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选题定位:巧设趣味化学实验,点亮化学之灯
《趣味化学》是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中特设课程之一。接到这个教学任务时,我面临的困难有二:(1)没有教材,一切资源有待教师开发。(2)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学生没有任何化学知识作为基础,在这一片白纸上,我该画上怎样的色彩?
毫无疑问,趣味!这才是我的课堂应该突出的主题。
显而易见,在初二开设趣味化学,学校的设想有两点:一、前置一步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为初三学习做好情感铺垫;二、拓展视野,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应该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再次定位我的课堂,它就是:从趣味化学实验出发,点亮学生心中化学之灯!
然而,上网查资料结果显示,化学联系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哪一方面更适合初二学生?趣味化学的内容确实不少,但基本上都是一些化学小实验或小魔术的堆积,或者就是一些零散的趣味化学知识,谈不上系统性、专题性。怎样进行整合呢?一天,正在我为此问题苦恼时,高一一个学生到办公室找我解答问题,之后问我:老师,我觉得学化学好像都没什么用!一句话马上让我警醒!从古到今,化学改变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我们的学生因为有限的知识和枯燥的理论学习,而妄断化学无用!个别学生的情绪虽不能否定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至少也说明我们实施教育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对了,我马上确定了选题的宗旨和范围——让学生感受化学有趣且有用。
最后,我选的课题是《化学与生活》,因为它更贴近学生生活。
选定课题后,我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实在太广了,又岂是我区区五节课时能说的尽道的完的?
作为一名化学老师,我当然知道化学趣味实验的魅力所在。但是,如果我们每节课只是做了无数杂乱无章的小实验,那对于布局本人和化学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无异于观看魔术一场表演,可谓之饱饱眼福,事过境迁后将会一无所获,甚至有可能将学生误导——认为化学就是玩魔术,根本无从说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将实验和我要介绍的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它既不显得牵强,又具有说服力呢?我的基本设想有二:一、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归纳。二、设计实验——揭示原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教学片断:“食品与化学”课题实验设计
(引言)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可谓之以四个字--"博大精深"。但"博大精深"并不代表化学与人们的距离很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恰恰相反,化学物品充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化学现象也自然而然的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我们每日吃的食品与化学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都叫爱吃面包吧?现在,我就用实验室的药品在几分钟内给大家制一款黑面包。(听说做面包,同学们马上来了精神,各个兴奋异常)
(实验1):我取了几匙白砂糖在烧杯中,然后加入浓硫酸,搅拌,大约一分钟左右,白糖由白变黄再变黑,最后开始冒烟、膨胀!学生也跟着兴奋起来!
师:(面包做好了,闻一闻,不香,还刺鼻!
生:老师能不能吃?
生:老师,这真的是面包吗?
师:(解释)则只是类似面包的膨胀物质,实质是碳。而且,实验室的任何药品都是不能偿的。真正的面包是怎样制的?为什么面包很松软?请同学们再看一个小实验。
(实验2)展示一包家用碱面和一瓶白醋,取少量碱面加入白醋,可观察到与气泡冒出。
师:以上实验就是馒头膨胀的原理,有谁能根据上述实验说说其中奥妙?
生1:馒头里加了碱面和白醋产生了气体,使馒头体积膨胀。
生2:(马上站起批驳)不对,做馒头谁还放醋?(大多数同学笑了)
师:两位同学敢于积极发言,探索,这很好。实际上两位同学都说对了一半。蒸馒头确实不用加醋,但是掰开馒头我们会看到小孔,证明确实有气体产生,那这个气体是怎样产生的呢?
下面我再作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思考:
(实验3)我将少量家用碱面放在试管中加热,结果同学们都看见了连接试管的导气管一端由气体放出。(马上又学生开始发言)
生:我明白了,蒸馒头的过程中碱面中由气体跑出。
师:很好,可我再提个问题:为什么蒸馒头如果不加发酵粉(碱面)馒头吃起来会发酸了?
生:可能是面粉的原因。
师:回答很好。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蒸馒头的化学知识好吗?
生:(总结得出)1、馒头加热,碱面分解产生气体是馒头酥松。
2、蒸馒头会产生酸性物质,和碱面作用可以去掉酸味,同时生成气体,使馒头膨胀。
师:(引入下一问题)我们每天还会吃哪些食物?它们能给我们提供哪些营养?等等,这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
(幻灯展示)学习内容:
一、营养素与化学
二、化学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
二、如何科学进食?
三、常见不良饮食搭配
四、生活小诀窍——如何去鱼腥?
(以上学习过程略)
3.课后反思:将课堂实验教学延伸成课后小实验
教育家麦克斯维说:“一项演示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从学生熟悉的“馒头、黄瓜”入手,不但从情感上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而且活动探究的材料易得,方法简单,效果明显,易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便于进行课外拓展。
如果我们能利用资源,设计一些简单易行,人人都能在利用身边的物质动手实验,在课外、在家中主动探究,比如:利用化学原理人人动手参与小制作,教师帮助进行有效的评价。那么我们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收稿日期:2011-12-20
《趣味化学》是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中特设课程之一。接到这个教学任务时,我面临的困难有二:(1)没有教材,一切资源有待教师开发。(2)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学生没有任何化学知识作为基础,在这一片白纸上,我该画上怎样的色彩?
