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新课改后,各校对品德课程都加强了重视,但实践下来普遍存在着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品德课程缺少资源。而且,很多品德教师把自己当作课程资源的使用者,忽视了自身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缺少把品德课程资源与学校文化、学校活动、家庭生活、社会资源等相整合的意识,形成大德育的整体思想。
学校的文化建设,德育主题活动等丰富的资源正是品德课程有效实施的“源头活水”,将品德课教学融入学校大德育之下,既保证德育活动的扎实开展,又促进品德课程的有效实施,两者相辅相成。以下就结合本人实践所得,谈几点体会。
一、融入校园文化:“养心育德”获双嬴
校园文化立足于学校的定位及其发展精心设计,它包含着外显的环境文化与内在的思想精髓,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只要善于发现和运用,每一景都是一个育人点;每一处,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学生既能得到外在的“耳濡目染”,又能提升内在的精神。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校园物质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但正因为是潜移默化,它就可以内化成学生的品质,使他终生不忘,管用一辈子。我校大力打造竹文化校园特色,走进现代化气息的校园,扑面而来的是自然清新的“竹文化”气息:高大挺拔的校训石,体现出“亮节向上”的校园精神追求;古朴典雅的“竹文化”长廊,学生行走期间,既能了解竹的基本知识,又能感受竹文化的无穷魅力;精致小巧的“竹艺吧”,彰显竹的神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独具匠心的“汇竹园”,漫步园中,咏竹怡情,激励着莘莘学子奋发有为,茁壮成长;“竹之七德墙”素雅深远,以别样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竹子卓尔善群的特性。如教学《我的家乡在哪里》,《请到我的家乡来》这一类课文时,将品德课堂放大到整个校园中,校园就成了资源丰富的大课堂。
此外,家乡特产,家乡名人、科学家介绍等专栏分布在校园的各个地方。这些专栏的设计、设置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时,学生来到三楼走廊,细读家乡名人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巨大贡献就会一目了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再如教学《科学技术的喜和忧》,学生只要走进“科学天地”,就能获得很多相关的知识。诗化的校园熏陶着师生的品格,带给学生道德的体验与追求,给品德课堂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只要找准校园文化与品德课的结合点,积极探索,校园中的小桥、水池、花坛、草坪,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处流水,每一棵树木,每一片景致都能成为品德课堂的有效资源,既使学生身心愉悦,又能增强品德课的实效,真可谓是“养心育德”获双赢。
二、丰富主题活动:资源“活水”滚滚来
学校开展的一些德育活动每学期都要安排学生进行社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体会、感悟。这些实践活动为品德课程充实了丰富的资源。作为一位品德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课堂外的、蕴藏于社区、社会生活之中的课程资源。
如学校开展“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的德育主题活动,其中有一项就是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精心打造的“竹产业展示中心”,学生们通过参观了解到这些竹产品丰富了家乡人们物质需求,同时也为家乡人们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学习《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学生说到家乡的特产,个个娓娓道来,自豪感从他们的神情中、话语间自然流露,我想,如果只有文字的资料搜集,而没有亲身的“耳闻目睹”,他们怎么会有如此的真情表露呢?
