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激发小学教师积极性的理论模型
随着公共管理影响的日益广泛,教育作为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必然受到影响。当前我国的教育管理在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学校的自主性、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层次需求,扩大消费选择权、提高效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一方面,政府层面需要对小学教师管理给予宏观指导,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完善教育投入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另一方面,各个学校要进一步将激励贯穿于教师管理的全过程,引导和规范教师的行为,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图1所示:
教师激励既是学校管理教师的手段,也是学校通过教师队伍的发展来获得自身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激励的实施必须符合学校组织的特征,必须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作为学校管理者,在实施本校教师激励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学校的共性,更要注意到本校在生源、性质等方面的特性,以便根据本校校情实施教师激励。政府则应该加强对小学教师激励管理的宏观指导,更好的承担起公共教育责任,通过立法,确保教育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的到位,完善教育法制建设,依法维护教师权益,保障和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笔者根据调查及访谈结果,从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内在需求的共性出发,在教师激励的指导思想下,根据相关理论原理,提出构建以学校为主,促进政府、教师的共同参与,全面激发小学教师积极性的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具体而言,教育服务属于准公共服务,这意味着政府必须承担一定的公共教育责任。而义务教育是一种具有强制、免费、普及特征的教育,因而政府在教师激励实施中,应该从教育投入、法制保障、政策引导等方面入手,为小学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和保障。
学校在激发小学教师积极性的实施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学校应该进行教师需求调查,充分了解教师需求,在此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搭建教师个人发展平台,并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使教师激励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是激励的客体,还应成为教师激励的主体。学校管理者应该给予教师自主激励权,培养和引导教师的自我激励意识,为教师实现自我激励搭建平台,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二、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理论模型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政府层面的宏观指导
1.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2. 完善法律保障
3. 调整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4. 实现公共教育提供者的多元化
(二)学校层面的多维激励
1.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强的师德教育、师德考核及检查、监督等各项制度。其次,要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第三,建立健全教师的专业发展机制,完善继续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支持。
2. 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学校在分配中,应该全面针对教师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与评价,不仅要对教师工作成绩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师的个人行为、个人品质、工作态度、责任心和个人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应该明确教师必须在思想政治、教学科研、教书育人、社会服务等方面达到何种绩效,才能享受何等级别的岗位津贴。应该把教师专业发展和全面成长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导向之一。应该处理好数量与质量、定性与定量等方面的关系,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科的差别,注意语文、数学、英语这三个学科和大专学科的差异性,还要考虑到年龄的差别,处理好老年与中年的关系等。
3.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在目前小学教师生活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学校应该更多地关心他们的物质需要,为他们创造较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尽可能地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工作中的物质困难。作为受过较高水平文化教育的小学教师,除了有物质和经济上的需要外,又有事业、成就、荣誉、地位、自我实现等满足精神需要的强烈动机。这就要求学校增强他们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4. 优化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的规章制度应该健全,但仅用这些制度去“卡”教师,就是一种僵化的管理。学校管理制度应该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学校管理者应该把教师真正当成服务的对象,改革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定式,摈弃以训斥、命令、控制、束缚等管理手段,而取代以尊重、信任、理解、赞赏、激励、参与、引导、沟通、协商、帮助、支持和促进等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环境。
5. 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针对小学教师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状态,学校应该积极设置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机构,对学校教师心理进行专题调研,建立每位教师的心理健康档案,对教师心理健康进行指导与管理,定期邀请专家到学校为教师进行心理专题讲座与辅导。而且学校领导应该在研究教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法,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学校意志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力求为教师提供一个自由、自主、宽松的制度环境。
6. 赋予教师更多的权力
各所小学应该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以人为本为原则,运用权力激励手段,让教师自觉投入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当教师的意见和做法能得到正确对待时,他们的成就感、参与感就会加强,主人翁意识就会得到强化,一旦教职工有了当家作主的意识,会更容易理解学校各类型和各层次的目标,会更积极地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团结共进,优化学校的决策。
7.建立学生和家长参与的评价机制
学校管理部门应该通过校园网、广播、电视、报纸、公告栏、公共场所展示等方式,及时广泛的公布教学管理的各种制度、规章、文件、服务信息等,使学生和家长能全面正确地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
