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知道该好好学习,可就是难以坚持。
过了这个冬季,高考的脚步变得更近了,近得让我有一些窒息。我的成绩一直处于中上等,老师们说,冲一冲或许可以考一所好一点的重点大学,如果最后这几个月没有把握好,有可能只能考一个很一般的一本甚至二本。每次想到这些,我就非常紧张,不知道如何去面对高考前的最后几个月,万一没考好,我该怎么办呢?
是的,在这关键的时候,父母、老师、同学等等都是这样说,这个时候是最应该好好学习的时候。甚至有人说,现在决战五个月,以后幸福一辈子。高考,仿佛真的就是一场战斗,我没有退路,伴随着所有的目光,一往直前,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白天,仍然像往常一样,去完成各种作业、各种任务、各种考试,埋头于题海,与时间赛跑。可是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在床上,神经却开始变得更加紧张,反复地去想在模拟训练中的一些问题,在某一个地方我没有做好,哪一个题我没有复习到,哪一种类型的题我还不会……也反复地在想,父母的眼神,老师的目光……
高考,似乎永远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我该怎么办呢?
为什么人在理性上都知道应该好好学习,好好看书,但行动上就是不想看,不想学习呢?高考就是这样,谁都知道这件事情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有多重要,谁都明白坚持完这几个月就是胜利,但是还是想要拖延,不想做题,不想看书,不想复习,不想去记,不想去弥补自己在知识点上的不足,我控制不住我自己。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浮躁,一种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的无助感。这种无助感让我们变得懒惰、呆滞和缺乏热情。
木心先生有一首诗《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一个人要在一件看不到及时结果(或反馈)的事情上坚持是非常难的。尤其是在光影幻灭、计划跟不上变化的现代社会,“学习”有时候看起来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不想学习几乎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通病。
要坚持学习,坚持做一件事件,动力主要有两种。一种关注自我取向,比如,这件事情对自己有用,自己去做了会从中收益,对未来的发展有帮助;另一种是超我取向,比如,这件事情可能不见得能让自己得到好处,但是这件事情可能是一种积善成德,可能是让自己精神上更加满足,可能是增加自己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感和与世界的联系感。所以,前者是偏目的和物质取向,后者是偏淡然和精神取向。
不同的动力,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追寻。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超越的动机越强,我们越能够坚持。
相比于自我取向的人,更加自我超越的人更能够抵制住诱惑,更能够控制自己,更能够坚持学习,即便是在一些枯燥乏味的事情上。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解释水平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对于世界和周遭的建构是具有不同的水平的。低水平的建构侧重于非常具体的、具象的、细节的层面,眼界较为狭窄,一般从事较为低级的心理活动或情绪较为紧张的时候会更多地进行低水平的表征。高水平的建构则侧重于非常抽象的、概括的层面,眼界非常开阔,眼光很长远,一般从事较为高级的心理活动的时候会进行高水平的表征。高低水平对于世界和人生叙事的解读对于人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人长期处于低水平的解释风格,人就容易把自己局限于一个小的世界里,画地为牢,容易自苦自怜,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更加追求短期利益和物质及生理需要。相反,如果人经常能够跳出自我的范畴,追求更广阔的天地和感受,则更容易适应良好,有良好的自控能力,不会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无助的路口,更加追求长远的目标和精神感受。
宏观里看世界,微观处去做人。当我们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当我们能够用更开阔的眼光去审视自己以及自己所做事的事情的时候,往往能够更加平静和坦然,更能够在一件事情上坚持下去,而不会那么功利和急躁。
人的积极情绪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我超越的,一类是自我导向的。自我超越,就是比较超然,无我的状态,不急躁、不功利、无为而为。常见的自我超越情绪有敬畏、爱、钦佩。自我导向的主要与自己有关,比如开心、快乐等。以往也的确有研究发现,自我超越的情绪更能够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我超越才能长久,也更能被历史记住。
所以,家长不要一味地告诉孩子,这个事情对你有用、有好处,不要过多地告诉他们,如果你们好好学习,就不会被人欺负,将来就会住好的房子开好的车子。其实,孩子心里很清楚所谓的有用没用。知道有用没用有时并不能起到大的作用。自我取向虽然并不是坏事,但是也容易过犹不及。很多人都知道什么对自己重要什么不重要,但是即便是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事情,他/她也未必会坚持去做。比如高考,对很多人来说,真的很重要,但是并不是每个考生都会认真坚持,甚至有很多人是在最后一刻放弃了。
太自我取向,反而会失去自我。因为,目的性太强的个体或许能够完成很多事情,得到很多金錢,甚至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却在慢慢失去这个世界,失去人之为人的初衷。相比于自我取向,具有更多超越自我取向的人,目光更为长远,情怀更为宽广,道路也更加明亮。因为他们更能够抵制住世俗的诱惑,更能够在看似平庸繁杂的社会秩序和事务中建构生活的意义,最终,他们更能够在泥泞的道路上坚持,在大家都放弃的时候坚守,在疑无路的时候柳暗花明。
所以,当不想学习的时候,不想坚持的时候,就走出教室,走向自然,忘记自己需要高考,忘记自己需要复习,忘记来自他人的目光。想一想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想一想自己是否坦然,想一想周围和世界的其他任何一个角落有多少个人和你一样,或者和你不一样。只有当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去发现和追寻生活的真正意义时,回过头去,才更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那些需要我们不断付出努力的事情,比如高考。
(作者系华中师大心理学院博士生)
过了这个冬季,高考的脚步变得更近了,近得让我有一些窒息。我的成绩一直处于中上等,老师们说,冲一冲或许可以考一所好一点的重点大学,如果最后这几个月没有把握好,有可能只能考一个很一般的一本甚至二本。每次想到这些,我就非常紧张,不知道如何去面对高考前的最后几个月,万一没考好,我该怎么办呢?
