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物资更缺乏的是教育
消除农民工子弟与城市孩子在教育条件上的差异,一直是张轶超的愿望,他实现的方式就是创办久牵—— 一所为在沪农民工子弟提供优质和免费课外教育的非盈利机构,服务对象不过百人。
因为对“穷孩子”的义务付出,张轶超有时会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一个戴着眼镜的白面书生,总是穿着老旧的白衬衫,或者样式落伍的黑外套,神情安静又落寞。久牵,是长久牵手的意思,从最初建立久牵支教队到现在,他已经坚持了11年。
成立支教队的初衷,源于2001年5月间,他偶然阅读到的一篇外媒报道,记述了北京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张轶超深受触动,“我此前一直忽略了这个群体在上海的真实存在。”彼时,张轶超是复旦大学校园小报《常识》的主编,因为触线,屡屡被校方请去喝茶,小报屡屡停刊。张轶超决定去寻找这样的学校,并且把它报道出来,再做一些志愿工作。
“那时候的我根本没有预料到,我的生活中从此再也无法抹去那些农民工子弟的身影,而且甚至可能伴随终生。”这段话被记录在在张轶超的“久牵日志”里。
11年前,复旦大学附近的江湾镇一片荒芜破败。有天鹅和野鸭,甚至老鹰也时常盘旋着。野蛮生长着的还有聚居于此的外来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
最初的志愿者工作重点在寻找愿意捐资、捐物的好心人。直到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他决定将工作的重点从募集实物转移到教育上面。
当时有一个朋友要来看看这些孩子。除了许多文具之外,她还带了一大袋糖果,请校长帮忙分发一下。一转身的工夫,“老师把糖果抛向空中,孩子们狼奔豕突般地争抢。然后,就有人打起来,就有人哭起来……” 这个场景,张轶超久久无法释怀。
张轶超问自己,就算拥有现代化的电脑房,拥有标准足球场,在这样一个教育环境里,这些孩子又能学到什么呢?他又回答自己:孩子们最需要的是优秀的老师和系统的教育,而不仅是物质上的暂时改善。
很快,他就发现,这是一项比募集物资还要棘手的工作。
应试教育是障碍
久牵最初是个学生社团,老师都是复旦的学生,当他们满怀热情地站到讲台上时,却发现事实和想象大有出入。“之前一直以为,穷的地方穷的孩子,只要教给他东西,他就会像块海绵一样,咕嘟咕嘟地吸收。但事实并不是那样。” 张轶超感慨道,“他们的生活不是说原来有一块空白,等着你去填补,而是他们的生活本来就是完整的。”
除了孩子们的不配合,久牵最大的障碍是应试教育。
哲学系出身的张轶超更强调承自哲学家的教育理念,“人即是目的”,他说,“我们不是在办学校,更像是办兴趣班。”久牵为那些孩子们开设各种兴趣课堂,组织拓展活动,而老师们经常碰到一些最现实的问题,“孩子作业没有写完,就不来参加活动了,我们毫无办法。”正规学校对久牵的活动,依然不能说欣然接受,对这个陌生而奇怪的“辅导班”,只是谨慎地看着,它会不会让学生的成绩下滑?
英语是久牵的必修课,“这一方面是因为民工小学的教学水平比较差,另一方面,家长们希望孩子多学些对考试有用的东西。”
望子成龙没错,然而,成什么样的龙却因个人眼界而不同。当家长们希望孩子成绩好、做大官、赚大钱,张老师只是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多多接触人类历史上那些美好的东西,比如音乐、艺术,培养完整的人,释放自由的灵魂。然而,走在这条路上,常常很孤独。
早期的志愿者纷纷毕业,只有张轶超还在坚持,他找了一份高中教师的工作。那时的张轶超很激进,他甚至带领学生撕碎课本,另选篇目让学生学习。结果期中考试成绩陡降,引来校长的质问。“20年后再来比较学生的水平”,张轶超如此答复。校长怒斥,“20年太久,只争朝夕!”
