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一、执中、弘大道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m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之为经典,在于其内蕴的博大精深,具有蓬勃的生命张力和无限的延展可能。中国古代经典中,儒家经典地位最尊;儒家经典中,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惟《尚书》最尊”。《尚书》关涉兴废存亡,诠释天道政理,引导修齐治平。《尚书》为大道之学,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就指出:“凡学者必精此书,次览群籍。”当下,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尚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尚书》的当代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彰显。
  《尚书》为政书之祖,上起唐虞,下迄东周,广记圣君贤相之善政嘉谟,标举“先王政治”,樹立中国传统治政理想;强调以德范位,主张举贤让能,确立中国传统治政准则,明确士人的价值取向。《尚书》中的政治智慧是上古中国政治实践的产物,并在中国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完善,因而对于探求中国特色的治政理念有着无可替代的借鉴价值。
  《尚书》治政强调“正德、利用、厚生”的“三正”原则,正身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修身主张“勤”“俭”“谦”“和”:“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满招损,谦受益”,“神人以和”。可以说,《尚书》为当下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读本。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从道德文化层面研读《尚书》,可以为匡正人心、凝聚正能量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尚书》是中华文明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概念、观点的渊薮。例如《尧典》首倡“修齐治平”的政治哲学思想:“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大禹谟》所载虞廷“十六字诀”是宋明理学庞大学术体系的理论基础。《尚书》悠久的思想智慧通过历代注家的阐释直接介入生气勃勃的时代思想建构,这些思想在今天同样可以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研读《尚书》就是追本溯源,继往开来,延续传统文化的学术正脉。
  《尚书》的文本内容、文化特质与汉字文化圈内各民族的古代文化相契合,具有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具备的心理接受惯性。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无视自己的历史传承与文化积淀,没有一个生命个体会拒绝血缘联系和认祖归宗。全面整理和深入研究《尚书》及《书》学文献,有助于在国际对话中激活对方的历史记忆,提升己方的文化自信。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共同整理和研究《尚书》及《书》学文献,有助于寻找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形式新内容。这是中华文化高品质国际传播应该采取的最为正确有效的策略。
  《尚书》作为经中之经,典中之典,历来诠释者众多。其荦荦大者,诸如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宋代蔡沈《书集传》、清代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近人曾运乾《尚书正读》、杨筠如《尚书覈诂》、周秉钧《尚书易解》、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历代学者薪火相传,探隐索微,解疑释难,新著迭出,《尚书》已经不像唐代韩愈感叹的那样“周诰殷盘,佶屈聱牙”了。
  《尚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句,提出“一”“中”
  “精”的概念。此次诠解《尚书》,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整理注释《尚书》,采取以《书》治《书》的原则,“一”“中”“精”正可概括本次诠解之态度宗旨。
  所谓“惟一”,就是专一,专一体现国家的文化政策。古往今来,各种各样的《尚书》注释本体现的都是宋代陆九渊倡导的“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注释者的主观意识比较强,往往为注释者一家之言。本书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系由中宣部支持指导,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尚书》作为丛书之一部,其解读必须十分注重国家意志的正确、合理表达,在观点表述、术语使用等方面尤为审慎,力图精准妥帖。
  所谓“执中”,就是对于不可避免的学术争论,执行中正的立场。《尚书》具有复杂的流传历史和特殊的文本状态,不仅有今古文之争,亦有真伪之辨;不仅有官方勒石,亦有私家传抄;不仅有多家并行之世,亦有传播中断之时,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扑朔迷离。《尚书》的学术问题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许多问题至今诚难定论。例如孔传古文《尚书》真伪的问题,从宋代争论到当下,一直是《尚书》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叙述《尚书》学简史绕不开的问题。此次诠解,则仅作客观陈述,不作是非论断,均采用“学界一般认为”或“有些学者认为”等表述,避免主观评判。当然,亦非所有问题皆人云亦云,国家重大项目必须具备应有的学术品位和学术质量。对于有些学术问题,解读者认为具有充分的学理依据和文献依据,可为共识者,亦加考辨,设为新说,释疑解惑。例如历代文献称引伏生今文《尚书》,或谓28篇,或谓29篇,令人费解。今说明28篇为伏生所传《尚书》本,29篇为官方定本,多出的一篇是汉武帝时朝廷所得的《泰誓》。
