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因”摸“旨”读小说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
  所以,小说教学常常从分析小说三要素入手,最后来探讨作品的主旨,一篇小说的教学课时往往至少四节课以上。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快速阅读一篇小说呢?可以引导他们顺“因”摸“旨”读小说。
  “因”是事件的原因,小说主要是通过叙述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发生的故事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无论采用哪一种记叙顺序,都会交待一件或一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旨”是小说的主题,许多小说常常在故事的结局中暗示主旨。所以,小说阅读教学可以在引导学生把握故事内容情节的前提下,根据故事结局的“果” 来顺藤摸瓜探讨形成这种结果的“因”。这样,常常能以一发牵全身,不仅快速解决了小说三要素的教学,同时也会探究出小说深层的主题。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课文全部节选自中国明清古典小说,有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香菱学诗。顺“因”摸“旨”读小说的步骤是:首先,确定探讨的对象——事件的“因”。智取生辰纲探讨杨志失败之因,杨修之死?探讨杨修被杀之因,范进中举?探讨范进发疯之因,香菱学诗?探讨香菱学诗的成功之因。其次,明确探讨的角度——什么原因。最后,综合原因,得出探讨的结论——什么主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探讨原因,探讨主旨:
  一、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之分
  例如,杨志失败之因。
  客观原因有:天气太热而军士们的担子很重;黄泥冈太偏僻,强人常出没;老都管等人不助杨志,无法同心协力。
  主观原因则与杨志的个性有关:他虽然为人精明谨慎,但是太过于急功近利,急于立功想快速实现自己“封妻荫子”的人生追求。所以行事急躁,方式又过于粗暴,对军士们不关心体恤,而是动辄又打又骂。而梁山好汉们却是团结一心,群策群力,相比之下,杨志显得势单力薄。
  综合两方面原因来看,杨志在这场较量中,失去了天时、地利与人和,对手却天时、地利与人和全都俱备,他失败的结局就是必然的了。他的形象,也反衬出了梁山好汉们的足智多谋、技高一筹。
  二、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之分
  例如,杨修被杀之因。
  直接原因是曹操说的“惑乱军心之罪”,文中顺叙的故事中,杨修的确在曹操没有决断之时,就自作主张,“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还擅自揣摩曹操的心意,使“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这个不被放在眼里的“主帅”,完全有理由“大怒”而杀之。
  然而,课文中还插叙了六件往事作为小说的主要内容,层层推进地交待了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是“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阔”字谜事件中,曹操本想显示一下自己的文才,谁知杨修轻而易举破解,喧宾夺主,抢了曹操的风头,遭到了曹操猜忌;分食“一合酥”事件中,杨修没把曹操这个丞相放在眼里,目中无人,开始被曹操讨厌;曹操梦中杀人事件中,杨修一语点破曹操的残忍、阴险与虚伪,揭人之短,不留余地,不给情面,让曹操更讨厌他;后面的三件事情中,杨修帮助曹植争世子之位,卷入了曹氏集团的内部政权斗争中,成为危及后主的心腹大患,这使想让曹氏江山千秋万代的曹操自然动了杀心。
  结合直接原因就不难发现,“鸡肋”事件只是一根导火线。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弱点,让他给曹操双手捧上了杀自己的理由,授人以柄,招来杀身之祸。
  综上所述,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事件的原因入手,去揣摩人物形象,体会典型环境,整理完整情节,同时挖掘出小说的主题。顺序是:先顺“果”找“因”,再顺“因”摸“旨”。各种分析角度归纳起来只有两个:内因,外因。但是具体事件应该具体分析,因为在不同的事件中,内因与外因所起到的作用各有侧重,这一点在小说快读中也应该注意。
其他文献
自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达到学习目标的课文。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略读课文”。只要学习得法,学生自己学习自读课文是完全可以达到学习目标的。  读提示。现在的语文课本,不论是讲读课文(精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略读课文),在每篇课文的正文前面都有一个导入框,框内的内容就是“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我们就可以以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自读课文时,首先认真研读提示。“提示”一
期刊
在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指导下,许多初中语文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尽管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改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在操作层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来自教师方面的:  提问随意化:教师不能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而是根据主观想象随意提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目的性不强,对朗读的认识不足;朗读的范围、方式选择不当;缺乏正確的朗读指导;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什么对策呢?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提高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认识  朗读是把
期刊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指学生以教师设计的“活动单”为媒介,在“活动”中进行合作探究、自主交流,实现教学目标。然而有时学生的探究并不能如课前预设的那样完整全面,那样准确到位,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机智的衔接过渡。  在教学《幽径悲剧》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阅读课文,请找出文中表现被毁之前藤萝之美的语句,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美。根据提出的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地与文本对话,努力地寻找着那些符合要求的句子。徘徊在课堂
期刊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爱学生,这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基础薄弱生,他们学习成绩差,受同学歧视,家长的讽刺,老师的指责、批评成了家常便饭,时间长了,表面上变得麻木,满不在乎,其实,他们内心深处很痛苦。他们对赞美的渴望如同久旱的禾苗盼甘露,所以,我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赞美”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例如,我班金达同学,入学时学习成绩很差,习惯很不好,语文基础
期刊
一套普通的两居室,被温馨的话所环绕,到处都洋溢着温暖,这就是我家。女儿已经上中学了,我和老公都是普通的上班族,家庭经济并不是很优裕,但我们一家三口有团结的心,有良好的心态,面对困难,我们全家人能携手寻找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播下幸福的种子,放长目光面对将来。  2012年1月27日即大年初五的中午,大家还都沉浸在过年的喜庆之中,一场厄运此时正悄无声息的降临到我们全家人身上,中午12点多我们一家三口从
期刊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确立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明教学目标,钻研《新课程》和教材,联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知识能力和水平,确立既符合《新课程》要求,又兼顾教材具体要求的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人教版语文教材有六个单元,内容有关爱、民俗、大自然等方面,对于
期刊
教学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这一特殊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但是长期以来,教学实践却成了无人的程序性劳动.教师面对权威的教材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学生则成了被动吸收的机器。所以国家和地方将课程权力适当让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就不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学设计者。因此,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更趋于
期刊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语文新课程理念已逐渐为广大语文教师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产生了一种困惑:花了大量时间、精力研究文本、教法、手段,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关键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学内容是客观的,须经心理状态这一中介才能内化于学习主体,而教学策略的最终价值,是创造出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门,也是教者真正走进新课程的成功之
期刊
近几年,中考作文以命题或半命题为主。学生作文中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生活和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具有清新气息和真情流露的作文并不多,而故作煽情,拿腔作调文章却屡见不鲜。不加选择,流水叙事,毫无情节“裸奔”之作也俯首皆是。究其原因是科学主义告诉我们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健康的东西,要写有意义的事,要有思想性,不能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能胡思乱想,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应该开头写什么,中间 写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