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因为是等级考试科目,而且大多数地方采用“开卷考”的形式,故被学生和学生家长乃至一些教育管理者冷眼相看,沦为“次科”,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历史课堂显然有点“历死”。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笔者对过于“史味”的历史课堂进行分析研究,在实践中注入“鲜活的教学”,再现历史人物和事件活生生的画面,让“历史照进现实”,启迪自己和学生们。
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鲜活创新课程改革实验实施以来,初中历史从边缘学科转变为考试科目,但因为它只是一门等级学科,且大多数采用开卷考试的模式,所以还是被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是教育管理者视为“次科”。因此,历史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学生认为可以照抄课本,平时并不十分重视学习,教师因为是考试科目却不能掉以轻心,还要认真应对,以防拖人后腿。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正是因为历史科的等级制和开卷考试性质,给我们历史教师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挥空间。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让厚重的历史走下神秘的圣坛,因为,我们完全有可能拥有鲜活的教学。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厚重的历史需要鲜的视角和活的观念。历史知识因为它的厚重而显得有点枯燥,有点远离青少年的生活,与少年人活泼好动的个性格格不入,多少有点“历史就是古董”的想法。这就需要教师选择新鲜的视角切入主题,以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关注历史学习。比如,我在讲授《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时,讲赵州桥之前先布置学生自行参观本地的几座桥,在课上让学生以一个观察家的身份比较所看到的桥和赵州桥有什么异同点,结果学生反响强烈。学生甲说:“我看了鸣凤桥,它和赵州桥很相似,都是平拱桥,都是大拱带小拱,不过我们德化的鸣凤桥是1975年建立的,说明1400多年前的建筑方法影响非常深远。”学生乙说:“我参观了一座家乡的木桥,叫登龙桥,始建于宋代,清代乾隆年间重修,有桥墩,是木平廊桥,下雨时不会被淋着,因为桥上有座椅和屋檐。”学生丙说:“我家乡有一座不知名的石板桥,桥下小溪水潺潺,风景优美。”学生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可以说,这样的课堂效果是笔者始料不及的,学生一个个俨然是考古学家、评论家、诗人……切入的视角新鲜,主题新颖,学生愿意积极参与。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教师观念的不断更新,才能带动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那种“一本教案吃十年”的陈旧观念早已过时,历史教学离不开教师活的观念引领。比如,在探讨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时,教师如果还是用原来那一套“是非功过”进行讲授,观念就明显滞后,评价历史人物,就要让历史人物更接近真实,让历史人物形象更客观、更丰满、更生动。如在评价曹操时,一般人都是从“英雄”“枭雄”“奸臣”方面评价,这个人物在京剧脸谱中属于奸诈多疑的“白脸”。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呢?有个学生马上总结“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有的学生说“他是一个具有多疑心的英雄”,有个女生说“我看过电视剧,其实他是一个很爱家的男人”,马上有个女生说“但他有三妻四妾”,有个男生评价说“我喜欢他的《龟虽寿》,特别是其中的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通过讨论,一个有血有肉的曹操跃然纸上。
其次,厚重的历史需要鲜的教学内容和活的教学手段。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教学内容取自教材,又要高于教材。例如,我在讲授“贞观之治”时,课前先做了两个漂亮的皇冠,一个是男式的,一个是女式的。并设置这样的问题:假如让你来管理1400年前的唐朝,你打算怎么做?結果,学生都非常积极,兴致很高,因为他们也能过一过皇帝瘾了!在查阅各种资料(包括课本)的基础上,各小组推举代表纷纷论述各自独到的见解,气氛十分热烈,有些学生还提出了“我可以做的比唐太宗和武则天还好”的大胆宣言,笔者适时给予肯定。最后,师生一起总结“贞观之治”的史实,并让全班学生推选“最佳男女唐皇”,将皇冠授给优胜者,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至此,将整节课推向高潮。鲜的内容和活的手段,两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
第三,厚重的历史离不开鲜活的师生关系。鲜活的师生关系应该是纯洁而感性的,师生双方都能真切感受到的,无掺杂其他利益关系(如金钱关系)的“原汁原味”的情感体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新型的师生关系包括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创共乐。教师在过去的历史课上一直像一个封建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学生只能一味地顺从,学生上课前已经先怕三分,课中又感受到权力的压迫,再怕三分,课堂哪来的生机勃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要放下架子,真诚和学生交往,增加自己的亲和力,但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课堂纪律松懈,任由学生自由散漫。实际交往中,笔者对待学生,常常“换位思考”,从学生利益出发,多为学生着想,赢得学生信任和尊重,为建立和谐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厚重的历史需要实现历史教学知识的生活化。只有生活化的教学才是鲜活的教学,才能为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见,才能创建生动活泼而又不失严肃的历史课堂。基于这一点,笔者尝试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历史的理解分析引导学生对理性生活的关注。二是从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中引导学生对审美和道德的关注。如,笔者在上“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节时,在与学生一起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意义的同时,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要否定“两个凡是”,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立实事求是的作风,从而开创改革开放的伟大篇章,整个过程就注入了“学生对理性生活的关注”这样一个元素。而在讲授“金和南宋对峙”时,特别谈到秦桧这个人物,指出“他在文字方面推动了‘宋体’,为字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他残害岳飞的行径让人民选择了让他永久跪在岳飞墓前”。引导学生在审美的同时,不能丢掉正确的道德判断。
厚重的历史需要鲜活的教学,唯如此,方能演绎出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
[2]李明赞.我的历史教育思考(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08).
