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冲突是比较常见的,幼儿间经常发生的冲突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引发的原因一般是因意见不协调的认知冲突而引发的行为冲突。冲突发生后的协调过程是发展幼儿良好社会性的一个关键时机,而幼儿解决冲突、达到协调的过程,则是一个不断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尊重、欣赏他人,学会了宽容、理解他人,冲突的解决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幼儿合作与分享能力的发展。所以说,在幼儿的交往活动中,冲突不仅是不可回避的,而且是必要的,它是提高幼儿交往技能的重要契机。
一、 辩证地看待幼儿间的冲突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与各类教学活动中,时常可以看到幼儿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冲突,如在谈话中因看法不同、语言不合而冲突,在活动中因碰撞、摩擦而冲突,有时也会出于竞争、嫉妒或维护荣誉而冲突,但大多数冲突发生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为游戏的角色、游戏的材料冲突,还会为游戏的玩法、游戏的规则冲突。究其原因,幼儿之间冲突的增加与独生子女群的形成及人们生活与居住方式的改变等密切相关。
独生子女由于失去了与兄弟姐妹的交往机会及互动经验,缺乏必要的冲突、竞争经验,且过多拥有老一辈所给予的溺爱、呵护,由此造成了许多幼儿唯我独尊、自我中心、任性、霸道、自私、怯懦、不合群等个性。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也就没有互相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和共同分享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集体主义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
目前城市住宅日益公寓化,人们进出都是关门闭户,邻里之间缺少相互往来的习惯,很多住宅小区内,又十分缺乏适合幼儿玩耍的公共场所和设施,家长往往将幼儿关在家中独自玩耍,使幼儿从小就失去了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因此,幼儿普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与技能。初进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交往经验的缺乏,很容易产生社交障碍与人际冲突。
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原因,认知水平还很低,而且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又由于生活经验很缺乏,所以他们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缺乏合作意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二、 正确地对待幼儿间的冲突
5-6岁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身体对成人的依赖性减弱了,独立性增强了,社会性也日益发展,总的特点是独立性、自主性加强了。儿童交往的社会背景理论强调社会背景的作用,认为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交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环境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是非常有利的。大班幼儿与人交往的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欲望更加强烈,他们想获得同伴的赞赏,得到别人的重视与关注,这种心理表现导致他们需要建立广泛的同伴关系。随着幼儿注意的广度的扩大,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活动,而且还特别关注同伴的活动,但是,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较差,心理发展的需要与现有的交往能力与技能之间形成一种矛盾,因此造成发展中的不协调现象,在日常交往中经常出现争执不能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的莽撞做法,时常发生冲突与争论。然而,冲突可以增加幼儿同伴间的情感联系,争论是使别人明白自己的意图和使自己明白他人意图的最好机会。
皮亚杰的观点告诉我们,冲突对于削弱自我中心有一定的作用,不同的意见可以迫使幼儿对照他人的观点来重新考虑自己的观点。如果有共同的兴趣或目标,儿之间会尝试使用分工、合作、协商等办法进行交往,在此过程中还会主动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结合大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学会做幼儿活动中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使他们通过争执、尝试、讨论、内化的方式,在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三、 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技能
1. 依靠教师
当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其他冲突时,教师通常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对于幼儿冲突的解决,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基本上是比较有效的,也能够较快把冲突平息。但这种协调的方法,只能暂时解决问题。当幼儿在一次面临同样或相似的冲突情景时,还是需要教师的帮助。因为小班幼儿在冲突解决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没有和以前的经验相结合,所以这种方法的应用效果是十分有限的。但不管怎样,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这种方法的应用是十分广泛和便捷的。
2. 依靠幼儿
冲突问题的主动权,到中班后,会转接给幼儿,教师不再处于主导地位。皮亚杰的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儿童自身的积极能动作用,强调主动发现的学习过程和发展的阶段性,主张教育要创造一定条件,给儿童自由活动和处理同伴之间相互关系的机会,让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接触不同的观点。
冲突对幼儿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幼儿间的争吵甚至打架是他们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与人交往、学习如何做人的一种方式。如果教师不干预或迟一些干预,幼儿就有机会帮助同伴明确规则,说服同伴相信自己是不对的。幼儿会在每一次冲突中获得必要的经验,或学会保护自己,或学会收敛自己,他们也会在每一次冲突中学会最初步的道德认知,学会用这些认知去评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学会考虑对方的愿望和要求,谅解对方,并以适合的方式与人相处。
3. 依靠权威
到了大班,教师通常以自己的教学日程、计划为出发点,为了让幼儿尽快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就用了权威方式。使用这种方法的教师,不会考虑那一种方案是冲突双方都能接受的,这样不但不能得到好的结果,反而使双方的对立人际关系的破坏仍然存在,而且还会延伸到以后的情境中。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避免使用这类方法。
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冲突与幼儿的成长相伴随,大多数幼儿交往冲突都属小冲突,很快就可化解。有关儿童社会行为的研究显示:人类社会群体之间存在潜在冲突,但这些冲突大多是非暴力的。人类自身可以通过行为控制机制来保证彼此间社会性互动的顺利进行。这些行为控制机制包括:人们会在潜在冲突升级之前进行协商解决,如运用对资源的所有权和优先占有权等原则来避免争端,或服从于领导和统治角色。采用多种方式减轻冲突强度或冲突后果,如采用协商、安抚友好方式减缓冲突。运用妥协、平分或和解等策略化解冲突。陈世平在研究儿童人际冲突应对策略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