他诗意的教育方式常常让人无法理解。当时的一位同事曾在周末的晚上遇到几个学生匆忙来校,询问原因,学生答:“张老师说,今晚花房里的昙花会开放。”
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
更加难以获得认同感的地方是张轶超的家。
11年前的张轶超是家族里学校最好,学历最高者,父母乐此不疲以此作为亲友间的谈资,现在两位老人却时常回避小区邻里的询问。“最害怕被问到现在儿子在做什么”。
没能像父母希望的那样,考取公务员,然后进入规范而安稳的生活角色——立业、买房、娶妻、生子,常常让他在家里感到尴尬。
每隔半个月,张轶超还会回家。但是他竭力避免与父母相遇——夜晚10点,父母已经熟睡,他悄悄回到家中。次日10点,又趁父母外出而匆匆离开。“我害怕听到他们的数落”。“你让我们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这是最具杀伤力的一句话。
2011年,久牵女孩王新月申请到了“世界联合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得以出国留学。在外人眼中,这是久牵的重要名片。张轶超的观点是有好有坏,“坏处是,可能让一些送孩子来久牵的家长产生过高的期望;当然,好的方面多一些,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
久牵的孩子大多来自职业学院,数月前,他们与上海的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进行了一场友谊辩论赛。赛后,一位重点高中的学生写下了自己对这些新朋友的印象,“他们几乎个个都拥有着自己的理想。”一个看上去特别活泼的女孩,理想是去国外念大学,业余时间,她还在学西班牙语;一个小姑娘的理想是做糕点师,她很认真地邀请在座的朋友将来去吃她做的糕点;一个18岁的姑娘已经快要去实习了,她的理想是成为从事行政工作的公司职员;而那个腼腆的男生则想成为作家,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给新朋友看他写的诗和文章,一笔一划的,很认真……W
责编 / 王迅
[email protected]
消除农民工子弟与城市孩子在教育条件上的差异,一直是张轶超的愿望,他实现的方式就是创办久牵—— 一所为在沪农民工子弟提供优质和免费课外教育的非盈利机构,服务对象不过百人。
因为对“穷孩子”的义务付出,张轶超有时会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一个戴着眼镜的白面书生,总是穿着老旧的白衬衫,或者样式落伍的黑外套,神情安静又落寞。久牵,是长久牵手的意思,从最初建立久牵支教队到现在,他已经坚持了11年。
成立支教队的初衷,源于2001年5月间,他偶然阅读到的一篇外媒报道,记述了北京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张轶超深受触动,“我此前一直忽略了这个群体在上海的真实存在。”彼时,张轶超是复旦大学校园小报《常识》的主编,因为触线,屡屡被校方请去喝茶,小报屡屡停刊。张轶超决定去寻找这样的学校,并且把它报道出来,再做一些志愿工作。
“那时候的我根本没有预料到,我的生活中从此再也无法抹去那些农民工子弟的身影,而且甚至可能伴随终生。”这段话被记录在在张轶超的“久牵日志”里。
11年前,复旦大学附近的江湾镇一片荒芜破败。有天鹅和野鸭,甚至老鹰也时常盘旋着。野蛮生长着的还有聚居于此的外来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
最初的志愿者工作重点在寻找愿意捐资、捐物的好心人。直到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他决定将工作的重点从募集实物转移到教育上面。
当时有一个朋友要来看看这些孩子。除了许多文具之外,她还带了一大袋糖果,请校长帮忙分发一下。一转身的工夫,“老师把糖果抛向空中,孩子们狼奔豕突般地争抢。然后,就有人打起来,就有人哭起来……” 这个场景,张轶超久久无法释怀。
