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采取生动、新颖、灵活多样的导读形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设置悬念法、故事奇闻激趣法、对照比较法和设疑质疑法等有效的导读方法,仅供同仁们参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导读;悬念;兴趣;对照;设疑质疑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主要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课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基础。它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职学生大多知识底子较薄,有些学生常常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尤其是语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智育做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改变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令人生厌的现状。在导读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重要,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导读,教师会讲的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入学校状态,课堂教学的其它环节也就很难进行。为此,教师就需要在导读中设计灵活多样新颖生动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一、设置悬念法
悬念是人们对事物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悬挂惦念,是急于知晓事物的结局的一种紧迫的心情,说书人称之为“扣子”、“卖关子”。在语文教学中如能设置悬念,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使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讲《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一个故事,一个人失业后,心情糟透了。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他找到了镇上的牧师。牧师听完了他的诉说,把他带进一个古旧的小屋,屋子里唯一的一张桌上放着一杯水。牧师微笑着说:“看这只杯子,它已经放在这儿很久了,几乎每天都有灰尘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是为什么吗?”他认真思索,像是要看穿这杯子。他忽然说:“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杯子底了。”牧师赞同地点点头:“年轻人,生活中烦心的事很多,有些你越想忘掉越不易忘掉,那就记住它好了。就像这杯水,如果你厌恶地振荡自己,会使整杯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而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了。”通往理想的人生路上会有许多坎坷,我们可以通过沉淀自己使我们的胸怀更加宽广,走出困境创造辉煌。在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沉淀自己,使我们像文中的苏艾和老贝尔曼一样用心去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我们生命中就始终有一片永不凋谢的常春藤叶。教师及时导出了新课《最后的常春藤叶》,学生豁然开朗:哦,原来是导入新课。真是浑然天成,妙哉,妙哉!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学习。
二、故事奇闻激发兴趣法
职业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接受神功又去的、新鲜奇异额故事,这样如果精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趣闻,用形象的语调讲出来,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如讲到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时》,我用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的庞居士对禅有精深的理解,他是药山惟俨大师的弟子。一次,他到药山那里求法,告别药山,药山命门下十多个禅客相送。庞居士和众人边说边笑,走到门口,推开大门,但见得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乾坤正在一片混莽之中。众人都很喜欢。庞居士指着空中的雪片,不由得发出感慨:“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有一个全禅客问道:“那落在什么地方?”。同学们也很想知道,“那落在什么地方?”。它所隐含的意思是,生活处处都有美,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我们抱着一个理性的头脑、知识的观念,处处都去追逐,处处都去较真,那就无法发现这世界的美,象这位全禅客。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人,常常不免要做全禅客,我们对眼前的好雪片片视而不见,纠缠在利益中、欲望中、没有意思的计较中,生活的美意从我们眼前滑落。不是世界没有美,而是我们常常没有看美的眼睛。这样由故事转入所讲的内容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三、对照比较法和设疑质疑法
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鲜明的对比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我的母亲》和《合欢树》,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母爱的,中心是一样的,但在取材角度和表现手法上却有不同之处。如果能引导学生对比着学习,使课堂充满了灵性和活力,自然是水到渠成,可谓出人意料,又高人一筹。
设疑如能提出新颖而有趣的问题,会令听者心驰神往。好的设疑如同磁石吸引指针一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解兴趣。如讲《读书人是幸福人》时,质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的导读,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可起到示例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语文课堂导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虽无一定之规,却有难言之妙。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导读,教师会讲的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入学校状态,课堂教学的其它环节也就很难进行。教师只要注意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新课导入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导读;悬念;兴趣;对照;设疑质疑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主要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课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基础。它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职学生大多知识底子较薄,有些学生常常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尤其是语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智育做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改变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令人生厌的现状。在导读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重要,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导读,教师会讲的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入学校状态,课堂教学的其它环节也就很难进行。为此,教师就需要在导读中设计灵活多样新颖生动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一、设置悬念法
悬念是人们对事物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悬挂惦念,是急于知晓事物的结局的一种紧迫的心情,说书人称之为“扣子”、“卖关子”。在语文教学中如能设置悬念,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使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讲《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一个故事,一个人失业后,心情糟透了。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他找到了镇上的牧师。牧师听完了他的诉说,把他带进一个古旧的小屋,屋子里唯一的一张桌上放着一杯水。牧师微笑着说:“看这只杯子,它已经放在这儿很久了,几乎每天都有灰尘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是为什么吗?”他认真思索,像是要看穿这杯子。他忽然说:“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杯子底了。”牧师赞同地点点头:“年轻人,生活中烦心的事很多,有些你越想忘掉越不易忘掉,那就记住它好了。就像这杯水,如果你厌恶地振荡自己,会使整杯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而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了。”通往理想的人生路上会有许多坎坷,我们可以通过沉淀自己使我们的胸怀更加宽广,走出困境创造辉煌。在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沉淀自己,使我们像文中的苏艾和老贝尔曼一样用心去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我们生命中就始终有一片永不凋谢的常春藤叶。教师及时导出了新课《最后的常春藤叶》,学生豁然开朗:哦,原来是导入新课。真是浑然天成,妙哉,妙哉!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学习。
二、故事奇闻激发兴趣法
职业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接受神功又去的、新鲜奇异额故事,这样如果精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趣闻,用形象的语调讲出来,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如讲到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时》,我用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的庞居士对禅有精深的理解,他是药山惟俨大师的弟子。一次,他到药山那里求法,告别药山,药山命门下十多个禅客相送。庞居士和众人边说边笑,走到门口,推开大门,但见得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乾坤正在一片混莽之中。众人都很喜欢。庞居士指着空中的雪片,不由得发出感慨:“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有一个全禅客问道:“那落在什么地方?”。同学们也很想知道,“那落在什么地方?”。它所隐含的意思是,生活处处都有美,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我们抱着一个理性的头脑、知识的观念,处处都去追逐,处处都去较真,那就无法发现这世界的美,象这位全禅客。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人,常常不免要做全禅客,我们对眼前的好雪片片视而不见,纠缠在利益中、欲望中、没有意思的计较中,生活的美意从我们眼前滑落。不是世界没有美,而是我们常常没有看美的眼睛。这样由故事转入所讲的内容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三、对照比较法和设疑质疑法
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鲜明的对比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我的母亲》和《合欢树》,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母爱的,中心是一样的,但在取材角度和表现手法上却有不同之处。如果能引导学生对比着学习,使课堂充满了灵性和活力,自然是水到渠成,可谓出人意料,又高人一筹。
设疑如能提出新颖而有趣的问题,会令听者心驰神往。好的设疑如同磁石吸引指针一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解兴趣。如讲《读书人是幸福人》时,质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的导读,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可起到示例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语文课堂导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虽无一定之规,却有难言之妙。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导读,教师会讲的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入学校状态,课堂教学的其它环节也就很难进行。教师只要注意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新课导入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