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
所以,小说教学常常从分析小说三要素入手,最后来探讨作品的主旨,一篇小说的教学课时往往至少四节课以上。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快速阅读一篇小说呢?可以引导他们顺“因”摸“旨”读小说。
“因”是事件的原因,小说主要是通过叙述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发生的故事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无论采用哪一种记叙顺序,都会交待一件或一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旨”是小说的主题,许多小说常常在故事的结局中暗示主旨。所以,小说阅读教学可以在引导学生把握故事内容情节的前提下,根据故事结局的“果” 来顺藤摸瓜探讨形成这种结果的“因”。这样,常常能以一发牵全身,不仅快速解决了小说三要素的教学,同时也会探究出小说深层的主题。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课文全部节选自中国明清古典小说,有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香菱学诗。顺“因”摸“旨”读小说的步骤是:首先,确定探讨的对象——事件的“因”。智取生辰纲探讨杨志失败之因,杨修之死?探讨杨修被杀之因,范进中举?探讨范进发疯之因,香菱学诗?探讨香菱学诗的成功之因。其次,明确探讨的角度——什么原因。最后,综合原因,得出探讨的结论——什么主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探讨原因,探讨主旨:
一、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之分
例如,杨志失败之因。
客观原因有:天气太热而军士们的担子很重;黄泥冈太偏僻,强人常出没;老都管等人不助杨志,无法同心协力。
主观原因则与杨志的个性有关:他虽然为人精明谨慎,但是太过于急功近利,急于立功想快速实现自己“封妻荫子”的人生追求。所以行事急躁,方式又过于粗暴,对军士们不关心体恤,而是动辄又打又骂。而梁山好汉们却是团结一心,群策群力,相比之下,杨志显得势单力薄。
综合两方面原因来看,杨志在这场较量中,失去了天时、地利与人和,对手却天时、地利与人和全都俱备,他失败的结局就是必然的了。他的形象,也反衬出了梁山好汉们的足智多谋、技高一筹。
二、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之分
例如,杨修被杀之因。
直接原因是曹操说的“惑乱军心之罪”,文中顺叙的故事中,杨修的确在曹操没有决断之时,就自作主张,“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还擅自揣摩曹操的心意,使“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这个不被放在眼里的“主帅”,完全有理由“大怒”而杀之。
然而,课文中还插叙了六件往事作为小说的主要内容,层层推进地交待了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是“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阔”字谜事件中,曹操本想显示一下自己的文才,谁知杨修轻而易举破解,喧宾夺主,抢了曹操的风头,遭到了曹操猜忌;分食“一合酥”事件中,杨修没把曹操这个丞相放在眼里,目中无人,开始被曹操讨厌;曹操梦中杀人事件中,杨修一语点破曹操的残忍、阴险与虚伪,揭人之短,不留余地,不给情面,让曹操更讨厌他;后面的三件事情中,杨修帮助曹植争世子之位,卷入了曹氏集团的内部政权斗争中,成为危及后主的心腹大患,这使想让曹氏江山千秋万代的曹操自然动了杀心。
结合直接原因就不难发现,“鸡肋”事件只是一根导火线。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弱点,让他给曹操双手捧上了杀自己的理由,授人以柄,招来杀身之祸。
综上所述,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事件的原因入手,去揣摩人物形象,体会典型环境,整理完整情节,同时挖掘出小说的主题。顺序是:先顺“果”找“因”,再顺“因”摸“旨”。各种分析角度归纳起来只有两个:内因,外因。但是具体事件应该具体分析,因为在不同的事件中,内因与外因所起到的作用各有侧重,这一点在小说快读中也应该注意。
所以,小说教学常常从分析小说三要素入手,最后来探讨作品的主旨,一篇小说的教学课时往往至少四节课以上。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快速阅读一篇小说呢?可以引导他们顺“因”摸“旨”读小说。
“因”是事件的原因,小说主要是通过叙述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发生的故事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无论采用哪一种记叙顺序,都会交待一件或一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旨”是小说的主题,许多小说常常在故事的结局中暗示主旨。所以,小说阅读教学可以在引导学生把握故事内容情节的前提下,根据故事结局的“果” 来顺藤摸瓜探讨形成这种结果的“因”。这样,常常能以一发牵全身,不仅快速解决了小说三要素的教学,同时也会探究出小说深层的主题。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课文全部节选自中国明清古典小说,有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香菱学诗。顺“因”摸“旨”读小说的步骤是:首先,确定探讨的对象——事件的“因”。智取生辰纲探讨杨志失败之因,杨修之死?探讨杨修被杀之因,范进中举?探讨范进发疯之因,香菱学诗?探讨香菱学诗的成功之因。其次,明确探讨的角度——什么原因。最后,综合原因,得出探讨的结论——什么主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探讨原因,探讨主旨:
一、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之分
例如,杨志失败之因。
客观原因有:天气太热而军士们的担子很重;黄泥冈太偏僻,强人常出没;老都管等人不助杨志,无法同心协力。
主观原因则与杨志的个性有关:他虽然为人精明谨慎,但是太过于急功近利,急于立功想快速实现自己“封妻荫子”的人生追求。所以行事急躁,方式又过于粗暴,对军士们不关心体恤,而是动辄又打又骂。而梁山好汉们却是团结一心,群策群力,相比之下,杨志显得势单力薄。
综合两方面原因来看,杨志在这场较量中,失去了天时、地利与人和,对手却天时、地利与人和全都俱备,他失败的结局就是必然的了。他的形象,也反衬出了梁山好汉们的足智多谋、技高一筹。
二、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之分
例如,杨修被杀之因。
直接原因是曹操说的“惑乱军心之罪”,文中顺叙的故事中,杨修的确在曹操没有决断之时,就自作主张,“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还擅自揣摩曹操的心意,使“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这个不被放在眼里的“主帅”,完全有理由“大怒”而杀之。
然而,课文中还插叙了六件往事作为小说的主要内容,层层推进地交待了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是“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阔”字谜事件中,曹操本想显示一下自己的文才,谁知杨修轻而易举破解,喧宾夺主,抢了曹操的风头,遭到了曹操猜忌;分食“一合酥”事件中,杨修没把曹操这个丞相放在眼里,目中无人,开始被曹操讨厌;曹操梦中杀人事件中,杨修一语点破曹操的残忍、阴险与虚伪,揭人之短,不留余地,不给情面,让曹操更讨厌他;后面的三件事情中,杨修帮助曹植争世子之位,卷入了曹氏集团的内部政权斗争中,成为危及后主的心腹大患,这使想让曹氏江山千秋万代的曹操自然动了杀心。
结合直接原因就不难发现,“鸡肋”事件只是一根导火线。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弱点,让他给曹操双手捧上了杀自己的理由,授人以柄,招来杀身之祸。
综上所述,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事件的原因入手,去揣摩人物形象,体会典型环境,整理完整情节,同时挖掘出小说的主题。顺序是:先顺“果”找“因”,再顺“因”摸“旨”。各种分析角度归纳起来只有两个:内因,外因。但是具体事件应该具体分析,因为在不同的事件中,内因与外因所起到的作用各有侧重,这一点在小说快读中也应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