责任编辑潘孟良
随着公共管理影响的日益广泛,教育作为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必然受到影响。当前我国的教育管理在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学校的自主性、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层次需求,扩大消费选择权、提高效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一方面,政府层面需要对小学教师管理给予宏观指导,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完善教育投入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另一方面,各个学校要进一步将激励贯穿于教师管理的全过程,引导和规范教师的行为,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图1所示:
教师激励既是学校管理教师的手段,也是学校通过教师队伍的发展来获得自身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激励的实施必须符合学校组织的特征,必须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作为学校管理者,在实施本校教师激励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学校的共性,更要注意到本校在生源、性质等方面的特性,以便根据本校校情实施教师激励。政府则应该加强对小学教师激励管理的宏观指导,更好的承担起公共教育责任,通过立法,确保教育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的到位,完善教育法制建设,依法维护教师权益,保障和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笔者根据调查及访谈结果,从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内在需求的共性出发,在教师激励的指导思想下,根据相关理论原理,提出构建以学校为主,促进政府、教师的共同参与,全面激发小学教师积极性的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具体而言,教育服务属于准公共服务,这意味着政府必须承担一定的公共教育责任。而义务教育是一种具有强制、免费、普及特征的教育,因而政府在教师激励实施中,应该从教育投入、法制保障、政策引导等方面入手,为小学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和保障。
学校在激发小学教师积极性的实施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学校应该进行教师需求调查,充分了解教师需求,在此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搭建教师个人发展平台,并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使教师激励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是激励的客体,还应成为教师激励的主体。学校管理者应该给予教师自主激励权,培养和引导教师的自我激励意识,为教师实现自我激励搭建平台,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二、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理论模型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政府层面的宏观指导
1.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2. 完善法律保障
3. 调整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4. 实现公共教育提供者的多元化
(二)学校层面的多维激励
1.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强的师德教育、师德考核及检查、监督等各项制度。其次,要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第三,建立健全教师的专业发展机制,完善继续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支持。
2. 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学校在分配中,应该全面针对教师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与评价,不仅要对教师工作成绩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师的个人行为、个人品质、工作态度、责任心和个人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应该明确教师必须在思想政治、教学科研、教书育人、社会服务等方面达到何种绩效,才能享受何等级别的岗位津贴。应该把教师专业发展和全面成长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导向之一。应该处理好数量与质量、定性与定量等方面的关系,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科的差别,注意语文、数学、英语这三个学科和大专学科的差异性,还要考虑到年龄的差别,处理好老年与中年的关系等。
3.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在目前小学教师生活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学校应该更多地关心他们的物质需要,为他们创造较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尽可能地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工作中的物质困难。作为受过较高水平文化教育的小学教师,除了有物质和经济上的需要外,又有事业、成就、荣誉、地位、自我实现等满足精神需要的强烈动机。这就要求学校增强他们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4. 优化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的规章制度应该健全,但仅用这些制度去“卡”教师,就是一种僵化的管理。学校管理制度应该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学校管理者应该把教师真正当成服务的对象,改革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定式,摈弃以训斥、命令、控制、束缚等管理手段,而取代以尊重、信任、理解、赞赏、激励、参与、引导、沟通、协商、帮助、支持和促进等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环境。
5. 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针对小学教师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状态,学校应该积极设置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机构,对学校教师心理进行专题调研,建立每位教师的心理健康档案,对教师心理健康进行指导与管理,定期邀请专家到学校为教师进行心理专题讲座与辅导。而且学校领导应该在研究教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法,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学校意志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力求为教师提供一个自由、自主、宽松的制度环境。
6. 赋予教师更多的权力
各所小学应该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以人为本为原则,运用权力激励手段,让教师自觉投入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当教师的意见和做法能得到正确对待时,他们的成就感、参与感就会加强,主人翁意识就会得到强化,一旦教职工有了当家作主的意识,会更容易理解学校各类型和各层次的目标,会更积极地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团结共进,优化学校的决策。
7.建立学生和家长参与的评价机制
学校管理部门应该通过校园网、广播、电视、报纸、公告栏、公共场所展示等方式,及时广泛的公布教学管理的各种制度、规章、文件、服务信息等,使学生和家长能全面正确地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