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承中发展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rtrac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泽森的画是典型的“岭南派”特色,而且是“岭南派”发展到现阶段的新特色画。有人称之为“新岭南派”,也未尝不可。
  “新岭南派”继承了“岭南派”的艺术精神和观念,但又有所发展。
  


  先谈继承。“岭南派”的几位创始人提出“折衷中西”,“撷中西画学所长,互作微妙的结合”(高奇峰语)。高剑父还说:“对于绘画,要把中外古今的长处来折衷地和革新地整理一遍,使之合乎中庸之道,所谓集世界之大成。要有国画的精神气韵,又有西画之科学技法。”又说:“汝希望这新国画,成为世界的绘画。”古今中外的长处都有,这就是“岭南派”的特色。所以“岭南派”有两个源头,一是传统,二是西方。
  “传统”的源头是通过居巢、居廉兄弟学习内地的。“二居”原籍是江苏扬州宝应县,后落籍广东,又应东莞张敬修及其侄子张嘉谟之邀,长期居住东莞。居廉的艺术鼎盛期也是在东莞时期。所以,“岭南派”的一个源头也就在东莞。居廉的画师法恽南田。“岭南派”的“二居一陈”都是居廉的学生。他们是通过居廉学习内地传统。“二高一陈”都留学日本,他们通过日本学习西方,当然也学习日本。
  黄泽森长期在东莞工作,他出生于广东省顺德市,也就在东莞市附近。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东莞市生活,现任东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东莞市正是“岭南派”的源头重镇,黄泽森在这里,真是得天独厚。
  黄泽森在广东人民艺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学习过,学的是经过消化了的西式教育,他的老师杨之光是徐悲鸿的学生,徐悲鸿留欧8年,回国后,把欧式的美术教育带到中国,又经杨之光带到广州美术学院,黄泽森曾得其亲炙。而且黄泽森也认真研究过西方的绘画和西方的其他文化。他多次去国外,尤其是去欧洲、美洲,考察美术,去博物馆、美术馆中研究西方大师们的杰作。
  


  所以说,黄泽森学习绘画艺术的两个源头,一是“传统”,二是“西方”,也正和早期岭南派是一致的,而且他得到的也都是正统。他自己说“走的是正道”,这是符合实际的。
  但早期的“岭南派”是以画花鸟为主的,虽然也画人物,但只是偶尔为之。“新岭南派”的画家们则以人物画为主,其中以杨之光的人物画最为突出,也最具代表。杨之光的画以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表现出西洋式的素描效果,十分逼真,严谨而准确,大异于老一代的“岭南派”,但却实践了老一代“岭南派”只“撷中西画学的所长,互作微妙的结合”的理论,推进了“岭南派”的发展,开始了“新岭南派”的时期。
  黄泽森应该算第三代“岭南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他虽然直接接受过杨之光等人的指点,但并没有停留在老师们的基础上,他在吸收老一代的长处之后,开始了新的探索研究。人物造型准确、严谨,这是“岭南派”和“新岭南派”的重要特点之一,黄泽森不能丢。他学过素描和油画,对人体的结构、解剖、肌肉作过深入的研究,并能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他年轻时就具有的基本功。他平时速写本不离手,对人物的动态变化了如指掌。黄泽森出版过人体写生集,他的人体造型能力已完全不成问题,他画人物已再不是为了学习人体解剖等知识,而是借人体为载体,体验国画的语言表现力。他画速写也是借速写中的人体动态来体验笔墨关系。
  “岭南派”的基础观念不可变,造型准确不苟的技法也必须继承,黄泽森要发展、变化“岭南派”,就在笔墨。他要增加绘画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杨之光已把国画人物的“惟妙惟肖”发展到极致,黄泽森要变化,他省去了人物的面部和形体的仔细刻画部分,当然,形神兼俱依然不减,甚至加强。他的线条、墨色都不是仅仅为了造型,而是和形结合共同表现他的情绪和艺术理想。他的笔墨(包括线条)更突出,更生动,更具生命力,且浑厚中饶其逋峭,苍茫中见其娟妍,都是更具特色的。同时,他借鉴西画中的色彩,但却以传统的水墨画激发表现出来。重色中,他喜欢用石绿、朱砂、雄黄;淡色中,他也用赭石、花青等,或点、或写、或任意挥洒,随意中不失法度,夸张时不离严谨。他改变了以往“岭南派”以素描为法则,以笔墨不离造型的谨严画法,黄泽森的笔墨任意挥洒,突破了造型的约束,但形体的严谨仍见于其中,而形、神都在传统的笔墨中显得更加生动了。
  尤为重要的是,黄泽森是在新的时代情境和文化视域中来延承“岭南派”开放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他基于开阔的国际文化视野探寻中国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精髓和神韵之所在,他追求的是更为广阔而深邃的审美体验和内心阐发。在题材上,他从来不将自己局限于一个狭窄的圈子,而是依从本心而广为涉猎。时从水墨人体的结构和运笔中把握水墨语言本体的生命力和张力;时又远赴天山,在草原、冰山、戈壁以及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中体味都市人群所久违的苍茫博大和率性豁达,他笔下的新疆舞蹈人物体态曼妙多姿,用笔洗练酣畅,透视着热情奔放的真挚性情和精神旨趣。
  


