这个模块,这是以物为本。而现在,物质生活相对宽裕,人们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来改善人本身,充分展示自我价值,这里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此外,教育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各个学校可以在这方面多组织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办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到野外郊游,利用传媒上课,鼓励学生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
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头脑的反应能力,最重要的是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培养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对他们克服困难、战胜自我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在进行张扬个性、充分展示自我的教育时,不能以一个成年人的言谈举止来要求学生。毕竟他们还是孩子,处于这个年龄段,就是说、唱、蹦、跳的年代,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少年老成,那就不是他们应该有的东西了。所以,德育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最后谈到因材施教的问题。一句古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但是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想法。他们在教育学生时经常会说:“某某同学,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去蹬三轮,扛麻袋吧。”这种教育方法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我们说,现代的学习讲究的是终身学习,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长处,都有潜力可发,不能以学生在学校里的分数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爱因斯坦小的时候被老师说成是低能儿,爱迪生很小的时候就辍学了,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科举考试屡试不中……但恰恰是这些人,最终都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作为教师来说,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材的机会和可能,都应该给他们自信和希望——希望使人振作,希望使人成功!有人说,世界上最难也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教师天天和学生打交道,天天和学生沟通,就要求教师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勇挑重担的责任感、一颗充满和善的爱心。
在谈到西藏实际情况时,不能不提到以下五点:
1、多民族性,多种文化并存
如今的西藏,再也不是单一民族的封闭地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个民族的兄弟同胞都已在此扎根边疆,他们的子女也随之迁居于此,形成了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局面,主要的民族有藏族、汉族、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瑶族、蒙族、壮族、满族等等。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宗教信仰,那么这些文化和信仰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也就形成了西藏学生多民族性、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融合和交流的背后也存在着复杂性的特点。
2、宗教色彩十分浓厚
藏传佛教在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根基深厚,是藏族人民心中最圣洁、最崇高的一种信仰。在这里,藏族同胞是全民信教的,深受传统文化和家庭的影响,西藏学生的宗教意识也比较浓厚。
我们国家对学生进行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教育。在这个特殊的民族地区,怎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行国家的教育理论,怎样找到两种信仰的共同点,怎样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展两种文化是摆在每一个在藏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使命。这些是半点都不能马虎的。
3、交通、信息所面临的实际情况
西藏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了交通、信息传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目前,虽然在拉萨、日喀则以及各地区的情况有所改变,省级公路、飞机场、电脑网络、远程教育都已齐备,但各地区下面的县、乡、村却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进墨脱的艰难自不必说,川藏公路的凶险相信大家也早已领教过,报纸、书刊的滞后同样给当地人民带了不便。而所有这些又给西藏教育增加了难度。
4、西藏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西藏的人文历史、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现阶段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决定了西藏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就西藏教育的投入来说,中央财政每年都要下拨比例很大的一部分经费,但对于整个落后的西藏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来说仍相距甚远。这就需要全国各个省份、社会力量以及海外的捐助支持, 同时也要坚持自力更生。
同时,师资力量在一些地区也存在着严重的短缺现象,尤其是底下的县、乡、艰苦地区。由此看来,资金投入和师资力量的局限性也是制约西藏学生德育发展的一块绊脚石。
5、西藏学生的自身特点
西藏的学生具有一切少数民族共有的特点,性格豪放、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但同时也有容易冲动、性格脆弱的一面。尤其现在的学生入学年龄比较小,在高中阶段多处于15、16岁,甚至更小,年龄上不成熟,心理上更不成熟。在这个高原地区恶劣的自然生活条件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和内地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同时,由于西藏的工作竞争压力不大,社会生存压力较小,还有国家对西藏高考政策的倾向性,造成了这里的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引导他们步入正轨还需要正确的方法和耐心。
以上五点基本上反映出西藏教育的实际情况。毛主席曾经说过:“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句话用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不失为一条真理,本着这种精神,我们不怕西藏的教育搞不好,不怕德育工作做不到位。现在的条件是艰苦了一些,但是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那么现在问题的焦点又回到了如何结合这样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教育的问题,也就是说病因找到了,该如何对症下药的问题。