张轶超问自己,就算拥有现代化的电脑房,拥有标准足球场,在这样一个教育环境里,这些孩子又能学到什么呢?他又回答自己:孩子们最需要的是优秀的老师和系统的教育,而不仅是物质上的暂时改善。
很快,他就发现,这是一项比募集物资还要棘手的工作。
应试教育是障碍
久牵最初是个学生社团,老师都是复旦的学生,当他们满怀热情地站到讲台上时,却发现事实和想象大有出入。“之前一直以为,穷的地方穷的孩子,只要教给他东西,他就会像块海绵一样,咕嘟咕嘟地吸收。但事实并不是那样。” 张轶超感慨道,“他们的生活不是说原来有一块空白,等着你去填补,而是他们的生活本来就是完整的。”
除了孩子们的不配合,久牵最大的障碍是应试教育。
哲学系出身的张轶超更强调承自哲学家的教育理念,“人即是目的”,他说,“我们不是在办学校,更像是办兴趣班。”久牵为那些孩子们开设各种兴趣课堂,组织拓展活动,而老师们经常碰到一些最现实的问题,“孩子作业没有写完,就不来参加活动了,我们毫无办法。”正规学校对久牵的活动,依然不能说欣然接受,对这个陌生而奇怪的“辅导班”,只是谨慎地看着,它会不会让学生的成绩下滑?
英语是久牵的必修课,“这一方面是因为民工小学的教学水平比较差,另一方面,家长们希望孩子多学些对考试有用的东西。”
望子成龙没错,然而,成什么样的龙却因个人眼界而不同。当家长们希望孩子成绩好、做大官、赚大钱,张老师只是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多多接触人类历史上那些美好的东西,比如音乐、艺术,培养完整的人,释放自由的灵魂。然而,走在这条路上,常常很孤独。
早期的志愿者纷纷毕业,只有张轶超还在坚持,他找了一份高中教师的工作。那时的张轶超很激进,他甚至带领学生撕碎课本,另选篇目让学生学习。结果期中考试成绩陡降,引来校长的质问。“20年后再来比较学生的水平”,张轶超如此答复。校长怒斥,“20年太久,只争朝夕!”
他诗意的教育方式常常让人无法理解。当时的一位同事曾在周末的晚上遇到几个学生匆忙来校,询问原因,学生答:“张老师说,今晚花房里的昙花会开放。”
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
更加难以获得认同感的地方是张轶超的家。
11年前的张轶超是家族里学校最好,学历最高者,父母乐此不疲以此作为亲友间的谈资,现在两位老人却时常回避小区邻里的询问。“最害怕被问到现在儿子在做什么”。
没能像父母希望的那样,考取公务员,然后进入规范而安稳的生活角色——立业、买房、娶妻、生子,常常让他在家里感到尴尬。
每隔半个月,张轶超还会回家。但是他竭力避免与父母相遇——夜晚10点,父母已经熟睡,他悄悄回到家中。次日10点,又趁父母外出而匆匆离开。“我害怕听到他们的数落”。“你让我们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这是最具杀伤力的一句话。
2011年,久牵女孩王新月申请到了“世界联合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得以出国留学。在外人眼中,这是久牵的重要名片。张轶超的观点是有好有坏,“坏处是,可能让一些送孩子来久牵的家长产生过高的期望;当然,好的方面多一些,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
久牵的孩子大多来自职业学院,数月前,他们与上海的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进行了一场友谊辩论赛。赛后,一位重点高中的学生写下了自己对这些新朋友的印象,“他们几乎个个都拥有着自己的理想。”一个看上去特别活泼的女孩,理想是去国外念大学,业余时间,她还在学西班牙语;一个小姑娘的理想是做糕点师,她很认真地邀请在座的朋友将来去吃她做的糕点;一个18岁的姑娘已经快要去实习了,她的理想是成为从事行政工作的公司职员;而那个腼腆的男生则想成为作家,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给新朋友看他写的诗和文章,一笔一划的,很认真……W
责编 / 王迅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