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里的大学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原西南师范大学附中)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西南大学的附属中学,重庆市教委直属重点中学,全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区域)合作体成员,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中国一瑞典合作“环境小硕士(YMP)”中国项目实验学校;是首批国家级绿色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重庆市安全文明校园、重庆市德育示范学校。
学校地处重庆都市花园北碚,自然风光迷人,人文精神深厚,是教育理想光芒最先照耀之地,是文气馥郁的教育净土。秉承“立人-新民”的办学理念,践行“行己有耻,君子不器”的校训,依托大学领先的教育理念、资源、科研、师资培训和设施设备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形成不可复制的软硬实力,多项办学指标引领重庆基础教育,凸显出独特的办学优势和办学品格,着力打造“中学里的大学,真教育的殿堂”。
创新模式 搭建学生成长大舞台
“提高中华民族创新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希望在青少年。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异口同声,共同呼吁出这一时代强音——教育,必须赋予创新的内核!创新,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凝结性表现,是一个人潜能和价值的充分实现。
应试教育,承担不起创新之重。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作为置身其中的教育部直属师大附中,西南大学附中悉心探索素质教育之道,逐步形成了学生主体、专家引领的“课程-项目-大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作法是:提炼研究性学习模式,融科技教育和环境教育于一体,高效实施国家课程,创设探究性的自由多元第二课堂,引入高校和地方科研平台联合培养。
高屋建瓴 奋力推进科技教育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10年9月在重庆市乃至全国首开创新实验班,借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之际,充分发挥西南大学的科技和教育资源优势,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2011年12月成立了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领导小组,张万琼校长任组长,邓晓鹏书记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课程研发中心,挂“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牌子,负责“雏鹰计划”日常工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负责创新实验班建设工作,带动全校学生广泛开展创新教育。2012年9月,重庆卫视连续25天播放学校创新实验班实施情况视频。同月,在第七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典礼上,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亲自为西南大学附中颁发“创新培育奖”的荣誉,以褒奖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有机渗透 丰富科技教育内涵
为进一步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落实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和要求,增强未成年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在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设置研究性学习必修课,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并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风采,推广自己的成果,形成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校园氛围,进一步推动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工作。学校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二届研究性学习成果多媒体展,并从中遴选推荐优秀项目参加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
仅2013年上半年,学校学生就在第28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重庆市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3个、专项奖5个,学校获优秀组织奖,4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阀门限位开关凸轮调整装置》和《綦江河重庆市江津段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调查研究》2项目成功入围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013年8月6日双双斩获银牌;3名学生在重庆市第二届中小学科技活动节中分获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科技小能手;1个项目获第四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彭丽宇同学获全市环保达人;杨诗程同学获第八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2013年8月中旬,4个雏鹰计划项目应邀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上交流等。
今年以来,学校“雏鹰计划”师生利用寒暑期和周末,应邀对綦江河江津段、嘉陵江郭家沱段、湖北坪坝营、黔江凤池山、四川花萼山等地进行快速生物多样性评估,研究过程中的重大发现受到央视国际中国新闻、重庆卫视重庆新闻联播、人民网、腾讯·大渝网、《重庆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学校相继获得“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示范学校”“中国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行动项目学校”和“重庆市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学校”等荣誉称号。
此外,还组织学生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游学,并组织学生进入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现代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等“雏鹰计划”基地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特色发展 创新型校园硕果丰
近年来,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2003年成立的“中国-瑞典环境小硕士”项目组,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和瑞典隆德大学国际环境学院联合颁发的中-瑞“环境小硕士”中国项目学校、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青年科学节科普展览活动展品纪念奖、福特汽车环保奖环境教育项目二等奖、首届华人教育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国际环境青年大会最佳展示奖等国内外多个奖项。项目实施十年来,参与学生近万人,在环境征文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等赛事中获奖100余人次,270余名成员获国际“环境小硕士”,20余名师生获全国或重庆市科技环境教育优秀教师、青少年“气候大使”和“环保小卫士”等称号,7人获“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及提名奖。十年来,项目组参加英国领事馆“三河演绎”项目、“五河之洲”项目、“气候酷派”项目、“气候课堂”项目、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ECBP)“环境教育示范项目”、施华洛世奇“长江水学校”项目、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FEE)“环境小记者”项目(YRE)、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GNHD)“环球自然日”等多个国际国内科技环境教育项目,建立多个科技环境教育基地。2009年项目组成员受外交部、环保部邀请参加第12次中欧领导人峰会,获欧盟轮值主席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高度赞扬。2013年7月11日,经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资格审核和投票,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中瑞“环境小硕士”项目组从全国60个组织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第六届“母亲河奖”,这是全国中学的唯一代表,也是重庆市的唯一代表。