  这就是黄泽森对“岭南派”的发展和贡献。他的画显然和上一代风格大异。
  诗如其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黄泽森性格豪放,为人直爽,大方又大气,且善于学习,古人谓之“质粗而文细”,画亦如之。他的人物画,笔墨粗犷豪放,线条率意而骨箝,墨色随意而自然,浑厚中显露出一种潇洒的气度,豪迈中自有一种英爽之韵度;天真、空灵,又有很深的文化内涵。高剑父说:“新国画是综合的,集众长的、真美合一的、理想兼到的;有特色的精神气韵,又有西画之科学技法。”黄泽森都做到了。
  如前所述,黄泽森又发展了“岭南派”的绘画,他减化了西画的一些形式,增加了传统的方法,他的线条更灵活,更飞动,笔墨更率意,也许是他的性格使然,但也和他的研究有关。他和他同代的一批朋友共同努力,推动了“岭南派”绘画的发展,第二代“岭南派”和第一代的绘画不同,第三代又和第二代不同。有人说,他们已不是“岭南派”,实际上是“岭南派”发展到第三代的特色。黄泽森正是这一代画家中的突出代表之一。
  
  延伸阅读·评论
  岭南画派始于晚清时期,和粤剧、广东音乐一起被称为“岭南三秀”。作为近代中国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流派,岭南画派主张“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艺术原则,高举革新流变的创作大旗。其主要画家在传承中国画的笔墨传统的同时,注重写生,融中西绘画之长,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绘画样式;其主要作品大都生活气息浓郁,气氛酣畅热烈,色彩丰雅艳丽,水墨淋漓与色粉冲撞,呈现出独具情趣的气象。
  活跃于当代画坛的广东人物画家黄泽森,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性格开放,敏感于新鲜事物,青年时代受过系统的学院式教育,曾求学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于岭南画派一脉相承的杨之光、陈振国等老师,有着扎实的造型能力。长期以来他专攻人物画,尤擅长舞蹈人物水墨,作品充满激情和豪爽之气,水墨语言奔放洒脱而亲切自然,在承继和发展岭南画派的同时,又有一番清新的个人面貌。
  


  黄泽森的作品参加过第六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作品《荔香时节》获1984年广东省美展一等奖,《乡情系列·秋水篇》获“广东省第三届中国书画展”金奖⋯⋯但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凭着对绘画事业的热爱,一直锲而不舍地锤炼自己的绘画语言,追求艺术表现的新天地。
  黄泽森非常重视写生,近几年以来,他多次不辞劳苦地东奔西走去做人物写生,从中获得创作灵感。他在勤勉的写生中吸收新旧传统的画法,并根据客观对象和自己的感受加以变化,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他随广东省艺术家“走进天山”采风,捕捉鲜活的生命带来的艺术冲动;他独自去哈萨克,画出了“回望新疆”系列;又去了印度,在那里感受异国文化的魅力;还两次到西双版纳,傣家少女的灵气、纯美,赋予他新的灵感,在激动的创作状态中,他似乎模糊了写生和创作的界限,一幅幅一气呵成的写生画面,意趣俱全。
  在黄泽森的水墨人物画中,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他的舞蹈水墨人物。他塑造的人物轻盈、娟秀、婉约、典雅—“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宛如游龙举⋯⋯”读他的舞蹈水墨人物画,不由得使人忆起唐代诗人李群玉观《绿腰》舞后所赋《长沙九日登东楼现舞》中的美妙诗句。
  