  所谓“惟精”,是指本书从撰写到审订,从修改到校对,惟求精益求精。本书初稿完成后,陈祖武先生和姜广辉先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审订,反复斟酌,反复校改,投入了大量精力,力求导读精准,注释精核,旁批精彩,点评精要,用语精炼。《尚书》文辞艰涩,异文通假,俯拾皆是;又内容广泛,包罗万象,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法律、天文、地理、语言、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吟咏推敲,斟酌琢磨,不胜其难,改不胜改。然而,有赖国家图书馆组织得当,主编指导得力,所有组织者、编写者、审定者、编辑者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群策群力,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追求精善完美。样书出来后,丛书主编袁行霈先生还从北京给解读者打电话,讨论“导读”中的几个问题。袁老年过八旬,当时更兼抱恙,一谈就谈了近30分钟,其心可敬可佩,其情真挚感人。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我们的民族饱经忧患,却又能一次又一次浴火重生。历史是螺旋式发展的,迎接当今的各种挑战,我们需要从祖先那里寻求中华民族不老的生命密码和丰富的生存智慧。圣人曾言:“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尚书》疏通知远,垂世立教,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政典史籍。我们应该认真阅读《尚书》,恢弘至道,兴我中华。
  (作者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委)
其他文献
《三国演义》第一句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绘画的交流和互相借鉴也是如此。  人类社会不发达时期,不仅东西方绘画区别巨大,就在中国境内,南北东西各地的绘画也是不同的。那时候,地方画派的特点很鲜明,尤其是南北的画风更是截然不同。  先談中西画的区别。中西最早的绘画主要都是以面的形式表现,也有以线的形式表现的,但很少。中国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岩画、彩陶画、镶嵌图、漆绘,差不多都是以面的形
期刊
《资治通鉴》选读  上命有司为安禄山起第于亲仁坊a,敕令但穷壮丽,不限财力。既成,具幄帟器皿,充牣其中,有帖白檀床二b,皆长丈,阔六尺;银平脱屏风c,帐一方一丈八尺;于厨厩之物皆饰以金银,金饭罂二d,银淘盆二,皆受五斗e,织银丝筐及笊篱各一;他物称是。虽禁中服御之物,殆不及也。上每令中使为禄山护役,筑第及造储偫赐物,常戒之曰:“胡眼大,勿令笑我。”  禄山入新第,置酒,乞降墨敕请宰相至第f。是日,
期刊
明朝灭亡之后,各地尚有不少武装力量继续与清军周旋。在这些反清武装中,势力较强、影响较大的要数郑成功。他曾以厦门、金门为基地,长期组织抗清斗争。在北上抗清接连遭遇挫折后,郑成功于1661年挥师渡海,发起收复台湾之战,从荷兰人手中夺回台湾岛,使得这座宝岛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一、立志收复台湾  16世纪后半叶,荷兰开始崛起,很快就建立起强大的海上力量。17世纪初,荷兰政府开始在其亚洲殖民地建立东印度公司
期刊
古代从政者的六门必修课(三)一、乐:领导修养  什么是“乐”?就是音乐。这个字的繁体写作“樂”。  “乐”是五声八音之总名。您看“樂”这个文字的字形,就像丝弦绑在木上,上面还有调弦器呢,“樂”就是活脱脱的一把琴瑟,后来引申指音乐,包括人唱的“音”和乐器弹奏的“音”两个方面。所以班固说音乐来自人的本性,能够沁入骨髓。(《汉书·礼乐志》:“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
期刊
《论语·学而》载,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所说的“国”与今天的“国”在含义上有差别。那时的“国”是在一个大家共认的“君主”(当时的代表是周天子)的领导下,有一定独立性的诸侯国。那么,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国呢?  儒家讲仁爱,讲人伦的社会秩序,讲德治为主的人文化成,努力使人生及社会的发展构筑于向前向善的“正能量”基础之上。但是,这种正义是拥有力量的“正义”,并非完全
期刊
况钟(1383—1442),字伯律,江西靖安县人。《明史》卷一六一有专传。况钟初为书吏,因才华卓著,受到礼部尚书吕震的赏识,被任命为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升任礼部仪制司郎中。宣德五年(1430),四十八岁的况钟迎来了他仕途上的一个转折点——出任苏州知府。在苏州任内,他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除奸革弊,为民办事,深得苏州百姓的赞誉和爱戴,苏州百姓将其视为“青天”,称他为“况青天”。况钟任苏州知府长达十三年之
期刊
北宋初期文坛,沿袭五代“西昆体”的沉闷陈腐之气、浮艳艰涩之风。  一天,欧阳修偶然发现了唐代韩愈的一篇遗稿。真是清新夺目!他爱不释手,乃至忘了吃饭睡觉。自此,欧阳修通过认真创作和大力提倡,开展了蓬勃向上的古文革新运动。  欧阳修的朋友钱惟演在洛阳修了一座驿舍,以这座驿舍为题材,他请欧阳修、谢希深、尹师鲁三人各写一篇文章。谢希深写了七百字,欧阳修写了五百多字,尹师鲁写了三百八十字。尹师鲁的文章语言精
期刊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是南北朝时期周兴嗣所编《千字文》的开头。作为中国历史上流传很广的一部启蒙读物,《千字文》不仅教儿童识字,更通过对天地万物、文化历史、人生义理的描述来塑造儿童对世界的认知。面对如此宏伟的图景,该从何着手呢?《千字文》先以一句“天是黑色的,地是黄色的”起首,再徐徐展开一幅大千世界的图卷。世间万象,周兴嗣却选择从天地的色彩入手,实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让人不禁联想到色彩在中国传
期刊
汉制依秦而变  西汉的监察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是汉武帝对地方实行的刺史出巡制。二、西汉地方的刺史出巡制  西汉对地方的监察最初沿用的是秦朝的做法。汉惠帝时,一度在部分地区恢复了监郡御史制度,监郡御史两年一任,要求他们每年的十月到朝廷奏事,十二月再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后来又扩大范围,在中央所辖各郡都设置了监察御史。但这些御史的任务比较杂,在秦朝时的监察效果就不太理想。比如当年刘邦做泗水亭长
期刊
提到李白,我们立刻会想到“诗仙”,会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确,李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历史人物了,他的诗歌,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至今仍广为传诵。少年时代的蜀中生活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活了六十二岁。在这六十二年中,李白有四十余年(十三岁到五十五岁)生活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我们知道,唐玄宗统治前期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