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窦桂梅老师在提出主题教学的时候,是以比较文学的研究开始的,它应该是集学生的心理实际、教材自身的内容以及主题意义三个层面来进行的。而在关注主题的时候,教师更应该关注主题的推进策略,只有依靠层层的推进,才能感受学生内心的跌宕起伏。实施主题阅读,就是漫步在教材文本中去挖掘哲学和文化的身影,从而在意识架构上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培育,这样的过程应该是具有可操作的意义的,联系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从而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情趣,这才是主题教学的意义。
一、叩击触发点,引发学生理解感悟
主题阅读是集体性篇目的阅读,这应该是以儿童的生命价值为取向的,更加关注的是人内在的精神发展,而就小学生的心理实际而言,找到与他们的心理需求相联系的出发点才是最重要的。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主题教学的开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教师没有从生命层次出发去寻找一个点,而这个点的寻找要依靠教师的教学艺术。
例如,在《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等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迅速地找到一个触发点来帮助学生爱上这类科学探索性的文章。这组文章展示的是一个与科技有关的主题,意在使学生产生科学求知的欲望,感受伟大宇宙的奥妙,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实物机器人,现在的很多人工智能小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比如“小爱同学”,就可以拿到课堂中去展示,让学生去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很多学生都非常开心的与“小爱同学”聊天,认为这个世界太奇妙了,以此作为触发点,学生的阅读就变得容易得多了:“今天,我们来阅读一组神秘的文章,它们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学生非常开心地读了起来,收效明显。
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的教学活动,要在这些文章中找到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去理解感悟的点,能够在第一时间去打开学生的心扉。这个点需要教师去深入地挖掘。古人云:“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每一篇课文,教师都应该对文本先进行深入的了解,把握好文本的内涵,把文本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而引导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
二、寻找共振点,启发学生情感共鸣
每个主题都可以给学生带来心灵的一些震撼,在艺术家的眼中,文字荡起的应该是心灵的涟漪,而很多时候小学语文教学只是一种简单的文字欣赏,忽视了其内在的情感属性,从而无法启发学生的心灵共鸣。共振点的寻找要求教师去挖掘主题的深层品质内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文学与生活相连,借此去改变现有的幼稚的认知,从而获得更加澄明的思想。
例如,在《穷人》《桥》《在柏林》这一组文章的阅读中,教师就要把握住文本与学生的互动性:“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同學们,我们先来阅读,感受文章的情感吧!”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主题,而这个主题就是学生的心灵体验,它就是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一个共振点。“帮助”这个主题永远不过时,学生在阅读中都获得了很大的启发,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我以前太淡漠了,不懂得去关注别人,只关注自己的心情,我很自私,我要向文中的主人公学习。”启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还可以直接插入相关图片来突出文本主题,通过图片的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主观印象,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够抓住课文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差异,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地处理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关系,在情感交流活动中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在主题教学中也有着积极的意义,阅读一组文章比单纯地阅读一篇文章时的情感内化更强烈。
三、重视兴奋点,引导学生分享心得
快乐是孩子的精神需求,兴奋起来的阅读才是能够改变学生整体精神状态的阅读。主题阅读教学中,重要的是交流阅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妙处。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行为,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去交流阅读感受是一个提升思维的过程,主题阅读行为的背后应该有着一个更为开放的角度,供学生去品味。
例如,在《草原》《丁香结》《花之歌》这组文章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去感受文本的情感,感受这组文章的主题,在一片风景优美的文学花园中徜徉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每个学生都被美好的文字打动了,于是在阅读后,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他们畅谈感受,获得审美情趣的提升。有的学生说:“我从未真正看过身边的风景,原来世界这么美。”还有的学生说:“我很喜欢花,我觉得虽然他们不会说话,却让我看到了美。有时我还会跟他亲密地交流。”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也可以加入其中,让自己的感受与学生的感受融合在一起,打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是一件值得分享的事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这样的主题阅读更加符合学生的内心实际。
四、提炼励志点,引领学生升华品格
语文是有着人文性的,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更加重要,培育学生的品质,关注语文背后的励志点,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坚持个体、精神与人格之间的融合是每个语文教师需要去关注的内容。主题建构的意义就在于坚定学生的内在品质,以精神的指引去带领学生走进更加光明的世界中。
例如,在《七律·长征》《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这组文本的教学中,当前的小学生并不了解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组文本恰好可以为当前的小学生上一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这组文本传达的主题是爱国和奉献,而表现形式却是不同的。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去阅读,不同文体的文本传达的主题却是一样的,哪一篇的情感更为炽烈,更能打动学生的心,这是教师需要与学生去交流讨论的,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诗,读起来太有气势了,我仿佛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了长征的路上,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行。”还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狼牙山五壮士》的表达方式更好,故事性强,读起来亲切真实,读后流下了眼泪,更加懂得了“牺牲”这个词的含义。
找到每组主题的励志点,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无形中获得提升,关注自己生活的世界,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这很关键。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同时把握住文本的理性美与感性美,引导学生在学习阶段直观地感受到这种美的体验,在审美教育中洗涤心灵、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