再如:学校组织了“感受家乡巨变,体验幸福生活”调查实践活动,“劳动创造世界”——“寻访身边的劳动者”社会调查实践,带学生开展对家乡的环境调查,参观经济开发区企业、参观农贸市场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看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拓展了知识面,丰富了学习经历。这些活动同样也为品德课程充实了资源。像学习《多少人为了我》《科学技术造福人类》《身边的变化》等课时,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因为这些来自他们的亲身实践体验。
三、实施个性评价:品德课堂更灵动
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凸显学生自我管理的自主性,我校开展了“闪光卡在行动”的德育特色活动,设计了“五星闪光卡”,分别为“一星进取卡”、“二星虚心卡”“三星正直卡”“四星坚韧卡”“五星亮节卡”。每一种星卡积累到五张就可以换取上一级别的星卡。“五星亮节卡”为闪光卡最高级别,一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颁发“亮节卡”的活动。本人在教学中把课程与争卡活动结合:一方面,将闪光卡的评比活动直接引入到品德课堂中,针对具体课文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夺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品德课堂最终需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一特性,对学生需完成的课外延伸作业进行评比、颁卡。广大学生夺卡的热情高涨,有力地推动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使品德课堂更加灵动。
学校德育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尽量将品德课教学与学校文化、德育活动有机整合,让品德的课程资源“滚滚而来”,让学生在喜欢品德课的同时滋养德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太华小学)
学校的文化建设,德育主题活动等丰富的资源正是品德课程有效实施的“源头活水”,将品德课教学融入学校大德育之下,既保证德育活动的扎实开展,又促进品德课程的有效实施,两者相辅相成。以下就结合本人实践所得,谈几点体会。
一、融入校园文化:“养心育德”获双嬴
校园文化立足于学校的定位及其发展精心设计,它包含着外显的环境文化与内在的思想精髓,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只要善于发现和运用,每一景都是一个育人点;每一处,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学生既能得到外在的“耳濡目染”,又能提升内在的精神。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校园物质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但正因为是潜移默化,它就可以内化成学生的品质,使他终生不忘,管用一辈子。我校大力打造竹文化校园特色,走进现代化气息的校园,扑面而来的是自然清新的“竹文化”气息:高大挺拔的校训石,体现出“亮节向上”的校园精神追求;古朴典雅的“竹文化”长廊,学生行走期间,既能了解竹的基本知识,又能感受竹文化的无穷魅力;精致小巧的“竹艺吧”,彰显竹的神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独具匠心的“汇竹园”,漫步园中,咏竹怡情,激励着莘莘学子奋发有为,茁壮成长;“竹之七德墙”素雅深远,以别样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竹子卓尔善群的特性。如教学《我的家乡在哪里》,《请到我的家乡来》这一类课文时,将品德课堂放大到整个校园中,校园就成了资源丰富的大课堂。
此外,家乡特产,家乡名人、科学家介绍等专栏分布在校园的各个地方。这些专栏的设计、设置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时,学生来到三楼走廊,细读家乡名人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巨大贡献就会一目了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再如教学《科学技术的喜和忧》,学生只要走进“科学天地”,就能获得很多相关的知识。诗化的校园熏陶着师生的品格,带给学生道德的体验与追求,给品德课堂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只要找准校园文化与品德课的结合点,积极探索,校园中的小桥、水池、花坛、草坪,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处流水,每一棵树木,每一片景致都能成为品德课堂的有效资源,既使学生身心愉悦,又能增强品德课的实效,真可谓是“养心育德”获双赢。
二、丰富主题活动:资源“活水”滚滚来
学校开展的一些德育活动每学期都要安排学生进行社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体会、感悟。这些实践活动为品德课程充实了丰富的资源。作为一位品德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课堂外的、蕴藏于社区、社会生活之中的课程资源。
如学校开展“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的德育主题活动,其中有一项就是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精心打造的“竹产业展示中心”,学生们通过参观了解到这些竹产品丰富了家乡人们物质需求,同时也为家乡人们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学习《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学生说到家乡的特产,个个娓娓道来,自豪感从他们的神情中、话语间自然流露,我想,如果只有文字的资料搜集,而没有亲身的“耳闻目睹”,他们怎么会有如此的真情表露呢?
再如:学校组织了“感受家乡巨变,体验幸福生活”调查实践活动,“劳动创造世界”——“寻访身边的劳动者”社会调查实践,带学生开展对家乡的环境调查,参观经济开发区企业、参观农贸市场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看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拓展了知识面,丰富了学习经历。这些活动同样也为品德课程充实了资源。像学习《多少人为了我》《科学技术造福人类》《身边的变化》等课时,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因为这些来自他们的亲身实践体验。
三、实施个性评价:品德课堂更灵动
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凸显学生自我管理的自主性,我校开展了“闪光卡在行动”的德育特色活动,设计了“五星闪光卡”,分别为“一星进取卡”、“二星虚心卡”“三星正直卡”“四星坚韧卡”“五星亮节卡”。每一种星卡积累到五张就可以换取上一级别的星卡。“五星亮节卡”为闪光卡最高级别,一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颁发“亮节卡”的活动。本人在教学中把课程与争卡活动结合:一方面,将闪光卡的评比活动直接引入到品德课堂中,针对具体课文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夺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品德课堂最终需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一特性,对学生需完成的课外延伸作业进行评比、颁卡。广大学生夺卡的热情高涨,有力地推动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使品德课堂更加灵动。
学校德育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尽量将品德课教学与学校文化、德育活动有机整合,让品德的课程资源“滚滚而来”,让学生在喜欢品德课的同时滋养德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太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