  汉唐至今,舞蹈人物画一直都是很多画家青睐的艺术题材。20世纪以来现代写意水墨人物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涌现出叶浅予、杨之光等知名的水墨人物画家,使舞蹈人物画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绘画形式。作为杨之光的得意门生,黄泽森在作品中,用流畅的笔线和墨色的灵气,对舞蹈做出了富有艺术个性的诠释。舞蹈所包含的动态美、意蕴美、神韵美,通过肢体语言传达给人们。黄泽森以透彻入微的观察力,抓住舞者的动态节奏、运动结构和情调神韵,用简练的线条,准确的造型,勾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在《难忘新疆》系列作品中,黄泽森准确地把握了新疆舞的表演特点和新疆姑娘的外貌特征,用线肯定、率性,艺术语言充满流动的韵律感,人们似乎能感觉到姑娘们在跳舞时旋转的速度和冬不拉音乐的节奏。
  


  音乐是时间艺术,舞蹈是空间艺术,优秀的舞蹈人物画则将这二者融会在画面上。此时,水墨能起到其他材料无法取代的作用。黄泽森充分发挥水墨的旋律与节奏感,他的笔墨流畅、多变而精炼,他娴熟地利用生宣纸的特性,运用控制得当的水和气势恢弘的墨,以及欢快纯净的色,在纸上的晕染、渗透,奏出华采的乐章。近期作品《傣家舞蹈人物》在用笔墨和色彩的交响表现乐韵方面,尤为精彩。黄泽森在色彩上延续岭南画派的传统,流畅明快而富有顿挫的节奏,色彩和着墨色水分交织成的旋律,表现出极富南国情趣的画境。
  黄泽森说:“光劳动是画匠,光思考是空想。”确实,他自己是一位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艺术家。他对借鉴西画技巧以加强国画人物画的表现力,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恰当地利用西画的造型能力,使其有机地融合在国画的笔线中,前人做出了可喜的探索,其成就不应否定,今天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迈进;他对写生与创作的关系有自己的见解,他以为写生本身也是创造性的劳动,一件杰出的写生作品其艺术价值不逊于一幅情节性的绘画;他还坚持这样的观点:艺术家要真诚地对待客观世界,真诚地对待自己的艺术劳动,要在作品中吐露自己真实的感情。(邵大箴)
  
  我对泽森,从来乐于随俗惯称之为“森哥”(哥字念去声)。理由也许是十余年的交往,这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并未丝毫使我感到有过半点的凌人架势,我们总是以人的名义来相交。
  森哥是一个画人物画画得很好的画家,这我是早知的。近年却见他画起了舞蹈人物,尤其是新疆舞,且画得款款动人!
  前年我和森哥随广东省文联的采风队伍去了趟新疆,也都为新疆民族的浪漫热情而感动,其中少不了那些迷人的歌舞。
  我们的老祖宗说舞蹈起源于人的性情。孔夫子的弟子所著《乐记》其《师乙》章有云:“歌者为言也,长言之也。说(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不知乎舞之,足之蹈之也。”据此可窥鉴:真舞者当为性情中人也。
  森哥也是个性情中人,他能否舞,恕我不得而知,但其为人之洒脱豁达随和仗义,是我所感知的—想必像他这种德性的人,不太可能将舞蹈跳得何等玲珑精致吧。
  