作为重庆市基础教育的领跑学校,应试与素质双优是西南大学附中一贯的教育追求。学校2013年高考再创辉煌,龙昊、杨有为、杨思弈、匡研郦等20余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录取。理科重本率69.1%,最高分688分(含北大加分全市第2);文科重本率52.5%,最高分657分。彰显了学校创新教育与应试教育皆为重庆基础教育示范的风采!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原西南师范大学附中)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西南大学的附属中学,重庆市教委直属重点中学,全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区域)合作体成员,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中国一瑞典合作“环境小硕士(YMP)”中国项目实验学校;是首批国家级绿色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重庆市安全文明校园、重庆市德育示范学校。
学校地处重庆都市花园北碚,自然风光迷人,人文精神深厚,是教育理想光芒最先照耀之地,是文气馥郁的教育净土。秉承“立人-新民”的办学理念,践行“行己有耻,君子不器”的校训,依托大学领先的教育理念、资源、科研、师资培训和设施设备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形成不可复制的软硬实力,多项办学指标引领重庆基础教育,凸显出独特的办学优势和办学品格,着力打造“中学里的大学,真教育的殿堂”。
创新模式 搭建学生成长大舞台
“提高中华民族创新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希望在青少年。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异口同声,共同呼吁出这一时代强音——教育,必须赋予创新的内核!创新,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凝结性表现,是一个人潜能和价值的充分实现。
应试教育,承担不起创新之重。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作为置身其中的教育部直属师大附中,西南大学附中悉心探索素质教育之道,逐步形成了学生主体、专家引领的“课程-项目-大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作法是:提炼研究性学习模式,融科技教育和环境教育于一体,高效实施国家课程,创设探究性的自由多元第二课堂,引入高校和地方科研平台联合培养。
高屋建瓴 奋力推进科技教育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10年9月在重庆市乃至全国首开创新实验班,借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之际,充分发挥西南大学的科技和教育资源优势,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2011年12月成立了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领导小组,张万琼校长任组长,邓晓鹏书记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课程研发中心,挂“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牌子,负责“雏鹰计划”日常工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负责创新实验班建设工作,带动全校学生广泛开展创新教育。2012年9月,重庆卫视连续25天播放学校创新实验班实施情况视频。同月,在第七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典礼上,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亲自为西南大学附中颁发“创新培育奖”的荣誉,以褒奖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有机渗透 丰富科技教育内涵
为进一步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落实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和要求,增强未成年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在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设置研究性学习必修课,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并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风采,推广自己的成果,形成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校园氛围,进一步推动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工作。学校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二届研究性学习成果多媒体展,并从中遴选推荐优秀项目参加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
仅2013年上半年,学校学生就在第28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重庆市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3个、专项奖5个,学校获优秀组织奖,4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阀门限位开关凸轮调整装置》和《綦江河重庆市江津段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调查研究》2项目成功入围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013年8月6日双双斩获银牌;3名学生在重庆市第二届中小学科技活动节中分获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科技小能手;1个项目获第四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彭丽宇同学获全市环保达人;杨诗程同学获第八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2013年8月中旬,4个雏鹰计划项目应邀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上交流等。
今年以来,学校“雏鹰计划”师生利用寒暑期和周末,应邀对綦江河江津段、嘉陵江郭家沱段、湖北坪坝营、黔江凤池山、四川花萼山等地进行快速生物多样性评估,研究过程中的重大发现受到央视国际中国新闻、重庆卫视重庆新闻联播、人民网、腾讯·大渝网、《重庆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学校相继获得“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示范学校”“中国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行动项目学校”和“重庆市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学校”等荣誉称号。
此外,还组织学生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游学,并组织学生进入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现代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等“雏鹰计划”基地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特色发展 创新型校园硕果丰
近年来,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2003年成立的“中国-瑞典环境小硕士”项目组,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和瑞典隆德大学国际环境学院联合颁发的中-瑞“环境小硕士”中国项目学校、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青年科学节科普展览活动展品纪念奖、福特汽车环保奖环境教育项目二等奖、首届华人教育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国际环境青年大会最佳展示奖等国内外多个奖项。项目实施十年来,参与学生近万人,在环境征文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等赛事中获奖100余人次,270余名成员获国际“环境小硕士”,20余名师生获全国或重庆市科技环境教育优秀教师、青少年“气候大使”和“环保小卫士”等称号,7人获“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及提名奖。十年来,项目组参加英国领事馆“三河演绎”项目、“五河之洲”项目、“气候酷派”项目、“气候课堂”项目、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ECBP)“环境教育示范项目”、施华洛世奇“长江水学校”项目、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FEE)“环境小记者”项目(YRE)、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GNHD)“环球自然日”等多个国际国内科技环境教育项目,建立多个科技环境教育基地。2009年项目组成员受外交部、环保部邀请参加第12次中欧领导人峰会,获欧盟轮值主席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高度赞扬。2013年7月11日,经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资格审核和投票,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中瑞“环境小硕士”项目组从全国60个组织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第六届“母亲河奖”,这是全国中学的唯一代表,也是重庆市的唯一代表。
作为重庆市基础教育的领跑学校,应试与素质双优是西南大学附中一贯的教育追求。学校2013年高考再创辉煌,龙昊、杨有为、杨思弈、匡研郦等20余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录取。理科重本率69.1%,最高分688分(含北大加分全市第2);文科重本率52.5%,最高分657分。彰显了学校创新教育与应试教育皆为重庆基础教育示范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