是的,在这关键的时候,父母、老师、同学等等都是这样说,这个时候是最应该好好学习的时候。甚至有人说,现在决战五个月,以后幸福一辈子。高考,仿佛真的就是一场战斗,我没有退路,伴随着所有的目光,一往直前,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白天,仍然像往常一样,去完成各种作业、各种任务、各种考试,埋头于题海,与时间赛跑。可是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在床上,神经却开始变得更加紧张,反复地去想在模拟训练中的一些问题,在某一个地方我没有做好,哪一个题我没有复习到,哪一种类型的题我还不会……也反复地在想,父母的眼神,老师的目光……
高考,似乎永远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我该怎么办呢?
为什么人在理性上都知道应该好好学习,好好看书,但行动上就是不想看,不想学习呢?高考就是这样,谁都知道这件事情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有多重要,谁都明白坚持完这几个月就是胜利,但是还是想要拖延,不想做题,不想看书,不想复习,不想去记,不想去弥补自己在知识点上的不足,我控制不住我自己。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浮躁,一种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的无助感。这种无助感让我们变得懒惰、呆滞和缺乏热情。
木心先生有一首诗《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一个人要在一件看不到及时结果(或反馈)的事情上坚持是非常难的。尤其是在光影幻灭、计划跟不上变化的现代社会,“学习”有时候看起来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不想学习几乎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通病。
要坚持学习,坚持做一件事件,动力主要有两种。一种关注自我取向,比如,这件事情对自己有用,自己去做了会从中收益,对未来的发展有帮助;另一种是超我取向,比如,这件事情可能不见得能让自己得到好处,但是这件事情可能是一种积善成德,可能是让自己精神上更加满足,可能是增加自己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感和与世界的联系感。所以,前者是偏目的和物质取向,后者是偏淡然和精神取向。
不同的动力,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追寻。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超越的动机越强,我们越能够坚持。
相比于自我取向的人,更加自我超越的人更能够抵制住诱惑,更能够控制自己,更能够坚持学习,即便是在一些枯燥乏味的事情上。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解释水平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对于世界和周遭的建构是具有不同的水平的。低水平的建构侧重于非常具体的、具象的、细节的层面,眼界较为狭窄,一般从事较为低级的心理活动或情绪较为紧张的时候会更多地进行低水平的表征。高水平的建构则侧重于非常抽象的、概括的层面,眼界非常开阔,眼光很长远,一般从事较为高级的心理活动的时候会进行高水平的表征。高低水平对于世界和人生叙事的解读对于人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人长期处于低水平的解释风格,人就容易把自己局限于一个小的世界里,画地为牢,容易自苦自怜,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更加追求短期利益和物质及生理需要。相反,如果人经常能够跳出自我的范畴,追求更广阔的天地和感受,则更容易适应良好,有良好的自控能力,不会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无助的路口,更加追求长远的目标和精神感受。
宏观里看世界,微观处去做人。当我们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当我们能够用更开阔的眼光去审视自己以及自己所做事的事情的时候,往往能够更加平静和坦然,更能够在一件事情上坚持下去,而不会那么功利和急躁。
人的积极情绪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我超越的,一类是自我导向的。自我超越,就是比较超然,无我的状态,不急躁、不功利、无为而为。常见的自我超越情绪有敬畏、爱、钦佩。自我导向的主要与自己有关,比如开心、快乐等。以往也的确有研究发现,自我超越的情绪更能够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我超越才能长久,也更能被历史记住。
所以,家长不要一味地告诉孩子,这个事情对你有用、有好处,不要过多地告诉他们,如果你们好好学习,就不会被人欺负,将来就会住好的房子开好的车子。其实,孩子心里很清楚所谓的有用没用。知道有用没用有时并不能起到大的作用。自我取向虽然并不是坏事,但是也容易过犹不及。很多人都知道什么对自己重要什么不重要,但是即便是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事情,他/她也未必会坚持去做。比如高考,对很多人来说,真的很重要,但是并不是每个考生都会认真坚持,甚至有很多人是在最后一刻放弃了。
太自我取向,反而会失去自我。因为,目的性太强的个体或许能够完成很多事情,得到很多金錢,甚至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却在慢慢失去这个世界,失去人之为人的初衷。相比于自我取向,具有更多超越自我取向的人,目光更为长远,情怀更为宽广,道路也更加明亮。因为他们更能够抵制住世俗的诱惑,更能够在看似平庸繁杂的社会秩序和事务中建构生活的意义,最终,他们更能够在泥泞的道路上坚持,在大家都放弃的时候坚守,在疑无路的时候柳暗花明。
所以,当不想学习的时候,不想坚持的时候,就走出教室,走向自然,忘记自己需要高考,忘记自己需要复习,忘记来自他人的目光。想一想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想一想自己是否坦然,想一想周围和世界的其他任何一个角落有多少个人和你一样,或者和你不一样。只有当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去发现和追寻生活的真正意义时,回过头去,才更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那些需要我们不断付出努力的事情,比如高考。
(作者系华中师大心理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