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需生”是指或思想上不求进取,或身体方面存在问题,或学习成绩较差,或纪律涣散,缺乏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学生。这一类学生需要教师着重辅导,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那么教师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转化特需生,以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呢?文章就此问题提出了几个有效的策略,以期能为广大的教师转化特需生提供借鉴。
【关键词】特需生;学习兴趣;学习欲望;转化策略
“特需生”是指或思想上不求进取,或身体方面存在问题,或学习成绩较差,或纪律涣散,缺乏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水平不高,生活能力比一般的学生要弱一些,并且在身体方面存在一些特殊的问题等,这一类学生也常常被教师称为“后进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们经常被忽略,被其他学生歧视。特需生学习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激发特需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给予他们学习的“特权”是个较好的办法。那么如何激發特需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策略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给予特需生说话的“特权”
特需生在课堂上之所以怕回答问题和讨论,大多是因为他们怕自己说得不好而被其他同学笑话。因此,笔者尽力让特需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说话。例如,允许他们在回答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不会用普通话表达的可以用广州方言补充说明,还可以加上手势动作、神态表情加以表达。然后,笔者根据他们表达的意思提示他们用上相应的普通话词汇来表达。又如,当教师提出要求后,特需生如果有了自己的想法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回答。特需生的回答无论对错,笔者都会诚恳地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特需生有了这样的“特权”,胆子就会慢慢变大,渐渐地就可以用普通话说出完整而准确的句子。我班的特需生小文原来说话结结巴巴的,连自己的想法都表达不清楚,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他现在已能清晰流畅地回答问题了。如小学语文第二册第2课时有一道用“也”字写一句话的课后练习题,笔者要求学生先说后写。结果小文第一个站起来说:“班长是三好学生,我也要争当三好学生。”他刚说完,就获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如果是在以前,他连站都不敢站起来,更别说能用这么标准的句子来表达了。
二、给予特需生写的“特权”
特需生的学习基础差,口头表达有困难,让他们动笔写就更困难了。正因为如此,他们对组词、造句、写一段话等没有什么兴趣。于是,笔者就给予特需生一个写的“特权”,让他们遇到不懂的字词时,可用拼音甚至是图画代替,方便他们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笔者发现特需生对写产生了兴趣。特别是小黄,他原来比较好动,识字能力较差,很难让他稳稳当当地动笔组词、造句、写一段话。测验时,有一些题目不会做他就空着。可现在不同了,不会的他就通过画图来表示。有一次,题目要求用“太”字组词,于是他就组词“太阳”,但他不会写“阳”字,所以就在旁边画了一个太阳表示“阳”字。笔者在评卷时,先表扬了他认真完成测试,肯动脑筋,然后鼓励他向同学或老师请教“阳”字的写法。后来他不但学会了“阳”字的写法,而且能写得很好。他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于是逐渐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
三、给予特需生问的“特权”
由于特需生的理解能力差,笔者允许他们可对不理解的题目或课文随时提出疑问,如果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笔者就面向全班学生进行解说;如果是个别性的问题,笔者就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能够促进特需生积极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如我班的特需生小明,他平时不大喜欢说话,提出的问题常常不着边际。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给予了他问的“特权”。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刚出示课文插图,小明就马上站起来问:“老师,为什么乌鸦的头那么大?”这一问,马上引得全班学生哈哈大笑。笔者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表扬他看图很仔细,肯动脑筋,笔者说这个问题只是印刷的问题,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关系不大。接着笔者鼓励他跟其他的学生再一起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根据课文的内容提出更好的问题。不一会儿,小明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乌鸦怎么会看见瓶子?看见瓶子里有水,又怎么会喝不着呢?”笔者马上表扬他:“你问得真好,现在我们就你提出的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话音刚落,学生们的掌声又再次响了起来。小明红着脸微笑着坐下了,这一节课他上得很认真。从此以后,语文课上小明经常提问题,而且提问的水平也逐渐提高了。
四、给予特需生练习的“特权”
无论是提问还是做练习题,笔者都优先照顾特需生,让他们有机会多说多练。对于课堂提问的设计,笔者一般都兼顾两头,平衡中间。较易的问题先请特需生回答;较难的问题,若特需生有回答的欲望,笔者也优先照顾他们。课堂练习笔者一般分成两个层次来设计:第一层次是较容易的,适合特需生或一般学生解答:第二层次是较难的,适合优等生解答。练习后的交流讨论可以是纵向的(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也可以是横向的(同一层次的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以优带差)。练习时,做完第一层次练习的学生,有时间也可做第二层次的练习,反过来,做完第二层次练习的学生,有时间也可做第一层次的练习。如,在教完《要下雨了》一课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填空练习:
第一层次:下雨前,燕子飞得( );小鱼( )到水面上来;蚂蚁忙着搬( )。这是( )的现象。
第二层次:读了课文,你知道下雨前,燕子( );小鱼( );蚂蚁( )。除了这些,我还知道下雨前的现象有 。
分层次的练习,既满足了优生的求知欲,又让特需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给予特需生优先批改作业和接受面批的“特权”
教师给予特需生优先批改作业和接受面批的“特权”,能及早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及早帮助特需生拾遗补阙,帮助特需生纠正学习上的错误。如《王二小》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有一道题要求用“常常”写一句话。笔者在课堂上已经解释了“常常”的意思,并让学生口头造了例句。可是,造句本收上来一看,仍有一位特需生是这样造句的:“这只铅笔常常的。”发现这种情况后,笔者马上请这位特需生来办公室面批他的作业,了解他这样造句的原因。原来,他认为“常常”就是“长长”。于是,笔者再次为他讲解“常常”与“长长”的意思,并要求他根据意思再进行造句。这一回,他总算是把句子造正确了。笔者和他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以上就是笔者给予特需生的五个“特权”。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五个“特权”对于促进特需生的转化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特需生;学习兴趣;学习欲望;转化策略
