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空降兵的旷世之举:“人马座”空降试验大揭秘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781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儿子完成的壮举
  1973年1月5日,苏联红军王牌——第106空降师所属图拉靶场迎来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其中包括空降兵主官及国防工业部的领导们,带队的是空降兵司令员V.F。马尔格洛夫大将和副司令员I.I·利索夫将军。他们是来观摩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车同降”试验,如果这次试验成功,将极大提高空降兵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机动与打击能力。列昂尼德·扎夫里洛维奇‘祖耶夫中校与亚历山大·马尔格洛夫上尉(空降兵司令员之子)将成为世界空降兵历史上直接搭乘战车同步伞降的第一人。
  在现场,防止意外的医疗分队准备就绪,其他试验前的准备工作也陆续结束。祖耶夫被任命为BMD—I伞兵战车车长兼驾驶员,马尔格洛夫任炮手,工作人员再次检查了包括伞降系统在内的重要装置。从早晨开始,天空一直笼罩着云团,不太适合飞行,直到中午,从地面至天空的能见度才达到500米,安-12B运输机要在800米高度将载有乘员的伞兵战车投下,原定计划里还有一架安-12B对整个空降过程进行航拍,但因天气条件被迫取消。由于不愿继续等待下去,指挥员决定在现有天气条件下开始试验,乘员钻进战车,里面有为他们专门制作的分体座椅。战车开进安-12B运输机舱内,飞机很快爬升到800米高度,在靶场上空转悠了一周,约半小时后进入指定的空投区域。天气却在慢慢变差,能见度下降到600米左右,地面风力达5米/秒,好在空投前的最后一刻,天气条件终于达到了预定要求。
  马尔格洛夫大将强忍着内心的激动,目不转睛地盯着空中。就在半小时前,他还轻松地坐在即将空投的战车中,旁边是他的儿子,但此刻儿子却在离自己头顶几百米的地方等待“人车同降”。这一试验是他朝思暮想的夙愿,如今就要由自己的儿子完成了!
  宁背处分,坚持试验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基于大纵深作战理论,苏联国防部把空降兵当作战略预备队进行重点建设,当时苏军保持着世界最多的空降兵数量——20万人,几乎是其他国家空降兵数量的总和,而且苏联空降兵的技战术建设也走在其他国家前面。经过多次大规模军事演习证明,空降部队在指定地域的集结时间极为重要,即便是最顺利的情况下(空降兵及其搭乘的伞兵战车着陆地点非常接近)也需要30分钟,如果在夜间或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则需要3个小时,这么长的时间不仅不能使空降兵发挥突袭作用,还容易置他们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旦敌人快速反应过来的话,武力薄弱(没有战车)的空降兵几乎没有任何防卫能力,这一缺陷早在1942年维亚济马空降战役中暴露无遗,当时苏联空降兵第4军万余人分两次伞降到德军后方的热拉尼耶地区,任务是切断维亚济马西面通路,却因为伞降区域过大,人员和装备无法迅速收拢集结,结果形同散兵游勇的苏联空降兵们几乎是拿性命去和纳粹坦克搏斗,最终导致战役失败。如果实现人车同降的话,空降兵落地后便可迅速投入战斗,并可以为整个空降战役行动提供火力支持,还可在较短时间内到达指定地域。