针对西藏地区多民族性、多文化性、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的特点,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该在充分尊重他们民族习惯的前提下进行,这也是和国家提倡的尊重他人宗教信仰自由相吻合的。正所谓“入乡随俗”,既然来到了民族地区工作,就应该和这里的山、水、人、情融为一体,打成一片,用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来看待问题。稳定历来是我们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民族地区一切都要以稳定大局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发展,经济如此,德育教育也是如此。
对于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来说,多学习一些西藏的历史,多了解一些藏族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对于与学生沟通,促进其成长,发展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古今中外的宗教和一切事物一样都符合事物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以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对待宗教。一切都需要时间。
针对交通、信息体系给西藏德育教育带来的诸多不便,我认为困难是暂时的,事物是发展的。现在,国家对西藏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加大了投入力度,青藏铁路给西藏的发展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特别是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更是强调优先发展中西部地区教育的重要性。各县、乡上的有线电视、网络体系也已全面铺开。所有这些都将成为德育教育的物质载体,为其顺利推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关于德育教育的师资投入这一块,不说其它地区,单说林芝地区,近几年来,从内地引进了大批的优秀教师,而且不乏一些心理学教师。这些来自内地的大学生,带着理想和希望充实到了各个基层当中去,极大地解决了教师紧缺的问题。同时,各个学校也大力加强班主任的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德育处的重要地位,经常组织班主任召开德育工作会议,定期举办德育研讨会,并且创办了学生家长委员会,让家长们一同参与管理学生。工作力求深入、切实、可行,这些无疑给德育工作的开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下面我就西藏实际情况的第五点——“西藏学生自身特点”着重谈一下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这里我提出16个字:趋利避害,逐步引导,张扬个性,因材施教。
这里的孩子性格比较直率。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容易冲动,思想有的时候很偏激,对于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如吸烟、喝酒、上网、台球、赌博等)抵抗力较弱,但他们又有性格豪放、热情大方、谦恭礼让的一面。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力求趋利避害,引导学生远离不健康的东西,当教师的应当率先垂范,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学生具有很大的模仿力,所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此外,还要不说不做伤害学生民族感情的话和事。正象有些人所说:在西藏有两个问题最好不要多谈,就是政治和民族问题,要想谈,一定要慎之又慎。
关于逐步引导,我认为,西藏的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甚至军事和外交都对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西藏的教育要想赶超内地,还需要一段路要走,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几代人不懈追求和努力才能达到的事情。同时,按照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观点来看,对学生的教育都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尤其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不可能一次就把他教育好,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由此看来,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逐步引导、循序渐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谈到张扬个性,我觉得以前工业时代的教育是以物为本,现在信息时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什么是以物为本呢?那个时代物资匮乏,国家所需要的人才都是符合那个时代特征的,有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模块制造,批量生产”。人才的衡量就是看你符不符合这个模块,这是以物为本。而现在,物质生活相对宽裕,人们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来改善人本身,充分展示自我价值,这里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此外,教育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各个学校可以在这方面多组织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办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到野外郊游,利用传媒上课,鼓励学生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
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头脑的反应能力,最重要的是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培养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对他们克服困难、战胜自我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在进行张扬个性、充分展示自我的教育时,不能以一个成年人的言谈举止来要求学生。毕竟他们还是孩子,处于这个年龄段,就是说、唱、蹦、跳的年代,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少年老成,那就不是他们应该有的东西了。所以,德育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最后谈到因材施教的问题。一句古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但是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想法。他们在教育学生时经常会说:“某某同学,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去蹬三轮,扛麻袋吧。”这种教育方法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我们说,现代的学习讲究的是终身学习,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长处,都有潜力可发,不能以学生在学校里的分数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爱因斯坦小的时候被老师说成是低能儿,爱迪生很小的时候就辍学了,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科举考试屡试不中……但恰恰是这些人,最终都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作为教师来说,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材的机会和可能,都应该给他们自信和希望——希望使人振作,希望使人成功!有人说,世界上最难也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教师天天和学生打交道,天天和学生沟通,就要求教师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勇挑重担的责任感、一颗充满和善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