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听了两堂历史课,讲授的内容均为《三国鼎立》,印象最深的是两位教师对同样问题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案例一】
师:同学们,曹操为什么要带兵南下呢?
生:为了得到二乔。(教室里一阵哄笑)
师:又是你这个“捣蛋鬼”,少说两句没人当你是哑巴!
此生垂头丧气,满脸委屈,嘴里嘟嘟囔囔,小嘴撅得老高,眼眶里蓄满了泪水。
【案例二】
师:曹操为何挥师南下呢?
生:为二乔。(教室里同样是一阵哄笑)
师:(面带微笑)嗯,有意思!××同学,请问此话有何根据?
生:有杜牧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为证。
师:××同学很不错!俗话说“文史不分家”,你能将文学与历史结合起来,很好。但老师要告诉你的是,文学是以形象来表现主题,诗人杜牧不直言假如“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吴国的命运,而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以小见大、借题发挥;而历史则讲求真实,不能虚构。同学们想想“二乔”在这里指代什么?
生齐答:南方。
师:完全正确,加10分!诗人杜牧寓庄于谐,运用借代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机遇的重要。
原来哄闹的课堂顿时变得寂然,同学们一个个微微颔首,兴趣盎然。
不同的评价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非常在意老师与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恰当的评价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反之,教师的随意教学,未加思考的语言,都可能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乃至以后的成长与发展。上述案例一中,学生的回答是有创造性的,但是那位教师的评价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并予以当头棒喝,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有可能会使这位学生对老师产生逆反甚至仇视心理,进而导致厌恶这门学科。案例二中的教师却善于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了课堂生成性资源,让课堂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推进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可以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提升。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呢?
1.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
当师生围绕文本内容展开真情互动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此时,课堂上便会催生出层出不穷的课堂资源,一些极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作为一个有“动态生成”意识的教师,要能够敏锐地捕捉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性资源,恰当运用,促进教学进程和学生发展。
2.准确甄别生成性资源。
并非所有的生成性资源都是有用的,需要教师凭智慧去判断这些资源是否有效,然后沙里淘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反之,如果处理不当,一些节外生枝的事件不仅不能成为课程资源,反而会阻碍课堂教学。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能够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
3.睿智处理生成性资源。
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像苏格拉底那样,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为课堂生成的学生智慧“接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效的课堂资源不仅仅指学生正确而独到的见解,也包括一些错误的信息。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正确的资源,同时,还要善待学生课堂出错,利用错点资源,拓展生成空间。
学生限于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磨练和失误,最终变得聪明起来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们通常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因此,千方百计避免或减少学生出错。但是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处置不当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其实,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正是教学的巨大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教师对待错误要有良好的心态和一双独具的“慧眼”,要把错误看成是由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生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只有让“生成”走向“有效”,只有将“生成”与“有效”和谐结合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立体的真实的课堂状态。如果一味追求生成目标,会使教学走向“无目的”的误区和尴尬;如果漫无目的地制造生成,看似发展了学生,实质是误导了学生,看似生成了精彩,实质是败笔所在。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段话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充分挖掘课堂资源、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学中如果教师在不脱离文本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真实思想,在课堂中把握住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并充分利用有效的生成性资源,定能不断激活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县第八中学)
【案例一】
师:同学们,曹操为什么要带兵南下呢?
生:为了得到二乔。(教室里一阵哄笑)
师:又是你这个“捣蛋鬼”,少说两句没人当你是哑巴!
此生垂头丧气,满脸委屈,嘴里嘟嘟囔囔,小嘴撅得老高,眼眶里蓄满了泪水。
【案例二】
师:曹操为何挥师南下呢?
生:为二乔。(教室里同样是一阵哄笑)
师:(面带微笑)嗯,有意思!××同学,请问此话有何根据?
生:有杜牧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为证。
师:××同学很不错!俗话说“文史不分家”,你能将文学与历史结合起来,很好。但老师要告诉你的是,文学是以形象来表现主题,诗人杜牧不直言假如“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吴国的命运,而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以小见大、借题发挥;而历史则讲求真实,不能虚构。同学们想想“二乔”在这里指代什么?
生齐答:南方。
师:完全正确,加10分!诗人杜牧寓庄于谐,运用借代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机遇的重要。
原来哄闹的课堂顿时变得寂然,同学们一个个微微颔首,兴趣盎然。
不同的评价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非常在意老师与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恰当的评价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反之,教师的随意教学,未加思考的语言,都可能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乃至以后的成长与发展。上述案例一中,学生的回答是有创造性的,但是那位教师的评价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并予以当头棒喝,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有可能会使这位学生对老师产生逆反甚至仇视心理,进而导致厌恶这门学科。案例二中的教师却善于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了课堂生成性资源,让课堂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推进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可以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提升。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呢?
1.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
当师生围绕文本内容展开真情互动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此时,课堂上便会催生出层出不穷的课堂资源,一些极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作为一个有“动态生成”意识的教师,要能够敏锐地捕捉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性资源,恰当运用,促进教学进程和学生发展。
2.准确甄别生成性资源。
并非所有的生成性资源都是有用的,需要教师凭智慧去判断这些资源是否有效,然后沙里淘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反之,如果处理不当,一些节外生枝的事件不仅不能成为课程资源,反而会阻碍课堂教学。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能够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
3.睿智处理生成性资源。
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像苏格拉底那样,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为课堂生成的学生智慧“接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效的课堂资源不仅仅指学生正确而独到的见解,也包括一些错误的信息。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正确的资源,同时,还要善待学生课堂出错,利用错点资源,拓展生成空间。
学生限于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磨练和失误,最终变得聪明起来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们通常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因此,千方百计避免或减少学生出错。但是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处置不当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其实,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正是教学的巨大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教师对待错误要有良好的心态和一双独具的“慧眼”,要把错误看成是由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生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只有让“生成”走向“有效”,只有将“生成”与“有效”和谐结合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立体的真实的课堂状态。如果一味追求生成目标,会使教学走向“无目的”的误区和尴尬;如果漫无目的地制造生成,看似发展了学生,实质是误导了学生,看似生成了精彩,实质是败笔所在。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段话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充分挖掘课堂资源、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学中如果教师在不脱离文本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真实思想,在课堂中把握住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并充分利用有效的生成性资源,定能不断激活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县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