  1969年,尽管要面临极大的风险和责任,苏联空降兵司令员马尔格洛夫还是在国防部高级部务委员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要求进行部队试验。试验的风险确实比较大:谁也不知道在与重量庞大的伞兵战车同降时乘员组会受到何种冲击;尽管战车所用的伞降平台的降落伞打开成功率为99.5%,但还是比单兵降落伞低了一些(后者为99.7%)。如果出现不测的话,将有一大批高级军官被免职。
  第一个响应马尔格洛夫号召的是祖耶夫中校,他是梁赞空降兵高等军事学校伞降勤务军官。祖耶夫狂热地投入到这项试验中,他首先给自己制作了一把特殊的座椅,它由坚硬的钢板与25毫米厚的钢管焊接而成,座垫与靠枕表面是柔软的毛皮,内部是氨纶填充物,空降人员必须躺着被皮带固定在座椅上。祖耶夫在苏联空降兵制式的BMD-1伞兵战车中央位置安放了两副这样的座椅,并特意向车体出舱口靠拢,一旦降落过程中伞降系统失灵,空降兵可以从车内爬出来,使用随身携带的单兵降落伞着陆。在前期试验过程中,为了模拟降落过程,祖耶夫打算将放有特制座椅的伞降平台挂在普通吊车上,然后从几米高处投下。在一瓶伏特加酒的诱惑下,一位相识的吊车司机同意在工作之余帮助祖耶夫进行试验,最初从1.5米高处向坚硬地面扔下伞降平台,而且不使用气动减震器。祖耶夫认为,如果伞降平台落地时的速度低于6米/秒的话,就跟真实空投情况差不多。空降兵学校的两名学员——切卡林与斯比里多诺夫成为祖耶夫的试验助手,并多次坐在伞降平台座椅上从高处落下。试验结果令人满意,他们对着陆时的冲击力度可以忍受。接下来,祖耶夫需要的是更精确的空降模拟环境。
  祖耶夫的领导虽然对他的发明表示赞许,但还是禁止这种危险的试验继续下去,并以擅自行动为由处分了祖耶夫。不过,空降兵司令员马尔格洛夫在一个偶然机会里听说这件事后,对祖耶夫的危险试验很感兴趣,并提出要亲眼看一下。于是,祖耶夫找来一台能将伞降平台提升至10米高度的吊车,向司令员展示了自己的发明。他首先将参加试验的学员切卡林固定在特制座椅上,然后将安装有气动减震器的伞降平台提升到6米再抛下。平台落地后,医务人员立即检查了切卡林的身体状态,结果良好。切卡林的勇气感动了司令员,将军不仅表扬了他,还送了一块军官手表作为奖励。由于一直陪同祖耶夫试验的另一名学员斯比里多诺夫没有得到奖励,祖耶夫觉得过意不去,于是请求司令员给予同样的奖励。遭到拒绝后,祖耶夫索性将斯比里多诺夫升到8米高处,连同伞降平台一起投下来,确定安全无恙后,司令员屈服了,只好也奖给他同样一块手表。
  航天专家帮大忙
  在马尔格洛夫参观完试验后,祖耶夫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意思的是,这不是司令员第一次改变他的生活了。上世纪50年代初,从内务部军校毕业后,被授予中尉军衔的祖耶夫来到中亚军区服役,随后转入西伯利亚军区的工程兵部队,参与了许多战略工程项目的建设。期间,祖耶夫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不仅是一级杠铃运动员、自行车健将,还是一支排球队的队长,之后他又迷上跳伞,并在1963年成为一名职业跳伞运动员。60年代初,在全苏共青团组织秘书会议上,祖耶夫偶然结识了苏联英雄、空降兵司令员马尔格洛夫,由于赏识祖耶夫高超的跳伞天份,马尔格洛夫特批把他调入空降兵部队,这也是祖耶夫梦寐以求的愿望。