  事实上,黄泽森笔下的新疆舞蹈也是“洗尽铅华”、去却妩媚的。他以扎实准确的造型功力,将舞动中的人物以娴熟的中国画笔墨表现于画面,他的中锋用笔既肯定而又富于节奏感,使人观之恍如听到手鼓鼓点和冬不拉的扣弦,而画中的水墨淋漓恰如我们在现场观赏新疆舞蹈时的酣畅。换句话说就是,黄泽森很好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语言,“时代地”表现了新疆民族舞蹈所蕴含的真挚、热情。
  画家黄泽森,在面对足可以让人心旌摇曳的新疆歌舞时,没有为舞台的眩目灯光、舞者衣饰的奢华浮华所左右,而深刻体味着质朴、奔放自由的本质。这就使看似信手拈来的这些舞蹈人物小品,厚厚地平添了人的格调和精神!这,又是许多自以为是的所谓“大师”们所无法体味和理解的!也正因此,画,要画得深刻感人,很难!
  在黄泽森笔下的新疆舞,我看到的已远不止对新疆“古丽”们的美丽回忆,更多的却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陈永锵)
  
  黄泽森画了很多画,画了几十年画,我认识他也是三十年上下,这人,是好人,是“认真”的人。美术这个事业,是需要“认真”二字,我看,黄泽森就是一个十分“认真”的画家。
  黄泽森不是一个艺术家,而是一个美术家。之所以要这么说,是因为如今很容易乱。黄泽森的画,是真正的美术。要真走入美术,是要下足功夫的!可喜的是,他做到了。深入了,真不容易。
  黄泽森很知道舞蹈这件事,画起来可真的难,舞得起不起来,又何况要来一来美!你看美术家天天忙,都在看舞画舞,“难忘”“难忘”,这二字,要忘多少年月!我说,美,是真难得的!
  黄泽森多年锻炼笔墨,为的是更加笔墨!有人说笔墨等于零,好在还有千千百百画者,将更踏实地笔墨一番!记住,笔墨即是模式!模式之所以是模式,正是不灭而勇生!但望静静再想!
  黄泽森画舞蹈,是一种心中而来的冲动,是一种动极而来的美感。我认为黄泽森画的舞蹈,一半是舞,一半是想,唯有这舞这想就舞来想来这美!因而,我认为黄泽森画出的美,抹不掉!
  我舞不得,画舞更不成。因而看黄泽森画舞,很高兴,很入神。但愿黄泽森一画再画,一舞再舞,舞个好天地!(林 墉)
  
  泽森兄笔下奔放曼妙的舞者,如诗若画的天山,分明投注着他的热情、激情和欢情,在素净平整的宣纸和幻变的丹青中,洒脱而自如地挥出舞者的欢愉和快乐,舞出舞者的韵律和奔放,使我们朝觐艺术的心随起舞的维族男女找到森林、原野、雪峰、草原中祝福生活、讴歌生命、沐化灵魂的源头,找到解脱城市程式化生活的通途。
  


  可以想见,没有长期的笔墨磨练,没有过硬的造型基本功,没有生活的根底,就无法画出舞者那种翩然飘逸、出神自在的特定状态;无法把舞者那种陶醉和升腾中的欢乐刻画得淋漓尽致、鲜活美妙;无法把舞者的身体形态和灵魂律动作高度的概括表现。泽森兄的心是细腻而跳跃的,笔随心动,心随舞起,走墨泼彩,笔笔相生,笔下线条色彩被舞者导引,随之欢动腾跃,曲张俯合⋯⋯画者为痴,观者如醉,恍恍间进入了大化境。
  泽森兄出身科班,功夫扎实自不必说。他凸现的是一种通过舞蹈表达的内在的视觉冲击,把婀娜舞姿凝结成风情万种的瞬间永恒,让我们读到了节拍和韵律,领略到具有文化底蕴的动感激情,宣示着一种优雅而率真,高尚而单纯的理想之美。
  泽森兄继续舞动着画笔,预示着将在自己艺术生涯的舞台上舞出更多的精彩舞步。作为老友,我为他送上一个美好的祝福。
  (许钦松)
  