主题阅读对小学语文课程来说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主题阅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基本知识,而且能够拓展课外知识,使学生整体素养得到提升。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主题阅读作为新型的阅读形式,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因为这种阅读形式,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快乐阅读,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一、叩击触发点,引发学生理解感悟
主题阅读是集体性篇目的阅读,这应该是以儿童的生命价值为取向的,更加关注的是人内在的精神发展,而就小学生的心理实际而言,找到与他们的心理需求相联系的出发点才是最重要的。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主题教学的开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教师没有从生命层次出发去寻找一个点,而这个点的寻找要依靠教师的教学艺术。
例如,在《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等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迅速地找到一个触发点来帮助学生爱上这类科学探索性的文章。这组文章展示的是一个与科技有关的主题,意在使学生产生科学求知的欲望,感受伟大宇宙的奥妙,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实物机器人,现在的很多人工智能小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比如“小爱同学”,就可以拿到课堂中去展示,让学生去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很多学生都非常开心的与“小爱同学”聊天,认为这个世界太奇妙了,以此作为触发点,学生的阅读就变得容易得多了:“今天,我们来阅读一组神秘的文章,它们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学生非常开心地读了起来,收效明显。
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的教学活动,要在这些文章中找到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去理解感悟的点,能够在第一时间去打开学生的心扉。这个点需要教师去深入地挖掘。古人云:“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每一篇课文,教师都应该对文本先进行深入的了解,把握好文本的内涵,把文本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而引导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
二、寻找共振点,启发学生情感共鸣
每个主题都可以给学生带来心灵的一些震撼,在艺术家的眼中,文字荡起的应该是心灵的涟漪,而很多时候小学语文教学只是一种简单的文字欣赏,忽视了其内在的情感属性,从而无法启发学生的心灵共鸣。共振点的寻找要求教师去挖掘主题的深层品质内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文学与生活相连,借此去改变现有的幼稚的认知,从而获得更加澄明的思想。
例如,在《穷人》《桥》《在柏林》这一组文章的阅读中,教师就要把握住文本与学生的互动性:“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同學们,我们先来阅读,感受文章的情感吧!”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主题,而这个主题就是学生的心灵体验,它就是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一个共振点。“帮助”这个主题永远不过时,学生在阅读中都获得了很大的启发,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我以前太淡漠了,不懂得去关注别人,只关注自己的心情,我很自私,我要向文中的主人公学习。”启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还可以直接插入相关图片来突出文本主题,通过图片的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主观印象,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够抓住课文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差异,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地处理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关系,在情感交流活动中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在主题教学中也有着积极的意义,阅读一组文章比单纯地阅读一篇文章时的情感内化更强烈。
三、重视兴奋点,引导学生分享心得
快乐是孩子的精神需求,兴奋起来的阅读才是能够改变学生整体精神状态的阅读。主题阅读教学中,重要的是交流阅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妙处。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行为,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去交流阅读感受是一个提升思维的过程,主题阅读行为的背后应该有着一个更为开放的角度,供学生去品味。
例如,在《草原》《丁香结》《花之歌》这组文章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去感受文本的情感,感受这组文章的主题,在一片风景优美的文学花园中徜徉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每个学生都被美好的文字打动了,于是在阅读后,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他们畅谈感受,获得审美情趣的提升。有的学生说:“我从未真正看过身边的风景,原来世界这么美。”还有的学生说:“我很喜欢花,我觉得虽然他们不会说话,却让我看到了美。有时我还会跟他亲密地交流。”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也可以加入其中,让自己的感受与学生的感受融合在一起,打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是一件值得分享的事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这样的主题阅读更加符合学生的内心实际。
四、提炼励志点,引领学生升华品格
语文是有着人文性的,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更加重要,培育学生的品质,关注语文背后的励志点,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坚持个体、精神与人格之间的融合是每个语文教师需要去关注的内容。主题建构的意义就在于坚定学生的内在品质,以精神的指引去带领学生走进更加光明的世界中。
例如,在《七律·长征》《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这组文本的教学中,当前的小学生并不了解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组文本恰好可以为当前的小学生上一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这组文本传达的主题是爱国和奉献,而表现形式却是不同的。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去阅读,不同文体的文本传达的主题却是一样的,哪一篇的情感更为炽烈,更能打动学生的心,这是教师需要与学生去交流讨论的,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诗,读起来太有气势了,我仿佛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了长征的路上,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行。”还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狼牙山五壮士》的表达方式更好,故事性强,读起来亲切真实,读后流下了眼泪,更加懂得了“牺牲”这个词的含义。
找到每组主题的励志点,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无形中获得提升,关注自己生活的世界,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这很关键。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同时把握住文本的理性美与感性美,引导学生在学习阶段直观地感受到这种美的体验,在审美教育中洗涤心灵、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
主题阅读对小学语文课程来说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主题阅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基本知识,而且能够拓展课外知识,使学生整体素养得到提升。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主题阅读作为新型的阅读形式,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因为这种阅读形式,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快乐阅读,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