两人的第二次见面是在一次跳伞表演中,祖耶夫在一架安-2飞机后面被拖到100米高度时,突然在高速前进状态下解开绳索,向地面跳下,几分钟后平稳降落在空降兵主官观礼台前,有人目测祖耶夫真正的跳伞高度不超过70米。包括马尔格洛夫、副司令员利索夫和国防部副部长S.L·素科洛夫在内的所有人都被他的勇气折服,纷纷与他握手道贺。   不久,祖耶夫被调到波罗的海沿岸的一支空降兵部队中,在那里,他充分发挥自己在工程兵部队积累的经验和创新意识,成功搭建起一座地面空降训练台,能够逼真模拟空降兵从安-12和伊尔-76运输机跳出后的基本开伞动作。祖耶夫一下子成为名人,许多空降师长都请他去指导。不久,祖耶夫被任命为梁赞空降兵高等军事学校空降勤务主任,在这一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地培养出不少优秀的跳伞指挥官,其中包括著名的俄罗斯“将军政治家”亚历山大·列别德。
  话接前文,马尔格洛夫始终对祖耶夫的“人车同降”试验抱有浓厚兴趣,他责成空降兵科技委员会对相关测试及人车落地冲击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尽快拿出可行性方案来。不久,祖耶夫被召到莫斯科,刚一进入马尔格洛夫的办公室,他就看到一位年轻军官,将军指着年轻人向祖耶夫说到:“我知道,你是一个长年在刀尖上行走的人,以后你就好好教一教我这没有经验的儿子吧。”于是,祖耶夫就把这位“将军之子”亚历山大·马尔格洛夫上尉带进了自己的试验团队,后者刚刚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
  经过反复论证,空降兵科技委员会对祖耶夫的“人车同降”方案进行了修正,将带减震器的软性钢制座椅换成宇航员使用的“卡兹别克”式硬性分体座椅,它是由星星设计局研发,总设计师为G.I·谢维林。考虑到在硬着陆情况下,乘车空降兵最重要的不是靠座垫减轻冲击力,而是保证乘员的脊柱与其他器官不发生错位,为此谢维林专门为空降兵改进制作了“卡兹别克-D”座椅。通过计算与试验证明,如果“人车同降”平台伞降系统出故障的话,内部乘员根本来不及利用单兵降落伞(因乘员与座椅绑在一起,故将二者同时伞降)逃生。由于设计人员决定取消备用的单兵降落伞,这样就能让空降兵的坐姿更舒服些,同时让双脚对准出舱口,增加了安全性。不久,空降兵科技委员会在莫斯科郊外的小熊湖基地进行冲击试验,设计人员利用大型吊车,将安放有BMD-1战车的伞降平台从不同高度投放下来,战车内部安装有传感器,可以将每次着陆时的重力加速度记录下来,最初战车内放置假人,后来直接坐进真人祖耶夫与小马尔格洛夫共有5组备用人员,他们都通过航天医学院的严格体检。试验过程中,平台垂直方向的着陆速度与现实情况基本相同,另外试验人员还模拟了侧偏、摇晃等形式的着陆情况,以及空投时侧面倾斜和前后倾斜的情况。1972年,试验工作准备完毕,但是一直没有得到上级关于真正空投试验的许可。于是试验人员再次邀请医疗委员会对试验结果进行检查鉴定。
  顺便说—下,小马尔格洛夫一直在思考为他们的试验起个恰当的名字,直到有一天,当祖耶夫进入战车在座椅上躺下后,舱盖关闭的一瞬间,小马尔格洛夫从车外看到他的肩膀,于是头脑中灵光一现,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半人半马兽,于是他决定将这个试验命名为“人马座”行动,意指而他们与战车像“人马座”一样从天上跳入人间。
  “出发!”“走吧!”
