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策略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0936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鉴赏阅读是较为普遍的教学举措,其目的就是带领学生品析其中的语言文字,深入触及诗人潜藏于文字之下的深厚情感,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具有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提升其审美与创造、传承与理解等诸多维度的核心素养。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古诗词的教学不仅需要关注核心素养,还应该选择多元举措鉴赏古诗词,确保核心素养得以真正培养和发展。
  一、引导鉴赏品读,促进语言建构
  语文这门学科所学习的主要对象为语言,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以及灵活运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揭示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实施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开展语言学习,而语言训练的根本就是促使良好语感的养成。想要养成良好的语感,必然不可脱离反复的诵读。所以,针对古诗词教学,笔者常以诵读作为手段,带领学生品鉴其中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可以在长期的积累下形成良好的语感,为语言的建构以及运用夯实稳定的根基。
  例如,在教学《声声慢》时,李清照在这首词中使用了大量的叠词表达,不仅展现了亡国之恨、丧父之哀,也能够从中体会到作者作为遗孀的痛楚。在实际诵读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深入触及这一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对其中的叠词进行了替换,只用了“寻觅、冷清、凄惨”,通过对比诵读,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的精妙,还能够触及潜藏于词汇之下的情感。这样的诵读不仅能够在品鉴语句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积累,为接下来的灵活运用打下扎实的根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古诗词鉴赏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及其语感的最佳载体。王尚文指出:“语感就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可见,语感是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而善于引导学生鉴赏品读,用心体验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则是促进学生语言建构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诵读言中之意、品味言中之境、领悟言中之识,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实现古诗词学习言语建构的真正意义。教师应当带领学生从识字、释义、疏通做起,重点在诵读、品味、领悟,目标在于学习、理解、传承,体会圣贤的意趣、情志,汲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智慧营养。
  二、引导意境体会,培养共情能力
  要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就必须体验古诗词所包含的深刻感情。然而,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关注古诗词的特点或者内容注释,并没有对其意境展开分析。古诗词这种文学载体更注重意境的创设,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深入触及古诗潜藏的情感,也要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心境,提升共情能力。学生这一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深化其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也能够就此形成个性化感悟。
  例如,在教学《登岳阳楼》时,需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歌,通过诵读的方式体会诗人置于文字之下的爱国情怀。在这篇文本中主要展现的是岳阳楼的秀丽景色,大声诵读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使其准确把握作者的人物性格以及特质,能够从中学习其爱国精神,树立家国情怀。
  从以上教学案例可以看出,虽然古诗词所包含的用词量极少,但是极其精准、凝练,所以,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认真诵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以及内涵,才能把握主旨,进而了解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得到品德层面的浸润。古诗词就是文字,其意境美用眼睛是很难看到的,要自己去读、去感受。而要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体验古诗词所包含的深刻感情,学生必须要学会想象古诗词所描绘出来的情境,沉浸在诗词所表现出来的天地中,进而对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有所体悟。
  三、引导悉心品味,理解艺术手法
  诗歌带给读者的美感,是由其精美的语言以及多元的艺术表现手法共同建筑而得,而且在诗歌中也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意境,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着重分析。除此之外,还要带领学生关注其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了解如何才能够使语言更简练、更形象。如,《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其中使用了丰富的联想,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马嵬(其二)》(李商隐),基于对比修辞的方式提升了诗歌的内涵,也能够使古诗呈现出韵律感,朗朗上口。针对古诗词的教学应更多的关注其中的修辞以及表达方式。
  例如,在教学《登高》(杜甫)时,教师首先补充与诗歌创作相关的背景知识:当时杜甫已经离开成都草堂,正是穷困潦倒之际。在诗歌中,展现的是秋天的萧瑟之景,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怀。背景补充之后,要求学生体会诗歌的句式特点,并带领其逐个解析句子含义。如,颔联中的“无边”“萧萧”都能够呈现荒凉萧瑟的秋天景象;在颈联使用了对偶,不仅展现的是作者客居异乡且重病缠身的悲苦景象,也悲叹于身边事。这首诗对仗工整、句句押韵,内涵深刻、意境深远,得到了极高的赞誉。所以,在学习时,需要将重点聚焦于诗歌的语言特点以及表达特点,还要使学生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有哪些,目的为何等。古诗词之美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挖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丰富背景资料,体验诗词内涵
  诗词的创作背景,会对作品的风格、内容、情感表达等产生一定的影响。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入多媒体对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先了解了作者、理解了背景,然后再开始诗词鉴赏学习,这样更加能够提高学生对其中“气势宏伟”的体会,进而引导学生深度体验诗词内涵,全面提升教学成效。
  例如,在教学《将进酒》时,可以先向学生补充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然后借助多媒体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并辅以检测练习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诵读视频或者音频,带领学生认真倾听,感受其中的情感,然后模仿朗讀;还可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录音,由其他学生进行互评等;或者借助多媒体展现一部分名家对此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立足于不同的视角感知文本内涵,形成深度的理解和体会。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需要突破固化的教学思维以及教学观念,充分展现多媒体的典型教学优势,真正实现对丰富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这同样也是一种积极的教学体验。同时,也不可忽视及时的教学总结,切实保障教学效能。可见,进行多元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不仅能够呈现最大化效能,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以及鉴赏兴趣,从而丰富他们对诗词内涵的深入体验。