“特需生”是指或思想上不求进取,或身体方面存在问题,或学习成绩较差,或纪律涣散,缺乏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水平不高,生活能力比一般的学生要弱一些,并且在身体方面存在一些特殊的问题等,这一类学生也常常被教师称为“后进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们经常被忽略,被其他学生歧视。特需生学习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激发特需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给予他们学习的“特权”是个较好的办法。那么如何激發特需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策略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给予特需生说话的“特权”
特需生在课堂上之所以怕回答问题和讨论,大多是因为他们怕自己说得不好而被其他同学笑话。因此,笔者尽力让特需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说话。例如,允许他们在回答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不会用普通话表达的可以用广州方言补充说明,还可以加上手势动作、神态表情加以表达。然后,笔者根据他们表达的意思提示他们用上相应的普通话词汇来表达。又如,当教师提出要求后,特需生如果有了自己的想法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回答。特需生的回答无论对错,笔者都会诚恳地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特需生有了这样的“特权”,胆子就会慢慢变大,渐渐地就可以用普通话说出完整而准确的句子。我班的特需生小文原来说话结结巴巴的,连自己的想法都表达不清楚,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他现在已能清晰流畅地回答问题了。如小学语文第二册第2课时有一道用“也”字写一句话的课后练习题,笔者要求学生先说后写。结果小文第一个站起来说:“班长是三好学生,我也要争当三好学生。”他刚说完,就获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如果是在以前,他连站都不敢站起来,更别说能用这么标准的句子来表达了。
二、给予特需生写的“特权”
特需生的学习基础差,口头表达有困难,让他们动笔写就更困难了。正因为如此,他们对组词、造句、写一段话等没有什么兴趣。于是,笔者就给予特需生一个写的“特权”,让他们遇到不懂的字词时,可用拼音甚至是图画代替,方便他们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笔者发现特需生对写产生了兴趣。特别是小黄,他原来比较好动,识字能力较差,很难让他稳稳当当地动笔组词、造句、写一段话。测验时,有一些题目不会做他就空着。可现在不同了,不会的他就通过画图来表示。有一次,题目要求用“太”字组词,于是他就组词“太阳”,但他不会写“阳”字,所以就在旁边画了一个太阳表示“阳”字。笔者在评卷时,先表扬了他认真完成测试,肯动脑筋,然后鼓励他向同学或老师请教“阳”字的写法。后来他不但学会了“阳”字的写法,而且能写得很好。他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于是逐渐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
三、给予特需生问的“特权”
由于特需生的理解能力差,笔者允许他们可对不理解的题目或课文随时提出疑问,如果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笔者就面向全班学生进行解说;如果是个别性的问题,笔者就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能够促进特需生积极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如我班的特需生小明,他平时不大喜欢说话,提出的问题常常不着边际。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给予了他问的“特权”。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刚出示课文插图,小明就马上站起来问:“老师,为什么乌鸦的头那么大?”这一问,马上引得全班学生哈哈大笑。笔者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表扬他看图很仔细,肯动脑筋,笔者说这个问题只是印刷的问题,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关系不大。接着笔者鼓励他跟其他的学生再一起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根据课文的内容提出更好的问题。不一会儿,小明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乌鸦怎么会看见瓶子?看见瓶子里有水,又怎么会喝不着呢?”笔者马上表扬他:“你问得真好,现在我们就你提出的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话音刚落,学生们的掌声又再次响了起来。小明红着脸微笑着坐下了,这一节课他上得很认真。从此以后,语文课上小明经常提问题,而且提问的水平也逐渐提高了。
四、给予特需生练习的“特权”
无论是提问还是做练习题,笔者都优先照顾特需生,让他们有机会多说多练。对于课堂提问的设计,笔者一般都兼顾两头,平衡中间。较易的问题先请特需生回答;较难的问题,若特需生有回答的欲望,笔者也优先照顾他们。课堂练习笔者一般分成两个层次来设计:第一层次是较容易的,适合特需生或一般学生解答:第二层次是较难的,适合优等生解答。练习后的交流讨论可以是纵向的(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也可以是横向的(同一层次的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以优带差)。练习时,做完第一层次练习的学生,有时间也可做第二层次的练习,反过来,做完第二层次练习的学生,有时间也可做第一层次的练习。如,在教完《要下雨了》一课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填空练习:
第一层次:下雨前,燕子飞得( );小鱼( )到水面上来;蚂蚁忙着搬( )。这是( )的现象。
第二层次:读了课文,你知道下雨前,燕子( );小鱼( );蚂蚁( )。除了这些,我还知道下雨前的现象有 。
分层次的练习,既满足了优生的求知欲,又让特需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给予特需生优先批改作业和接受面批的“特权”
教师给予特需生优先批改作业和接受面批的“特权”,能及早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及早帮助特需生拾遗补阙,帮助特需生纠正学习上的错误。如《王二小》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有一道题要求用“常常”写一句话。笔者在课堂上已经解释了“常常”的意思,并让学生口头造了例句。可是,造句本收上来一看,仍有一位特需生是这样造句的:“这只铅笔常常的。”发现这种情况后,笔者马上请这位特需生来办公室面批他的作业,了解他这样造句的原因。原来,他认为“常常”就是“长长”。于是,笔者再次为他讲解“常常”与“长长”的意思,并要求他根据意思再进行造句。这一回,他总算是把句子造正确了。笔者和他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以上就是笔者给予特需生的五个“特权”。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五个“特权”对于促进特需生的转化能起到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