  1972年夏,祖耶夫等人终于盼来了期望已久的真实空投试验,不过上级也只是允许让小狗进行试验。参加试验的小狗中,就有祖耶夫最喜欢的狮子狗——“布利卡”。试验结果良好,只有“布利卡”的挂钩脱落,被甩到战车内的一个角落里,着陆后满身都是尘土与油污。几周后,相关部门制定完所有必须的文件,规范了试验人员的选拔与培训过程,同年秋天,国防部批准于次年1月5日进行“人车同降”试验,第一负责人为空降兵司令员,于是我们看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当安-12B运输机的货舱门被打开时,伞降平台仅依靠卡锁被固定在货舱地板上,降落伞也已经整理完毕。小马尔格洛夫喊了一句“出发!”声音有点像当年的加加林。随后,祖耶夫也大喊一声“走吧!”此时,战车已脱离机舱处于失重状态。几秒钟后,他们发现自己周围漂浮起灰尘和各种碎屑,原来战车开始严重倾斜,幸好平衡伞打开后,阻止了战车的旋转。经过几次像钟摆一样的摇晃后,战车慢慢趋于平稳,接下来伞降系统里的5个降落伞全部打开,祖耶夫通过座椅前的高度表与升降速度表确定此时的降落速度低于6米/秒。空降兵副司令员利索夫通过无线电与祖耶夫进行通话,确定伞降系统全部打开,降落速度平稳。
  而在降落伞打开的一瞬间,司令员马尔格洛夫心中的石头也稍稍落了下来,因为家里没有一个人知道小马尔格洛夫参加如此危险的试验,而除了自己的儿子外,将军没有别的选择。由于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非常反对“人车同降”,所以当他寻问谁将参加这次试验时,马尔格洛夫说出了自己儿子的姓名,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证明他对试验成功的信心以及试验无论如何都要进行的必要性。
  伞降平台软着陆成功,不久前的地面积雪并没有使平台发生侧滑,伞降系统在平台着陆后自动脱离。被笑称为“宇航员”的空降兵们迅速解开座椅上的皮带,他们身体状态都非常好,只有祖耶夫的脖子稍微出现点问题,原因在于降低时他—直盯着仪表,没有按照规定保持着陆姿势。两分钟后,从天而降的BMD-1战车就进入完全战备状态(正好符合规定要求),并从伞降平台上解脱下来。由于空降前战车停放在带暖气的车库内,所以着陆后,驾驶员很轻松地就点着发动机。祖耶夫开着战车以行军模式向观察所前进,小马尔格洛夫则在行进过程中发射了几发73毫米炮弹,还用机枪扫射了一通。
  在BMD-1战车向观礼台前进时,不慎刮到第106空降师参谋长的小汽车,原因是没有全部断开的伞绳阻止了舱盖的关闭,从而影响了驾驶员的侧向视野。后来,设计人员采用已经成熟的遥控技术,使伞降系统在火药作用下自动炸断伞绳,而不需要驾驶员再跳出舱外手动清理。靠近观礼台后,两名乘组人员汇报了任务完成情况,马尔格洛夫紧紧地搂住他们,接下来,一场盛大的庆功宴在等待着所有人。
  马尔格洛夫亲自向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报告了试验完成情况,元帅高兴地答应赠送给英雄们两块带有自己签名的金表及—万卢布奖金。随后,祖耶夫还被授予红旗勋章,同年被任命为第106空降师副师长,上校军衔,而小马尔格洛夫则继续从事“人车同降”行动的完善工作,并在多个空降部队进行教学指导。1976年,小马尔格洛夫与L.I·谢尔巴科夫中校一道完成火箭式伞降系统的“人车同降”试验,该系统只有一个降落伞,下降速度为25米/秒,着陆前在火箭式发动机的帮助下,伞降速度被急剧降低,最终阻止在标准内。该系统可以直接安装在BMD-1战车上,而不再需要额外的战车搭载平台,空投的战车在一分钟之内就可降落在指定地点。该伞降系统的成功率为95%,低于“人马座”多伞平台的99.5%,原因在于着陆时火箭式发动机制动时会出现部分失效的问题。不论如何,这种新尝试成功了,小马尔格洛夫与谢尔巴科夫也因此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不过,苏联空降兵最终列装的还是老式“人马座”伞降系统,原因在于火箭式伞降系统的危险性较大,在试验阶段,谢尔巴科夫就发生过多起事故,造成了轻微的脑震荡,脊柱也受了伤。另外,当战车直接伞降在冰面上时,会出现严重的侧偏现象。
  “人马座”列装后,依然没有停止必要的试验与改进工作,直到今天还在进行着一系列完善工作。上世纪90年代末,俄空降兵列装更先进的BMD-3伞兵战车,其装甲厚度与武器性能都有所加强,内部安置了7副座椅,可以直接搭载5名空降兵。不久,“人马座”的升级版——PBS-950紧凑型无平台伞降系统也列装部队,它是由莫斯科通用机械制造厂研制的,总设计师为A.I·普里瓦洛夫,该系统设计人员曾参与过“人马座”系统的开发与测试。如今,在每次大规模演习期间,“人马座”是必须到场的,俄空降兵的每个团也都装备了该系统。