实践证明,解决冲突能力对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十分重要。在同伴交往中,具有妥善解决矛盾的能力是一些幼儿受到同伴欢迎的重要因素。具有这种能力的幼儿与同伴建立的社会关系和友谊会更加密切和持久。这种能力不仅对童年时期的生活十分重要,而且对其以后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将会给其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镇江市大地幼稚园)
一、 辩证地看待幼儿间的冲突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与各类教学活动中,时常可以看到幼儿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冲突,如在谈话中因看法不同、语言不合而冲突,在活动中因碰撞、摩擦而冲突,有时也会出于竞争、嫉妒或维护荣誉而冲突,但大多数冲突发生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为游戏的角色、游戏的材料冲突,还会为游戏的玩法、游戏的规则冲突。究其原因,幼儿之间冲突的增加与独生子女群的形成及人们生活与居住方式的改变等密切相关。
独生子女由于失去了与兄弟姐妹的交往机会及互动经验,缺乏必要的冲突、竞争经验,且过多拥有老一辈所给予的溺爱、呵护,由此造成了许多幼儿唯我独尊、自我中心、任性、霸道、自私、怯懦、不合群等个性。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也就没有互相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和共同分享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集体主义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
目前城市住宅日益公寓化,人们进出都是关门闭户,邻里之间缺少相互往来的习惯,很多住宅小区内,又十分缺乏适合幼儿玩耍的公共场所和设施,家长往往将幼儿关在家中独自玩耍,使幼儿从小就失去了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因此,幼儿普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与技能。初进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交往经验的缺乏,很容易产生社交障碍与人际冲突。
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原因,认知水平还很低,而且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又由于生活经验很缺乏,所以他们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缺乏合作意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二、 正确地对待幼儿间的冲突
5-6岁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身体对成人的依赖性减弱了,独立性增强了,社会性也日益发展,总的特点是独立性、自主性加强了。儿童交往的社会背景理论强调社会背景的作用,认为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交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环境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是非常有利的。大班幼儿与人交往的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欲望更加强烈,他们想获得同伴的赞赏,得到别人的重视与关注,这种心理表现导致他们需要建立广泛的同伴关系。随着幼儿注意的广度的扩大,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活动,而且还特别关注同伴的活动,但是,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较差,心理发展的需要与现有的交往能力与技能之间形成一种矛盾,因此造成发展中的不协调现象,在日常交往中经常出现争执不能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的莽撞做法,时常发生冲突与争论。然而,冲突可以增加幼儿同伴间的情感联系,争论是使别人明白自己的意图和使自己明白他人意图的最好机会。
皮亚杰的观点告诉我们,冲突对于削弱自我中心有一定的作用,不同的意见可以迫使幼儿对照他人的观点来重新考虑自己的观点。如果有共同的兴趣或目标,儿之间会尝试使用分工、合作、协商等办法进行交往,在此过程中还会主动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结合大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学会做幼儿活动中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使他们通过争执、尝试、讨论、内化的方式,在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三、 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技能
1. 依靠教师
当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其他冲突时,教师通常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对于幼儿冲突的解决,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基本上是比较有效的,也能够较快把冲突平息。但这种协调的方法,只能暂时解决问题。当幼儿在一次面临同样或相似的冲突情景时,还是需要教师的帮助。因为小班幼儿在冲突解决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没有和以前的经验相结合,所以这种方法的应用效果是十分有限的。但不管怎样,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这种方法的应用是十分广泛和便捷的。
2. 依靠幼儿
冲突问题的主动权,到中班后,会转接给幼儿,教师不再处于主导地位。皮亚杰的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儿童自身的积极能动作用,强调主动发现的学习过程和发展的阶段性,主张教育要创造一定条件,给儿童自由活动和处理同伴之间相互关系的机会,让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接触不同的观点。
冲突对幼儿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幼儿间的争吵甚至打架是他们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与人交往、学习如何做人的一种方式。如果教师不干预或迟一些干预,幼儿就有机会帮助同伴明确规则,说服同伴相信自己是不对的。幼儿会在每一次冲突中获得必要的经验,或学会保护自己,或学会收敛自己,他们也会在每一次冲突中学会最初步的道德认知,学会用这些认知去评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学会考虑对方的愿望和要求,谅解对方,并以适合的方式与人相处。
3. 依靠权威
到了大班,教师通常以自己的教学日程、计划为出发点,为了让幼儿尽快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就用了权威方式。使用这种方法的教师,不会考虑那一种方案是冲突双方都能接受的,这样不但不能得到好的结果,反而使双方的对立人际关系的破坏仍然存在,而且还会延伸到以后的情境中。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避免使用这类方法。
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冲突与幼儿的成长相伴随,大多数幼儿交往冲突都属小冲突,很快就可化解。有关儿童社会行为的研究显示:人类社会群体之间存在潜在冲突,但这些冲突大多是非暴力的。人类自身可以通过行为控制机制来保证彼此间社会性互动的顺利进行。这些行为控制机制包括:人们会在潜在冲突升级之前进行协商解决,如运用对资源的所有权和优先占有权等原则来避免争端,或服从于领导和统治角色。采用多种方式减轻冲突强度或冲突后果,如采用协商、安抚友好方式减缓冲突。运用妥协、平分或和解等策略化解冲突。陈世平在研究儿童人际冲突应对策略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
实践证明,解决冲突能力对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十分重要。在同伴交往中,具有妥善解决矛盾的能力是一些幼儿受到同伴欢迎的重要因素。具有这种能力的幼儿与同伴建立的社会关系和友谊会更加密切和持久。这种能力不仅对童年时期的生活十分重要,而且对其以后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将会给其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镇江市大地幼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