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鲜活创新课程改革实验实施以来,初中历史从边缘学科转变为考试科目,但因为它只是一门等级学科,且大多数采用开卷考试的模式,所以还是被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是教育管理者视为“次科”。因此,历史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学生认为可以照抄课本,平时并不十分重视学习,教师因为是考试科目却不能掉以轻心,还要认真应对,以防拖人后腿。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正是因为历史科的等级制和开卷考试性质,给我们历史教师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挥空间。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让厚重的历史走下神秘的圣坛,因为,我们完全有可能拥有鲜活的教学。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厚重的历史需要鲜的视角和活的观念。历史知识因为它的厚重而显得有点枯燥,有点远离青少年的生活,与少年人活泼好动的个性格格不入,多少有点“历史就是古董”的想法。这就需要教师选择新鲜的视角切入主题,以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关注历史学习。比如,我在讲授《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时,讲赵州桥之前先布置学生自行参观本地的几座桥,在课上让学生以一个观察家的身份比较所看到的桥和赵州桥有什么异同点,结果学生反响强烈。学生甲说:“我看了鸣凤桥,它和赵州桥很相似,都是平拱桥,都是大拱带小拱,不过我们德化的鸣凤桥是1975年建立的,说明1400多年前的建筑方法影响非常深远。”学生乙说:“我参观了一座家乡的木桥,叫登龙桥,始建于宋代,清代乾隆年间重修,有桥墩,是木平廊桥,下雨时不会被淋着,因为桥上有座椅和屋檐。”学生丙说:“我家乡有一座不知名的石板桥,桥下小溪水潺潺,风景优美。”学生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可以说,这样的课堂效果是笔者始料不及的,学生一个个俨然是考古学家、评论家、诗人……切入的视角新鲜,主题新颖,学生愿意积极参与。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教师观念的不断更新,才能带动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那种“一本教案吃十年”的陈旧观念早已过时,历史教学离不开教师活的观念引领。比如,在探讨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时,教师如果还是用原来那一套“是非功过”进行讲授,观念就明显滞后,评价历史人物,就要让历史人物更接近真实,让历史人物形象更客观、更丰满、更生动。如在评价曹操时,一般人都是从“英雄”“枭雄”“奸臣”方面评价,这个人物在京剧脸谱中属于奸诈多疑的“白脸”。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呢?有个学生马上总结“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有的学生说“他是一个具有多疑心的英雄”,有个女生说“我看过电视剧,其实他是一个很爱家的男人”,马上有个女生说“但他有三妻四妾”,有个男生评价说“我喜欢他的《龟虽寿》,特别是其中的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通过讨论,一个有血有肉的曹操跃然纸上。
其次,厚重的历史需要鲜的教学内容和活的教学手段。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教学内容取自教材,又要高于教材。例如,我在讲授“贞观之治”时,课前先做了两个漂亮的皇冠,一个是男式的,一个是女式的。并设置这样的问题:假如让你来管理1400年前的唐朝,你打算怎么做?結果,学生都非常积极,兴致很高,因为他们也能过一过皇帝瘾了!在查阅各种资料(包括课本)的基础上,各小组推举代表纷纷论述各自独到的见解,气氛十分热烈,有些学生还提出了“我可以做的比唐太宗和武则天还好”的大胆宣言,笔者适时给予肯定。最后,师生一起总结“贞观之治”的史实,并让全班学生推选“最佳男女唐皇”,将皇冠授给优胜者,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至此,将整节课推向高潮。鲜的内容和活的手段,两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
第三,厚重的历史离不开鲜活的师生关系。鲜活的师生关系应该是纯洁而感性的,师生双方都能真切感受到的,无掺杂其他利益关系(如金钱关系)的“原汁原味”的情感体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新型的师生关系包括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创共乐。教师在过去的历史课上一直像一个封建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学生只能一味地顺从,学生上课前已经先怕三分,课中又感受到权力的压迫,再怕三分,课堂哪来的生机勃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要放下架子,真诚和学生交往,增加自己的亲和力,但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课堂纪律松懈,任由学生自由散漫。实际交往中,笔者对待学生,常常“换位思考”,从学生利益出发,多为学生着想,赢得学生信任和尊重,为建立和谐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厚重的历史需要实现历史教学知识的生活化。只有生活化的教学才是鲜活的教学,才能为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见,才能创建生动活泼而又不失严肃的历史课堂。基于这一点,笔者尝试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历史的理解分析引导学生对理性生活的关注。二是从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中引导学生对审美和道德的关注。如,笔者在上“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节时,在与学生一起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意义的同时,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要否定“两个凡是”,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立实事求是的作风,从而开创改革开放的伟大篇章,整个过程就注入了“学生对理性生活的关注”这样一个元素。而在讲授“金和南宋对峙”时,特别谈到秦桧这个人物,指出“他在文字方面推动了‘宋体’,为字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他残害岳飞的行径让人民选择了让他永久跪在岳飞墓前”。引导学生在审美的同时,不能丢掉正确的道德判断。
厚重的历史需要鲜活的教学,唯如此,方能演绎出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
[2]李明赞.我的历史教育思考(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