  后记
  祖耶夫后来的生活并不顺利。同样是在1973年,他在第76空降师(驻普斯科夫)身受重伤,那是在安装与调试模拟伊尔76运输机双行空降的训练台时,他不慎从6米高处坠下,太阳穴撞在一根金属钢梁上,三天内躺在病床上气息如丝,最终他挺了过来。随后,祖耶夫在列宁格勒军事医院进行一系列手术,用钛合金板补好破碎的后脑颅骨,三个月后返回部队,重新开始跳伞工作,此后又进行200多次跳伞活动。但是身体毕竟已经受损,后来祖耶夫不得不停止了这项运动。被任命为第106空降师副师长后,祖耶夫将妻子与两个儿子带到图拉,住在师部大院里。1978年,祖耶夫家族再次遭受噩运,在使用绰号“小庄园”的伞降训练台的一次跳伞过程中,祖耶夫的大儿子不幸遇难,此时他已是梁赞空降兵学校的一名学员。
  1978年,祖耶夫退休,不过并没有完全脱离他钟爱的跳伞事业,被图拉第4中学初级军事训练部聘请为教员。学校距离他的住所不远,他在这所学校工作了lO年。成为一名教员后,祖耶夫仍像以前一样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每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室内打靶,经常带领学生到第106空降师(该师已被命名为“人马座师”)参观,教他们认识武器、装备和跳伞方法等。祖耶夫还经常在初级军事训练部的课堂上播放军事教学电影,还在操场上建造一个小型军事训练基地,里面有战壕、障碍区和训练设备等,供学生们上课使用。祖耶夫用自己的空降兵经厉向学生们展示军旅生涯的浪漫,并将教学训练设计成游戏让学生们容易接受,后来,他的许多学生进入空降部队和空军,还有的成为跳伞运动员。
  “人马座”诞生25周年之际(1998年),俄军第106空降师为表彰祖耶夫对空降事业的巨大贡献,授予他“俄罗斯英雄”称号。“人马座”30岁之际(2003年),正逢祖耶夫70大寿,他有机会再次受到表彰,尽管许多朋友与同事为此付出努力,但申请报告最终被束之高阁。不过,祖耶夫在民众中间永远是真正的英雄,不久前他去蔬菜店买菜,被以前的一位下属认出,对店主说道:“你知道你在把卷心菜卖给谁吗?他是我们的英雄,俄罗斯英雄……”顿时,众人像潮水一样围拢过来。
其他文献
美国空中力量无论规模还是战斗力,与其他任何国家相比都处于绝对优势,甚至可以说处于“超杀”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不将已经服役的F-22和即将服役的F-35等五代机计算在内,仅凭美军现役其它装备就足以对潜在敌手保持足够的技术优势。  2012年3月14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美国空军生产的第187架、也是最后一架F-22“猛禽”战斗机(编号4195)在佐治亚州的玛丽埃塔完成了首次试飞。按计划,该机
期刊
在作战人员和工业界的强烈呼吁下,美陆军终于启动了下一代旋翼机——“联合多用途旋翼机”(JMR)研发项目,以替换正在高强度工作的现役直升机机队。但美陆军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能否从政府和工业界为该项目争取足够经费。  目前,美陆军对JMR项目的需求还不明确,也没有确定首先用JMR替代何种现役机型。陆军只对JMR提出了它所期望的性能,部署时间则大约定于2027-2028年。计划利用2架技术验证机验证预
期刊
面对大量的进口先进技术和武器,印度研究开发部门总是“消化不良”,很难走出一条从购买、引进技术、特许仿制到改造创新的发展之路。  印度装备采办管理体制脱胎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国防体制。独立后,随着军队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国防科研生产的发展,印度对其装备采办管理体制进行了不断调整,形成了目前的装备采办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近年来,为实现地区强国和世界大国的战略目标,印度加快武器装备采办管理改革的步伐,特别是
期刊