  延伸阅读·参考书目
  《难忘新疆》,黄泽森,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
  《黄泽森画集》,黄泽森,中国画报出版社,1999年出版。
其他文献
一宫廷画家之培育    (一)清前期宫廷美术教育的基本情况  宫廷美术的学习和教育一方面指画家间互相切磋和学习,另一方面指宫廷内部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从第一个方面来看,此时期的绘画氛围比较活跃,各画家比较注重相互的学习和交流。他们的学习和交流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通过合作来实现学习和交流。如“乾隆元年十一月十五日,画画人沈源来说,太监毛团传旨,着唐岱、郎世宁、陈枚商酌画《岁朝图》一幅”
期刊
[梁江琐言]之一    偶翻旧日剪报,看到1993年6月20日《粤港信息日报》刊出记者采访我的一份报道,标题便是《艺术市场“虚热症”》。仍值得摘引几段于此:  “艺术果真走入了市场,甚而至于“热”起来了吗?论说者莫衷—是。记者近日与美术批评家梁江谈起,他却干脆利落答曰:“虚热症”。    “何故?首先,国内至今并未真正建立起可称为“艺术市场”的运作系统。艺术作品的陈列、流通、定价、买卖运作远远谈不
期刊
br>
期刊
镇江历来是文人荟萃的地方,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历史上在镇江形成的“京江画派”对近现代中国画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镇江的美术事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为了把镇江地区从事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家组织起来,于1957年创建了“镇江国画室”,1978年改名为“镇江国画馆”,1989年定名为“镇江中国画院”。它是江苏省最早成立的画院之一,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固山中峰。  上个世纪80年代
期刊
刘廷龙  祖籍安徽怀远,生于新疆哈密。现为安徽省书画院院长,国家高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廷龙的书法艺术总体上是属帖学一路的,但又看不出哪家哪派。这自然使我想起了东晋王微在《叙画》里所言“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清流”,而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石涛也曾言:“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
期刊
一    李可染于1950年发表的《谈中国画的改造》一文是在中共全国政权建立后较早由画家撰写、并及时发表的重要文章之一,在近年来的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中是常被研究者引用的重要文献。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谈到的是一个对于当时国画的处境的判断:中国画随着新政权的建立而受到了厄运:  曾经被买办官僚支持着的中国画市,突然断绝主顾。不少画铺改业了,很多中国画家无法维持生活,使中国画受到了从来所没有过的冷落,
期刊
“柔术村”是钟孺乾一个系列作品的题目,但综观钟孺乾迄今为止的全部作品,可以发现这个题目竟令人吃惊地对应着他整个的艺术世界;或者说他的艺术世界就是一个可理喻却不可言清的迷宫般的“柔术村”。    “村”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社会概念,还是一个相当“中国”的概念。特别体现了以农业为本的乡土中国特征。钟孺乾把自己艺术的视觉世界称为“村”,传达出他不仅要执守一方领地,而且要自由主宰这方领地,还要使这
期刊
斯舜威  1957年出生,斋号平闲堂。曾任《美术报》总编辑。业余书法爱好者,业余文学爱好者,业余书画评论爱好者。现仍供职于《美术报》社。      斯舜威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四十学书》,一篇是《选择书法》,谈的都是学习书法的切身感受。他坦言自己学书起步比较晚,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是把书法当作生命的组成部分来对待的,对书法充满了真挚的感情。  人们对斯舜威的观点犀利、文笔清新的书法评论文章可能
期刊
2007年1月19日“花言鸟语——北京画院珍藏写意花鸟画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这个展览荟萃了从海派吴昌硕、潘天寿、唐云到京派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陈半丁、李苦禅、郭味蕖、王雪涛和周思聪等20世纪写意花鸟画名家的精心之作。  1月24日上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第一会议室举行了此次画展的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杨延文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张立辰、邵大箴、薛永年、刘曦林、李松、夏硕琦、郎绍君、刘龙庭、李魁
期刊
期待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新宠    西 沐《美术报》2007年3月29日   中国画当代形态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并不等于当前的、眼下的所有艺术,当代形态与现代形态、古典形态等有关逻辑上的联系,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当代形态相对于其他艺术形态,有着自己的价值系统和判断标准。具体来说,中国画的当代形态有几个基本的特征,最为主要的还是在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强调现代感、当代性与出新。所谓中华民族特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