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已经逐渐走进校园,步入课堂,植根于师生的心田。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希望,是广大师生盼望已久的教与学的革命。在各方面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时,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面对、积极承接新课程,努力探索、研究新课程,注意随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实验素材和研究经验,为更好的应用新课程、发展新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我们总结以往教育继续教育的基本经验,联系本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要义,坚持“校本培训”制度,可以说是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提高新课程师资水平的长效机制。
一、从师范和各级教研部门接受师资培训能力来看,毕竟有限
据有关资料表明:自2001年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全国有1.6万人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培训,200万人参加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这些来自不同层面受训的专业人员或教师,可以肯定,他们是本次课程改革教师群体中的先锋,必将在课改中发挥一定的辐射效应和引路作用。但200万人与1000万人(全国总有中、小学教师)相比较,前者只能说是个小数目字。从今年新学年起,在我地中小学所有年级都将使用新课程,这就意味着所有中小学教师都是实施新课程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单纯依靠师范院校或有关部门的培训活动,并完成大批量的全员培训任务,一则其面广、量大是可想而知的;再则,中小学没有额定的参与继续教育的编制,要全训就不得不采取轮训,这样以来,周期长且不说,由此而产生的工作与学习、工作与休息的重重矛盾也是不言而喻的。新课程师资培训隶属于继续教育范畴。教师继续教育,是连续不断的教育,是长期性、周期性的终身教育。这样的教育决定了必须根据成年人的特点,遵循在职教育的培训规律,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活动。毫无疑问,“校本培训”也就在其中了。
二、从培训的性质、特点来看,一次性的培训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参加指令性的外出培训,往往是一次性完成。众所周知,本次基础课程改革,涉及到内容方方面面,其任重而道远。因而,教师单靠一次地参加几天或十几天时间的培训,就想达到驾驭教材,把握其底蕴和实质,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是很难实现的。严格的说,一次性的培训,也只能对教材“路路通”而已。而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去体味和摸索。由此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和发展,一次的岗前培训,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帮助教师及时解决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制度做保障。而“校本培训”恰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和发展空间,较好的弥补了指令性外出培训的先天性不足。
三、从“校本培训”的内涵要义来看,是学校内部和校际之间教师合作研究教学所必须的
笔者认为,“校本培训”不仅包括以外出培训过的教师为教师,对其他人的示范、引导活动,而且也包括在实施新课程中,校内与校际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的合作式的教学研究行为。“校本培训”作为新课师资培训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笔者提出使然的理论依据,并去主张倡导和推荐;那么,在工作实践中又将如何去操作运行?笔者的拙见是: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从学校的管理角度说,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决定着该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乃至发展方向。如何去建立和完善?笔者认为,应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宗旨和要义,依据“校本培训”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突出抓好校内和校际之间教师合作开展教学研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如整体上:(1)建立由主要领导参加的“校本培训”领导班子,组成领导核心,以保证活动的健康运行。(2)建立由主管教学领导、学科带头人参加的教研组织,负责合作研究的有关事宜,以发挥其骨干带头作用。(3)课题设置,及活动人员、时间、场地等方面的调配与安排都要有预案,以增强工作上的有效性,减少工作上的盲目性。
其次,聘请师范院校或教研部门专业人员,深入学校开展学术讲座,并与教师共同研究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专业引领和指导作用。“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本为基地的培训活动,但这并不是采取画地为牢、闭关自守式的培训,也并不意味着排斥和反对外来人员的指导或经验的借鉴。在这种情况下,有“名人”去“授之以渔”帮助指点迷津,即可少走很多弯路。由此说来,定期聘请专业人员来校讲座,帮助教师答疑解难,不失为“校本培训”的重要方法之一。
再次,要注重发挥学科带头人与学科教研组的引领作用。“校本培训”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参与活动的群众性,据此,学校就应该想方设法为教师的合作研究提供机会,打造平台。目前情况是,学校中已有部分教师的实践磨砺,已积累了些许经验。应该说,他们是一所学校品尝新课程改革“第一口”的人,在这方面处于先导地位,以所学知识加之自己的“现身”说法,参与校内培训活动,作教师的教师,实是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一种理智的选择。