全球打击司令部的主要职责是统管美国空军属下的战略核打击力量,平时负责维持一支安全、可靠、有效的核威慑力量,战时则根据战区指挥官和美国总统的指示实施核打击等作战行动。  2010年9月30日,美国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GSc)在其驻地——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向外界宣布,该司令部已形成完全作战能力(F0c)并从10月1日起正式承担美国军方为其赋予的所有任务,这标志着自2008年10月25日开始
期刊
近年来,美国为应对日益增长的潜艇威胁,通过成立反潜战特遣部队,重视新型反潜装备的研究,开展持续水下监视网络研究,进一步发展反潜战体系。  反潜战传统上是一种平台密集型任务,需要大量的机载、水面与水下设备来组网,探测、跟踪、定位敌方潜艇并在必要时对其进行截山。远程传感器、双基地/多基地探测技术和先进的反潜战术等都有助于反潜战的实施。当前,反潜战的力量重点分布在浅海以及情况复杂、声信号很难鉴别的近海区
期刊
1950年11月联合国军的战机完全控制了朝鲜的天空,正当他们横行无阻的时候,一种非常先进的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突然出现,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改变了双方空军的作战态势。很快西方情报机构就得知这种飞机是苏联制造的米格-15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几乎在一夜之间,“米格”这个名字就成为联合国军飞行员最畏惧的名词,而米格-15控制的空域也被称为“米格走廊”。从那时起,“米格”一词就成为苏联战斗机的代名词。  然
期刊
“恶魔”无人机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该机取消了传统的机械升降舵和襟翼,而代之以曼彻斯特大学和克兰菲尔德大学合作研制的全新“射流飞行控制系统”。  2010年9月17日,英国新型“恶魔”(Demon)无人技术验证机进行了试飞。该无人机仅仅依靠喷射气流、而不是传统的襟翼/副翼等部件完成了升降和转向控制。这次试飞也因此成为英国民航管理局(CAA)首次批准并且正式认定的飞行器“无襟翼飞行”(flaples
期刊
2011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始研发用于载人深空探索的新型重型运载火箭,推动商业航天飞行进入新时代,更加充分地利用建造完成的国际空间站,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和关于宇宙的重大发现。NASA局长查尔斯·博尔登称,2011年对于整个NASA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确定了新一代载人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框架  新一代载人航天运输系统是美国未来载人航天活动的基础。5月,NASA决定以“猎户座
期刊
2011年国际军控与裁军领域有进展也有阻碍,主要国家在军控与裁军领域有合作也有斗争。  2011年,主要国家在军控与裁军领域有合作也有斗争。《美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措施的条约》(简称新START条约)正式生效后两国分别落实削减,网络军控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热点,常规军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但另一方面,国际多边核军控进程僵局依然,美俄反导之争日趋激烈,大国在外空军控领域话语权的斗争加剧
期刊
不管“喀秋莎”(火箭弹)来自何方,总会有一束灿烂的火炬“亲吻”上去,然后绽放出“死亡之花”。  时值中东动荡之际,为预防得到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和加沙哈马斯进行火箭袭击,2月20日,以色列国防军开始在经济首都特拉维夫附近部署神秘的反火箭系统。以军发言人强调,“铁穹”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能防御火箭弹的系统,属于以色列多层防御体系计划中的一部分,这被认为是以色列为未来可能攻击伊朗核反应堆而扫除后顾之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