  古诗词鉴赏是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平时学习中的逐步积累。总之,在带领高中生品鉴古诗词的过程中,需要基于不同的欣赏视角,可以是诗歌的意象、意境,也可以是诗歌的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技巧等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古诗词拥有更深层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够触及文字以及意象之下的诗人情感,形成个性化感悟。当然,还需要在教学中反复诵读,体会其中的韵律,感知诗人的气度和情怀。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如东分院)
  (责任编辑 张妤)
其他文献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依赖于他们的阅读赏析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必须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作品,部编教材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以期能够通过整合课内外阅读资源,推促学生的阅读素养全面提升。  一、整合内外阅读,拓展阅读广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为145万字。部编教材在其体系编排过程中就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堂教学之中,以便教师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具体教学中
期刊
窦桂梅老师在提出主题教学的时候,是以比较文学的研究开始的,它应该是集学生的心理实际、教材自身的内容以及主题意义三个层面来进行的。而在关注主题的时候,教师更应该关注主题的推进策略,只有依靠层层的推进,才能感受学生内心的跌宕起伏。实施主题阅读,就是漫步在教材文本中去挖掘哲学和文化的身影,从而在意识架构上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培育,这样的过程应该是具有可操作的意义的,联系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从而指导学
期刊
在新版译林小学英语教材中,把之前的Look and say版块重新编排到Fun time版块内,Fun time版块设计的特点就是利用游戏活动,使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操练,顺利掌握本课所需要学习的所有语法知识,既有较强的趣味性,又具有互动性。简单地说,Fun time版块就是借助一部分充满趣味性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Story time中所呈现的单词以及句型,使其可以初步提升运用英语进行简
期刊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文素养。”历史学科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是人文教育与学科教育兼具的基础学科。在讲述与开启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晓之以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感和人文精神,让学生从历史学科知识中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获得全面发展。既然“美”的教育是历史学科教育的重要一环,那么应该如何挖掘历
期刊
比较中外小学数学教育发现,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大都侧重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面则显得较为薄弱。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不断改版,逐渐开始出现“模型思想”等词汇。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联系的基本途径。  一、充分感知,积累表象,培养建模基础  数学模型所注意的对象是大多数都具有共性的一类事物。所以,教师要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尽量多地让学生从各个方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数学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小学生在数学思维水平方面普遍存在“低阶思维”的现象,这些学生大都只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一旦面對稍微复杂的问题时就会暴露出其思维弊端,明显缺乏灵活性、深刻性,特别是对知识的整合不足,难以实现融会贯通。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阅读是不可缺少的,每一份数学材料都包含着深刻的数学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
期刊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德育与其具有极其密切的关联,二者之间相辅相成,语文知识能够培养学生诚信、友善以及爱国等良好品质,透过对文化知识的讲解和学习,可以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能树立合作意识,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系列教学目标的实现,正是基于立德树人这一背景之下,也是德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形成更深刻的体会,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
期刊
三维目标建立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上,在推进素质教育实践中,以核心素养为改革方向。而核心素养将个人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作为重点,更是对三维目标的深化与提炼。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平衡两者的关系,使其融合共生,实现道德与法治从“育分”向“育人”的转变。  一、核心素养关注三维目标的价值,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近年来,“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学生应该具备哪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日渐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英语核心素养的渗透可以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展开,教师需要对教学进行全面优化设计,使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有推进语言能力、语用能力以及思维品质的协调发展,才能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上扎根。  一、挖掘情感元素,提升品德素养  译林版的初中英语教材中编排了丰富的内容,话题的涵盖面极广,不仅与学生的个人兴趣相关,也包括人际
期刊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出“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教学理念要求。阅读课上只有切实抓好读写结合,才能读写相长,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文本为例,探讨实现读写结合的课堂活动的设计形式。  一、仿写——阅读模仿  仿写就是通过阅读后模仿培养写作技能,这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写作方式。其实,阅读的过程也就是模拟写作的过程。在阅读课堂中,学生先带着文本或教师设计的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