毫无疑问,趣味!这才是我的课堂应该突出的主题。
显而易见,在初二开设趣味化学,学校的设想有两点:一、前置一步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为初三学习做好情感铺垫;二、拓展视野,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应该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再次定位我的课堂,它就是:从趣味化学实验出发,点亮学生心中化学之灯!
然而,上网查资料结果显示,化学联系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哪一方面更适合初二学生?趣味化学的内容确实不少,但基本上都是一些化学小实验或小魔术的堆积,或者就是一些零散的趣味化学知识,谈不上系统性、专题性。怎样进行整合呢?一天,正在我为此问题苦恼时,高一一个学生到办公室找我解答问题,之后问我:老师,我觉得学化学好像都没什么用!一句话马上让我警醒!从古到今,化学改变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我们的学生因为有限的知识和枯燥的理论学习,而妄断化学无用!个别学生的情绪虽不能否定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至少也说明我们实施教育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对了,我马上确定了选题的宗旨和范围——让学生感受化学有趣且有用。
最后,我选的课题是《化学与生活》,因为它更贴近学生生活。
选定课题后,我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实在太广了,又岂是我区区五节课时能说的尽道的完的?
作为一名化学老师,我当然知道化学趣味实验的魅力所在。但是,如果我们每节课只是做了无数杂乱无章的小实验,那对于布局本人和化学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无异于观看魔术一场表演,可谓之饱饱眼福,事过境迁后将会一无所获,甚至有可能将学生误导——认为化学就是玩魔术,根本无从说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将实验和我要介绍的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它既不显得牵强,又具有说服力呢?我的基本设想有二:一、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归纳。二、设计实验——揭示原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教学片断:“食品与化学”课题实验设计
(引言)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可谓之以四个字--"博大精深"。但"博大精深"并不代表化学与人们的距离很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恰恰相反,化学物品充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化学现象也自然而然的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我们每日吃的食品与化学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都叫爱吃面包吧?现在,我就用实验室的药品在几分钟内给大家制一款黑面包。(听说做面包,同学们马上来了精神,各个兴奋异常)
(实验1):我取了几匙白砂糖在烧杯中,然后加入浓硫酸,搅拌,大约一分钟左右,白糖由白变黄再变黑,最后开始冒烟、膨胀!学生也跟着兴奋起来!
师:(面包做好了,闻一闻,不香,还刺鼻!
生:老师能不能吃?
生:老师,这真的是面包吗?
师:(解释)则只是类似面包的膨胀物质,实质是碳。而且,实验室的任何药品都是不能偿的。真正的面包是怎样制的?为什么面包很松软?请同学们再看一个小实验。
(实验2)展示一包家用碱面和一瓶白醋,取少量碱面加入白醋,可观察到与气泡冒出。
师:以上实验就是馒头膨胀的原理,有谁能根据上述实验说说其中奥妙?
生1:馒头里加了碱面和白醋产生了气体,使馒头体积膨胀。
生2:(马上站起批驳)不对,做馒头谁还放醋?(大多数同学笑了)
师:两位同学敢于积极发言,探索,这很好。实际上两位同学都说对了一半。蒸馒头确实不用加醋,但是掰开馒头我们会看到小孔,证明确实有气体产生,那这个气体是怎样产生的呢?
下面我再作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思考:
(实验3)我将少量家用碱面放在试管中加热,结果同学们都看见了连接试管的导气管一端由气体放出。(马上又学生开始发言)
生:我明白了,蒸馒头的过程中碱面中由气体跑出。
师:很好,可我再提个问题:为什么蒸馒头如果不加发酵粉(碱面)馒头吃起来会发酸了?
生:可能是面粉的原因。
师:回答很好。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蒸馒头的化学知识好吗?
生:(总结得出)1、馒头加热,碱面分解产生气体是馒头酥松。
2、蒸馒头会产生酸性物质,和碱面作用可以去掉酸味,同时生成气体,使馒头膨胀。
师:(引入下一问题)我们每天还会吃哪些食物?它们能给我们提供哪些营养?等等,这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
(幻灯展示)学习内容:
一、营养素与化学
二、化学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
二、如何科学进食?
三、常见不良饮食搭配
四、生活小诀窍——如何去鱼腥?
(以上学习过程略)
3.课后反思:将课堂实验教学延伸成课后小实验
教育家麦克斯维说:“一项演示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从学生熟悉的“馒头、黄瓜”入手,不但从情感上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而且活动探究的材料易得,方法简单,效果明显,易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便于进行课外拓展。
如果我们能利用资源,设计一些简单易行,人人都能在利用身边的物质动手实验,在课外、在家中主动探究,比如:利用化学原理人人动手参与小制作,教师帮助进行有效的评价。那么我们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收稿日期:2011-12-20