笔者论及新课程师资培训走“校本培训”之路,在这里只能说是一种尝试和探讨,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另外,应值得一提的是,本人持此观点并不排斥和反对教师外出参加不同级别和不同层次的培训活动。事实上,多管齐下更能有效。从长远的观点看,即使是全体教师都参加了外出的指令性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还是应该坚持。
一、从师范和各级教研部门接受师资培训能力来看,毕竟有限
据有关资料表明:自2001年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全国有1.6万人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培训,200万人参加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这些来自不同层面受训的专业人员或教师,可以肯定,他们是本次课程改革教师群体中的先锋,必将在课改中发挥一定的辐射效应和引路作用。但200万人与1000万人(全国总有中、小学教师)相比较,前者只能说是个小数目字。从今年新学年起,在我地中小学所有年级都将使用新课程,这就意味着所有中小学教师都是实施新课程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单纯依靠师范院校或有关部门的培训活动,并完成大批量的全员培训任务,一则其面广、量大是可想而知的;再则,中小学没有额定的参与继续教育的编制,要全训就不得不采取轮训,这样以来,周期长且不说,由此而产生的工作与学习、工作与休息的重重矛盾也是不言而喻的。新课程师资培训隶属于继续教育范畴。教师继续教育,是连续不断的教育,是长期性、周期性的终身教育。这样的教育决定了必须根据成年人的特点,遵循在职教育的培训规律,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活动。毫无疑问,“校本培训”也就在其中了。
二、从培训的性质、特点来看,一次性的培训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参加指令性的外出培训,往往是一次性完成。众所周知,本次基础课程改革,涉及到内容方方面面,其任重而道远。因而,教师单靠一次地参加几天或十几天时间的培训,就想达到驾驭教材,把握其底蕴和实质,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是很难实现的。严格的说,一次性的培训,也只能对教材“路路通”而已。而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去体味和摸索。由此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和发展,一次的岗前培训,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帮助教师及时解决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制度做保障。而“校本培训”恰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和发展空间,较好的弥补了指令性外出培训的先天性不足。
三、从“校本培训”的内涵要义来看,是学校内部和校际之间教师合作研究教学所必须的
笔者认为,“校本培训”不仅包括以外出培训过的教师为教师,对其他人的示范、引导活动,而且也包括在实施新课程中,校内与校际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的合作式的教学研究行为。“校本培训”作为新课师资培训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笔者提出使然的理论依据,并去主张倡导和推荐;那么,在工作实践中又将如何去操作运行?笔者的拙见是: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从学校的管理角度说,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决定着该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乃至发展方向。如何去建立和完善?笔者认为,应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宗旨和要义,依据“校本培训”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突出抓好校内和校际之间教师合作开展教学研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如整体上:(1)建立由主要领导参加的“校本培训”领导班子,组成领导核心,以保证活动的健康运行。(2)建立由主管教学领导、学科带头人参加的教研组织,负责合作研究的有关事宜,以发挥其骨干带头作用。(3)课题设置,及活动人员、时间、场地等方面的调配与安排都要有预案,以增强工作上的有效性,减少工作上的盲目性。
其次,聘请师范院校或教研部门专业人员,深入学校开展学术讲座,并与教师共同研究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专业引领和指导作用。“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本为基地的培训活动,但这并不是采取画地为牢、闭关自守式的培训,也并不意味着排斥和反对外来人员的指导或经验的借鉴。在这种情况下,有“名人”去“授之以渔”帮助指点迷津,即可少走很多弯路。由此说来,定期聘请专业人员来校讲座,帮助教师答疑解难,不失为“校本培训”的重要方法之一。
再次,要注重发挥学科带头人与学科教研组的引领作用。“校本培训”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参与活动的群众性,据此,学校就应该想方设法为教师的合作研究提供机会,打造平台。目前情况是,学校中已有部分教师的实践磨砺,已积累了些许经验。应该说,他们是一所学校品尝新课程改革“第一口”的人,在这方面处于先导地位,以所学知识加之自己的“现身”说法,参与校内培训活动,作教师的教师,实是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一种理智的选择。
笔者论及新课程师资培训走“校本培训”之路,在这里只能说是一种尝试和探讨,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另外,应值得一提的是,本人持此观点并不排斥和反对教师外出参加不同级别和不同层次的培训活动。事实上,多管齐下更能有效。从长远的观点看,即使是全体教师都参加了外出的指令性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还是应该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